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是创新全球化时代的产物,正在以全新模式改变着传统产业,孕育出发展新活力。独角兽企业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科技创业或高端创业活跃、经济蓬勃发展的区域。近年来,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迅猛,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独角兽企业代表着新经济的增长动力,对引领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升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独角兽企业的界定
2013年,基金投资公司Cowboy Ventures的创始人风险投资家Aileen Lee提出用“独角兽”(Unicorn)一词指代创业10年左右并且估价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独角兽企业们被投资行业统称为“独角兽俱乐部”或“10亿美金俱乐部”。“独角兽”概念提出后,得到了国际科技界和投资界的广泛认可,包括TechCrunch、CB Insights、Digital-Capital、《华尔街日报》、《财富》、Spoke Intelligence & VB Profile等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和媒体先后公布了各自的“独角兽”榜单。
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咨询合作发布了《2016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和《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这两份报告确定“独角兽”的认定标准:(1)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3)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4)符合条件(1)(2)(3),且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
二、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状况
01
总体概况
从全球来看,根据Fortune、CB Insight、Tech Crunch和Visual Capitalist四家国际研究机构发布的2016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2016年四大榜单共涉及252家独角兽企业,包括15家估值超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美国和中国是“独角兽”分布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为137家和63家;英国和印度紧跟其后,分别为10家和9家;德国为5家,以色列、新加坡和韩国均为3家(详见附表1)。
从国内来看,综合相关榜单,截至2017年11月,全国共有160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5942.7亿美元,分布于19个领域,17个城市。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规模大、行业领域新、分布相对集中的特征。
企业估值方面,处于平均估值(37.1亿美元)以下的企业有136家,企业数占比85%;平均估值以上的企业有24家,企业数占比15%。从估值区间看,估值在10-20亿美元之间的有101家(不包含20亿美元独角兽企业),企业数占比63.1%,估值占比19.7%;20-49亿美元之间的有37家,企业数占比23.1%,估值占比16.8%;估值在50-99亿美元之间的有13家,企业数占比8.2%,估值占比15.8%;估值在100亿美元及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有9家,企业数占比5.6%,估值占比47.7%。
表1 独角兽企业估值区间分布
成立时间方面,2006-2009年间成立的独角兽企业共23家,占比14.4%;2010-2013年间成立的独角兽企业共79家,占比49.4%;2014年成立的独角兽企业为36家,占比22.5%;2015年成立的独角兽企业为18家,占比11.2%;2016年成立的独角兽企业为4家(美丽联合集团、新达达、寒武纪科技、团贷网),占比2.5%。成立仅1-2年即成为独角兽企业,反映其创新能力强、成长周期短、成长跨度大的爆发式增长特点。
表2 独角兽企业成立时间分布
02
主要特征
1、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交通出行、大健康等五大领域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交通出行、大健康等领域共有102家独角兽企业,占全部独角兽企业的比重为63.8%。其中,电子商务独角兽企业数达37家,占全部独角兽企业的比重为23.1%;互联网金融和文化娱乐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21家和18家,占全部独角兽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3.1%、11.3%;交通出行独角兽企业为15家,占全部独角兽企业的比重为9.4%;大健康独角兽企业为11家,占全部独角兽企业的比重为6.9%。此外,云服务、大数据、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领域也诞生了部分独角兽企业。
图1 独角兽企业各行业领域数量分布
2、近七成估值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智能硬件及交通出行、大健康等五大领域
从企业估值来看,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交通出行、智能硬件及大健康的估值总计达4151.4亿美元,占总估值的69.9%。其中,互联网金融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占总估值的23.9%;电子商务行业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占总估值的13.6%;交通出行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占总估值的13.2%;智能硬件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占总估值的11.0%;大健康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占总估值的8.2%;其他类估值占总估值的30.1%。
图2 独角兽企业各行业领域估值占比
3、平台型企业业务拆分而来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3
