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外太空发起征服和探索始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当时,美苏都认为,谁能征服太空谁就在这场“王者”之争中获得有力筹码。最后,美国通过“阿波罗计划”让人类脚步首次踏上月球。但冷战结束后,少了竞争对手的美国,逐步减少了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投入。连美国独步世界多年的航天飞机也一架接一架退役。
如今,特朗普重新启动登月计划,主要是内因和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方面,美国重新认识到月球的重要性,认为月球是探索太空的最佳跳板。2005年,NASA曾向小布什政府递交了“星座计划”,但奥巴马上台后弃之如敝履,转而提出了“火星计划”。但事实证明,这种“大跃进”式的太空探索计划不切实际,也不具有现实操作性。
毕竟,美国当年只是完成了登月,但对月球的认识和研究远远不够。还未征服月球就要试图登陆火星,难度可想而知。相反,将月球作为“试验场”,比如建立居住、发电、通讯等设施的基地,以及对月球生态和资源进行研究,才能为美国在太空探索上走的更远打下实践和理论基础。
外因方面,中国、日本等国近年紧盯登月计划,让美国焦虑感顿生。中国已表示2036年实现载人登月,日本也表示2030年将首个宇航员送上月球。要确保“美国优先”,美国自然不能在征服月球上输给其他国家。不少观点就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登月计划”,是造就美国引领新技术革命,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原因。毕竟,登月计划是一个庞大工程,涉及到诸多工业科技领域。比如,阿波罗计划便催生了美国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无线通讯等高科技领域的进步,就连美国领先于世界的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也被认为有不少来自于对“登月计划”技术的后期消化和优化。
何况,月球上的确存在着一些地球上没有的珍稀资源。有研究推测,月球上储存有数百万吨的核聚变反应堆的理想原材料——氦-3,用它替换现在核聚变中的氘,就能大大降低核污染。再者,月球稀薄的空气和微弱的引力,也有助美国开展各种天文观测、卫星发射等活动,从而帮助美国占领更多科技制高点。可以想象,引领下一波技术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月球上大显身手。
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地球人口迅速膨胀,资源枯竭、粮食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接连涌现,以及战争冲突,核危机、行星撞地球等不可控灾难风险上升,人类对探索外太空,甚至移民外太空的认知感和紧迫感增强。种种因素叠加,引发了各国对探索太空的热情。美国此番宣布“重回月球”,无疑会让这支队伍成员更多,竞争也更激烈,甚至不排除出现恶性太空竞赛的可能。但这种结果必须给予提前遏制。
这就要求人类在进行太空探索时,要立新规矩”。新规矩,首先是要各国不能重演冷战一幕。说到底,太空探索是一项长期浩繁的复杂工程,不但烧钱而且费力。各自为战、单打独斗,除了劳民伤财,就是拖延或阻断人类探索未来进步的进程。所以,各国在未来展开探索过程中,必须多讲合作,拒绝对抗。
其次,新规矩还应该包括对各国探索行为给予规范和约束。北极曾是一片洁净之地,但随着其经济和地缘意义凸显,周边国家都开始在北极争夺地盘,结果,无节制开发和频繁人类活动下,北极气候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侵蚀和破坏。随即,各国才忙着为北极“立规矩”。
所以,人类在未来太空探索活动中,就应制定公约或达成共识用以引导各国合理而节制地展开行动,比如避免对新星球带去外力破坏和冲击等。只有跳出历史的窠臼,各国的探索工程才可持续,也才能最终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