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语文课标变化最突出,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并且,背诵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首)。
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72篇古诗文都有哪些
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完整的书目,
可以早点背起来啦~
(红框内为现有篇目,其余为新增)
看见天空的彩虹,有的人会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小编只能说“看彩虹,太美了”。
而同样描写失恋的感受,唐代诗人李益在《写情》里是这么说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没有了那个人,什么都不感兴趣,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
之前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带火了一个武亦姝,也唤起了国人的古典情怀,人们不禁感叹:诗心今犹在,润物细无声。
小时候背过诗的人都会有种体会,背诗一点儿也不会痛苦,诗词押韵朗朗上口,跟儿歌类似。在一遍又一遍的诗词诵读中,体验音韵的美感、对仗的工整、文字的精妙。
老话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必汲汲于要求这些喜欢诗词、爱背诗词的人一定要提笔写诗并且格律整齐,但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功夫在诗外”,去喜爱并努力做一点“没有用处的事情”,把从诗歌中汲取的营养用在日常的说话、写作和交流中去,把从诗歌中领悟的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去……
就如同一位网友曾经写到:
5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的时候,“卧看牛郎织女星”;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老师表示
“背诵”这种方式,从古时到现在,都是主要的学习方法。
一方面,背诵本身是积累的过程,学生把70余篇古诗文背下来,脑海中就能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作品形成一个框架,有助于他们理解;
另一方面,背诵对记忆力是个很好的锻炼,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才能有创新能力,知识积累这么来?就要靠背诵,这是一个从“输入”、“编码”再到“输出”的过程,没有“输入”何来“输出”?记忆力是任何能力的基础,失去记忆力的人,可以想象他其他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了。
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王安石……
这些名家创作的不朽诗篇,你还记得几首?
腹有诗书气自华,赶紧转发学起来!
戳图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