据统计,由平台型企业业务拆分孵化而来的独角兽企业共31家,占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的19.4%;总估值达2182.4亿美元,占比36.7%。其中,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乐视、奇虎360及中国平安等六家平台型企业均孵化出两家以上的独角兽企业。阿里巴巴业务拆分孵化的独角兽企业最多,包括蚂蚁金服、淘票票、钉钉、阿里云、口碑、阿里音乐和菜鸟网络等,7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计1363.4亿美元,占我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的22.9%。除此以外,中国平安、奇虎360、腾讯和乐视业务拆分孵化的独角兽企业数分别为2家、4家、4家,总估值分别为215.0亿美元、128.0亿美元和115.2亿美元。
表3 主要平台型企业拆分的独角兽企业
4、“京沪深杭”为主要集聚地
我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及南方等17个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是独角兽企业主要聚集地,共计139家,占独角兽企业总数的86.9%;总估值5508.7亿美元,占总估值的92.6%。北京独角兽企业最多,为80家;上海独角兽企业数量其次,为29家;杭州市和深圳市分别拥有独角兽企业17家、13家。其他地区中,天津、广州、南京均为3家,武汉为2家,宁德、贵阳、青岛、苏州、无锡、中国香港、长沙、重庆和珠海均为1家。北京:独角兽企业总估值2483亿美元,占全国总估值41.8%,分布在全部19个行业领域,具有新行业、新模式、新技术等特点。上海:独角兽企业总估值1083.7亿美元,占全国总估值18.2%,分布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文化娱乐等行业领域,其中60%为“互联网+”企业。深圳:独角兽企业总估值412亿美元,占全国总估值6.9%,分布在大健康、人工智能、云服务和智能硬件等行业领域,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杭州:独角兽企业总估值1530亿美元,占全国总估值25.7%,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独角兽企业数分别为6家和3家,占杭州独角兽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37.5%和18.8%。16家独角兽企业中,有1/3左右围绕阿里巴巴生态圈展开,包括蚂蚁金服、阿里云、口碑、淘票票和钉钉五家企业,阿里巴巴引领杭州独角兽企业发展。
表4 京沪深杭独角兽企业分布
5、一流高新区已成为孕育“独角兽”企业的巨大摇篮
国家高新区作为新经济引领者、双创示范基地,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成为全国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全国独角兽企业中有116家在高新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比例达到72.5%。其中北京中关村更是拥有77家独角兽企业,是全球除美国硅谷外,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区域。此外深圳南山、上海张江高科等均是各地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集聚区。
表5 部分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分布
三、江苏独角兽企业发展概况
01
基本现状
全国160家独角兽企业中,江苏省占5席,分别是运满满、信达生物制药、汇通达、华云数据、孩子王,分布在物流、大健康、电子商务、云服务等领域。其中,南京3家,苏州1家,无锡1家。综合来看,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数量少、估值小。与北京(80家)、上海(29家)、广东(18家)、浙江(17家)等省市相比,江苏省独角兽企业数量偏少,且估值均在10亿美元,缺少像蚂蚁金服(750亿美元)、小米(460亿美元)、陆金所(185亿美元)等超级独角兽企业。二是优势行业独角兽企业缺失。我省江苏省新兴产业领域的优势行业,如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仅大健康、云服务等领域诞生少数独角兽企业,难以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表6 江苏独角兽企业概况
注: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01
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
江苏省没有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短期内涌现一批独角兽企业,原因主要有:一是独角兽企业成长环境相比不具优势。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需要合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独角兽企业之所以集聚在京沪等地,离不开开放包容、崇尚冒险的创业文化环境和快速高效的政策环境。与京沪等地相比,江苏省创业文化相对传统保守,支持响应政策较为缓慢,导致有利于独角兽企业成长的整体环境处于下风。二是缺少高水平创业创新集聚区。国内外经验表明,独角兽企业具有区域集中特征,集聚和共享知识、经验、资源、资金等高端创新要素。江苏省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新区、创业基地等创业创新集聚区,但缺少像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等集聚效应显著的地区,通过自身优良的创业创新环境和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创业创新资源集中集聚,支撑独角兽企业成长。三是缺少大型平台型企业。平台型企业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更加全面的商业平台,孵化出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江苏省缺少像BAT等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业平台企业。创业企业“白手起家”,缺少平台型企业的渠道、资源整合等相关支持,成长为独角兽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四、“京沪深杭”助推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实践
