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生物医学
关键字  范围   
 
《Science》三篇重磅研究同期发表:肠道菌群竟对肿瘤免疫疗法如此重要
《Science》三篇重磅研究同期发表:肠道菌群竟对肿瘤免疫疗法如此重要
2018/1/6 17:36:48 | 浏览:2038 | 评论:0

今天,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线,“肠道菌群与癌症”荣登封面。《科学》杂志的编辑们用不同的肠道菌群拼成了“癌症缎带”的模样,以强调这些微生物对于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性。

《Science》三篇重磅研究同期发表:肠道菌群竟对肿瘤免疫疗法如此重要

▲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的封面(图片来源:V. Altounian / Science)

在本期《科学》杂志中,三篇重磅研究同期发表。它们有的表明带有特殊肠道菌群的患者有着更好的预后,有的则指出缺乏肠道菌群会让免疫疗法不起效。因此,对微生物组的调控有望成为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项研究来自两名法国教授的课题组。Guido Kroemer教授与Laurence Zitvogel教授的团队发现,肠道菌群对免疫疗法的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患者使用抗生素后,抗PD-1疗法的效果就变得很差。通过对肺癌和肾癌患者的取样分析,研究人员们发现那些无法从免疫疗法中受益的患者,体内缺乏一种叫做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细菌。随后,他们用小鼠实验证明了这种细菌的益处。首先,他们利用粪便移植的方法,分别在用抗生素处理过的小鼠(本身对免疫疗法无应答)体内移植入了“免疫疗法有反应”和“免疫疗法无反应”的患者的菌群。如同研究人员预期的那样,前者恢复了对免疫疗法的应答,而后者则依旧对免疫疗法没反应。更有趣的是,倘若让后者再口服Akkermansia muciniphila,则能重塑免疫疗法的疗效。这项研究清楚地支持了肠道菌群对于抗PD-1免疫疗法的重要性。

《Science》三篇重磅研究同期发表:肠道菌群竟对肿瘤免疫疗法如此重要

带有不同微生物的小鼠,对肿瘤免疫疗法的反应截然不同(图片来源:《科学》)

本期《科学》杂志上的另外两篇相关论文则关注黑色素瘤,这也是多款抗PD-1免疫疗法最初获批的适应症。其中,一项研究的负责人是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 A. Wargo教授,另一项研究则来自芝加哥大学的Thomas F. Gajewski教授团队。

前一项研究里,研究人员分析了112名接受抗PD-1免疫疗法的患者的口腔与肠道菌群。他们发现,那些对免疫疗法“有反应”的患者,其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均和“无反应”的患者有显著不同。对30名“有反应”以及13名“无反应”的患者粪便分析结果表明,前者体内Ruminococcaceae家族的细菌丰度更高。而功能性的分析则进一步发现,前者体内的合成代谢通路更为丰富,系统免疫力与抗肿瘤免疫力也更强。

后一项研究有着类似的设计。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免疫疗法前,研究人员们检查了他们的粪便样品,并用16S核糖体RNA测序、宏基因组测序、以及定量PCR的技术,对特定菌类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那些“有反应”的患者体内, Bifidobacterium longum、Collinsella aerofaciens、以及Enterococcus faecium都更为丰富。而接受了这些细菌的小鼠对肿瘤有着更好的控制,T细胞反应更强,免疫疗法的效果也更好。

《Science》三篇重磅研究同期发表:肠道菌群竟对肿瘤免疫疗法如此重要

▲微生物会成为新一代精准疗法吗?(图片来源:《科学》)

《科学》杂志同期刊登了佛罗里达大学Christian Jobin教授的专文评述,认为使用微生物组,我们有望带来全新的精准疗法。正如Jobin教授所言,微生物组是寻找下一代新药的宝库。打通微生物组与免疫疗法之间的道路,能为我们带来全新洞见。


参考资料:

[1] 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melanoma patients

[2] The commensal microbiome is associated with anti–PD-1 efficacy in metastatic melanoma patients

[3] Gut microbiome influences efficacy of PD-1–based immunotherapy against epithelial tumors

[4] Precision medicine using microbiota


 

相关栏目:『生物医学
蹊跷!美国亚裔女性多种癌症发病率飙升!医生也无法解释原因… 2025-04-02 [37]
这个部位越粗,寿命就越长!不是大腿!赶紧自测一下吧 2025-04-02 [10]
我是哈佛大学急诊科医生,长期大量服用这三类药物,或将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脑损伤 2025-03-27 [147]
《自然》:mRNA疫苗打造超长待机抗癌T细胞!RNA新抗原疫苗可激活胰腺癌中的T细胞,激发针对胰腺癌的长期免疫活性 2025-03-27 [106]
英国同卵双胞胎颠覆实验:狂吃脂肪 VS 猛炫碳水12周,结果震惊所有人! 2025-03-22 [194]
在海外,“倒爷”撑起创新药半边天 2025-03-22 [187]
背薄一寸,年轻十岁! 2025-03-10 [565]
人类首次发现逆转衰老的“总开关”!科学家揭秘细胞返老还童密码 2025-03-07 [687]
《自然》重磅发现:阿司匹林还能阻止癌症转移!作用机制找到了 2025-03-07 [638]
斯坦福神经科学家:认知训练是一生要做的事,给普通人的认知训练手册 2025-03-03 [79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