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是新時代台灣的唯一正確選擇
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發表社論《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的標誌與台灣的選擇》,社論強調:“十九大為海內外的中國人開啟了一個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偉大的新時代召喚海峽兩岸國人步入新征程,台灣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把握自己的戰略機遇,與大陸相向而行,共促、共保、共享和平發展,‘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這是新時代台灣的唯一正確選擇!”文章內容如下:
十月十八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全面總結過去五年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的“兩個一百年”為時間節點的奮鬥目標: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達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已經無比清晰地展現在全體國人的面前。未來的三十三年,是中國各項工作圍繞這個藍圖實踐奮鬥的關鍵時期,這是新時代賦予的新方略、新使命、新目標、新征程的要求。
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這個新時代? 她與兩岸關係有何關聯?我們認為,進入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有如下幾個重要標誌:
首先,兩岸關係作為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戰略全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九大報告中得到充分論述,“整個十九大報告都與台灣和兩岸關係有關”。這是兩岸兩位著名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得出的結論。十九大報告明確地將解決台灣問題嵌入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中,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很難想象,台灣作為中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台灣人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不包含在這個偉大奮鬥目標和民族復興的藍圖之中。就此而言,十九大報告成為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她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宣示了實現祖國統一的歷史性任務,明確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略,重申了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系列政策主張,強化了“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的認知,更加堅定地表達了反台獨、反分裂的決心和意志;而且明確了台灣的前途與命運與整個中國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台灣問題必將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得到解決;“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十九大後,島內掀起了一股反思台灣的大陸政策,要求儘快開展兩岸政治談判、以為台灣尋求最佳歸宿的思潮。如前“外交部長”歐鴻煉指出,台灣“應捨棄與對岸的對抗,透過談判、妥協,爭取兩岸和平發展”。前台聯黨主席、台灣和平互信研究會長蘇進強認為,“中華民族復興不能缺台灣,台灣發展也不能沒有大陸。”台灣著名政治評論員黃智賢表示,兩岸統一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這個時間拖得越長,大陸所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小,而台灣所付出的代價則會越來越大。而政治學者賴岳謙教授則認為,既然追求“台獨”是不可能,也不現實,更做不到,而且也不敢做,那為什麼不思考統一議題?台灣的有志之士們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十九大報告為台灣問題的終極解決定下基調,這股反思的思潮正在島內延伸和發酵中。
其次,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兩岸人民身份的最大公約數——“兩岸同胞”的概念。這個新身份確立了台灣同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他們與大陸同胞共同成為民族復興的主導者,成為發展兩岸關係的推動力。“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來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目的與動力所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將此重任賦予當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作為兩岸關係的主體,需相應承擔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與發展兩岸關係的主體責任,即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個共同”:“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這“三個共同”的要求,既是心靈契合式統一模式的內在要求,也是兩岸同胞的歷史責任和現實奮鬥目標。十九大後出現的“盧麗安效應”,就是“兩岸同胞”這一主體性身份發酵的具體表現。作為一個台灣本土出生長大的台灣兒女,盧麗安教授在海外學成後隨夫婿來大陸工作,她依照自己的理想信念加入中共,並當選中共十九大代表。她以“台灣的女兒為榮、以生為中國人為傲”,希望島內鄉親一起來共同參與共圓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在她的感召下,已有多位在大陸讀書、工作的台灣青年表示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盧麗安效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誌。
第三,十九大報告貫徹習近平“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的思想,以我為主、根據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遵從大陸自身的發展節奏開展對台工作,主動提出一系列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政策舉措:“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
積極落實台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中的同等待遇,是實現兩岸社會融合的重要條件,也是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誌,反映了大陸今後對台工作的具體指向和主要政策目標。十九大後,大陸有關部門相繼出台了三項便利台灣學生來大陸學習和就業的政策措施:國台辦發言人表示,下一步還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研究出台相關政策措施。海峽西岸的福建省也率先提出了推動解決台企、台胞在大陸實現基本相同待遇,切實保障其合法權益等具體措施。
第四,十九大報告令台獨絕望,也使網絡上武統的聲音削弱。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特別強調,“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以及全面封殺台獨的“六個任何”。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靠的不僅僅是武力,最主要是靠國家的整體實力。今天的中國大陸,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位,超過台灣20餘倍;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達三成,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中國的發展模式;國際社會高度尊重並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台獨”寸步難行。正因為有這樣的實力保障,習總書記才能充滿自信地表示,“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也因此,海內外中國人對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充滿信心。据中評智庫輿情報告,網絡上要求“武統”的比例從十九大前兩個月的幾近七成下降至三成多。
十九大為海內外的中國人開啟了一個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偉大的新時代召喚海峽兩岸國人步入新征程,台灣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把握自己的戰略機遇,與大陸相向而行,共促、共保、共享和平發展,“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這是新時代台灣的唯一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