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日前舉辦「中國當代男性氣質的建構」講座,邀請在哈佛大學訪問研究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曹晉主講。
曹晉分析男性時尚雜誌「時尚先生」(Esquire),探討男性時尚媒體在版權貿易與品牌廣告的掌控下,如何重構中國的男性氣質、階級與商品消費,引起與會者的熱烈討論,紛紛針對中國男性氣質、西方資本主義、兩性議題交換意見。
曹晉首先以一張瑞典女攝影家鄔拉‧萊姆博格在「親愛的孩子」攝影展中的照片,展現對傳統性別角色的顛覆。這項曾在上海舉行的攝影展中,記錄各種不同環境的男性和孩子在一起的瞬間。
曹晉引用學者康乃爾提出的「霸權的男性氣質」(hegemonic masculinities)和「被強調的女性氣質」(emphasized femininities)成為實行市場經濟轉型的後社會主義中國的流行元素,而這個建構歷程,仰賴中西時尚雜誌的版權貿易和國際品牌廣告的資源配置。
她認為,西方跨國媒體公司挾其經濟實力,在全球化過程中,對中國的媒體產業造成強大的影響,不但重構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的常規,也塑造與經濟實力相關的新男性權威。
美國的「Esquire」雜誌於1993年創刊,1997年以「時尚先生」的名號打入中國市場。曹晉表示,根據研究,在美國此雜誌的讀者平均年齡為41.7歲,44%的讀者為管理階級、受過高等教育,消費力強。進入中國市場,發行量在26萬至29萬本之間,主要在大城市銷售。
曹晉分析,在全球資本擴張進程中,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都成為累積利潤的工具。西方資本主義並透過中國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重新建構,成功地遮蔽市場經濟全球化導致的嚴重階級分化與不平等的問題。
一位來自日本的柬埔寨裔學者表示,男性氣質的建構除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問題之外,是否還有文化因素?此外,他也提出,日本社會近年來似乎相當崇拜帶有女性陰柔特質的男性,例如韓國男星裴勇俊。
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岳林則對時尚雜誌是否真的對男性氣質塑造有如此大的影響提出質疑。他認為,中國當代男性氣質的建構應該回到文化傳統中尋找。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何晶則強調,西方資本挾其經濟實力所產生的「話語輸入」力量,但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同時也受到社會氛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