京沪深杭是中国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在助推独角兽企业成长过程中,烙下各自的印记。北京作为首都,无论是创业资源、创业氛围,还是人才、融资等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对于创业者而言,北京依然是实现梦想的首选城市。北京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中关村,海淀区集中了清华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为其提供一流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有效的政府政策支持和灵活的市场机制相结合助推独角兽企业发展。上海的创业区域看起来相对零散,分散在不同的角落,但他们却拥有着共同的特点,“开放、互助、包容”。与其他地区相比,突出的创业特色之一是拥有强大的政府和民间扶持力量。深圳是中国最具硅谷气质城市,被称为全球创客的“好莱坞”。近年来,涌现出像大疆、奇酷科技、土巴兔等靠新产品、新技术立足的独角兽企业,其发展体现了深圳的特色:“创新、务实、开放、包容”。杭州抓住了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机遇,依托阿里巴巴旗舰,在电商、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涌现了一批独角兽企业,这与良好的创业氛围、具有全球视野的创业人及创业团队等密不可分。
“京沪深杭”的独角兽企业各具特色,除了创业人、创业团队的努力外,良好的创业氛围、健全的创业机制、有效的政策扶持等在其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即是根据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过程形成种子企业遴选、孵化、加速、落地等比较顺畅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政策。具体包括:一是通过设立“独角兽企业排行榜”、开展寻找下一个独角兽企业活动等方式发现具有独角兽基因的企业;二是发挥专业孵化器或平台型孵化器在种子公司创业初期的创业支撑、辅导及融资等活动中的一体化作用;三是利用国内外风险投资资金推动种子企业加速发展;四是出台针对高成长性企业的扶持政策。
表7 “京沪深杭”助推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实践
注: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五、对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几点思考
相对于先进地区拥有独角兽孵化平台以及适应独角兽企业生长的生态圈,多数创业企业面临更大的创新创业风险。因此,除了积极营造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烈氛围外,还需要各级政府主动作为,提高服务效能,搭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平台,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支持更多具有独角兽基因的企业早日进入“独角兽俱乐部”。
多管齐下发现一批具有独角兽基因的企业
从各地实践来看,主动发现和支持独角兽企业正成为一股热潮。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创业者、投资人、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等共同参与,开展“寻找下一批独角兽企业活动”,通过召开研讨会,“海选”、发布“排行榜”等方式,从众多高成长性企业中遴选一批具有潜力的发展对象,给予重点关注与支持。如针对车置宝、福佑卡车、好享家、通付盾、思必驰等江苏本土具有独角兽基因的企业,包括那些仍然处于萌芽状态的具有潜质的小微企业,由第三方机构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江苏准独角兽企业排行榜》,每年更新完善,引起包括投资人在内“伯乐”的关注,或许下一个独角兽企业就会从他们中间走出来。
将高新区打造成为独角兽爆发的“摇篮”
依托高新区培育发展独角兽企业已成为一个重要抓手。下一步,需引导国家高新区关注催生独角兽企业的新经济领域,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包括创业支持、导师辅导、社交活动、风险投资和企业创新等在内的一体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有利于独角兽企业爆发式成长的生态环境。引导在物联网、光伏、新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部分国家级高新区,梳理未来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结合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特征,谋划潜在独角兽企业培育路线图和计划表,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前提下,因类服务、分类施策,重点协助解决独角兽企业成长阶段的突出问题,促进一批企业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围绕平台经济营造独角兽企业成长生态圈
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整合多主体资源和关系,创造价值,使多主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经济。平台经济有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江苏省需要抢抓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机遇,着力营造有利于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环境。一是培育平台型企业。平台型企业是链接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和用户两端的的企业,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下一步可推行“平台型企业培育计划”,培育若干具有较强整合能力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和制造业平台型企业,构建行业发展生态圈,为创业企业拓展渠道、降低风险等提供支撑。二是建立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除了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外,还需要在重点区域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立“跨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区域性公共服务竞争力,吸引更多创业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
定制扶持政策以解独角兽企业成长之困
在独角兽企业培育新一轮发展中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不仅要抓大企业发展,更要抓能够爆发式成长的小企业。当前,需要根据独角兽企业成长特点,在各省级层面制定“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指导意见”,在明确高成长性企业定义的基础上界定分类标准,建立企业遴选、审定、扶持等一整套政府支持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在用地(用房)、融资、财税、人才招引等方面采取精准配套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