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绝大多数国际问题研究者和外交官看来,中美两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没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然而越是这样乐观,政策研究者似乎越应该考虑到一旦发生冲突的应对措施。美国兰德公司在这方面又走在了前面。这家美国著名智库今年早些的时候报告就是围绕着中美潜在军事冲突而展开,想诸人不敢想之事。
随着美国的军事优势减弱,美国对与中国的战争是否能符合其既定的计划并不自信。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A2AD),意味着美国难以在战争爆发时掌握控制权,摧毁中国的防御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考虑到这一点,本报告将分析中美之间战争的可能形式,对双方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美国应该做好的准备,以及战争爆发后美国如何在战争目标和战争成本上取得平衡。
我们假定中美战争是常规的、区域性的,主要由水面和水下舰艇、空中战机和导弹等发动,以及空间和网络对抗。我们假设战争在东亚地区进行,包括中美之间潜在的热点地区以及所有中国部队的驻在地。而双方的远距离军队部署和不断增强的追踪打击能力会将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都变为战场,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双方不大可能会使用核武器,即便是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双方都不会认为其损失和前景惨烈到要冒险首先使用核武器来打击报复。考虑到中国有限的军事实力,我们假设中国不会攻击美国本土,除网络战外。相反,美国对中国的非核武器打击覆盖面会很广。我们限定以2015至2025为研究时间段。
思考与中国的战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军事实力的发展。传感、制导、数字网络和其他用于锁定敌军的信息技术,已经先进到中国和美国的军队都能严重威胁到对方。这促使双方发展出能先于对手打击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战争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双方互相进行猛烈的攻击,但双方都无法完全制服对方,而且双方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持续作战的能力。
中美间的冲突不大可能会涉及大规模的陆地作战。此外,中美双方军队强大的常规反击能力,会在几个月内消耗双方的军事力量。在这之后,双方将在工业技术补给和人口动员上展开竞赛,这一结果取决于多个因素,有一点肯定的是,双方的投入会不断攀升。
尽管这份研究报告主要是提供给美国的决策机构,然而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决策者能仔细思考与美国战争可能产生的结果,包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破坏和对中国内部平衡与凝聚的威胁。我们在公开信息中并没有发现中国领导层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四个案例分析
影响战争类型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变量:强度(从温和到严峻)与持续时间(从几天到一年甚至更久)。因此,我们会分析这样四个关于战争类型的案例:短期低强度型、长期低强度型、短期高强度型以及长期高强度型。关于强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中美政治领导人在一开始就是否授权予军方为实现其计划而对敌对力量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而关于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如下:假设双方都拥有足够的物质力量来打一场持久战争,是否有一方在某一时刻丧失战斗意志或者估算继续这场战争将得不偿失。
我们将各个案例的影响分为军事、经济、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几类。军事损失包括飞机、水面舰艇、潜艇、导弹发射器和储备,以及在面对网络和反卫星战时显得日益脆弱的信息通讯指挥攻击系统(C4ISR)。经济损失包括贸易萎缩、消费以及海外投资的收入(能源通道被封锁已计入了贸易萎缩当中)。一旦网络战争从军事领域扩展到民用领域并影响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那么经济活动将进一步被扰乱。国内政治影响的范围包括从反对战争政策和威胁国内稳定。国际上的反应包括支持、反对和摇摆不定。
近年来军事科技进步的步伐,尤其是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双方的网络战与太空站水平,预示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使得2015年与2025年的情形截然不同。到2025年,经济领域同样会出现巨大变化: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中国海外投资持续增长以及两国经济都将比以往更加依赖计算机网络。尽管这还不足以从性质上改变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想要尝试说明十年之后战争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则需要更多的深思熟虑。因此,2025年与2015年的分析仅仅在军事领域有所差别。
四个案例及其代价、影响等如下所示:
短期高强度型
如果中美的任一方领导人授权他们的军事指挥官为实现战略计划对敌方采取有力的军事打击,一个高强度的武装冲突将可能爆发。在2015年,美国海空军力量将会损失重大,包括受损的航母和地区内的空军基地。但中方的损失将会更大,包括内陆地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不用多久,双方都将会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战争的持续,在战争早期就已对美军有利的战损比将会继续扩大。
到2025年,尽管美方的损失会因为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提升而扩大,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损失会减小,但中国的损失最终还是会比美国大。届时,持续的战争最终是否还有赢家将不得而知。在经济方面,即使是短期高强度战争也会对中国的全球贸易带来巨大冲击,要知道中国的贸易绝大部分都要路经作为战场的西太平洋地区。而美国的经济损失将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国际和国内政治影响将非常有限。
长期高强度型
在2015年,高强度战争的时间拖得越长,对中国的影响会越糟。到2025年,战争前期的不确定结果可能会促使双方不计损失地投入战斗。虽然那时美军取胜的前景不如现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然会取胜。随着战争的持续深入,从黄海到南海,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会给海运和空运带来危险,随之而来的贸易量和能源供应的大幅缩减,会严重损害中国的经济。战争的时间越长、强度越高,则越有可能将其他国家牵扯进来,特别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盟友——日本。
短期低强度型
考虑到难以迅速取得军事胜利、失去控制权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美双方的领导人也许都不大会授权全面打击对方,因此战争将会是以最小的军事损失的形式,有限的、低强度的、零散的和没有结果的。假如双方的领导人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且都有相互妥协的倾向,那么这场冲突能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及国内国际政治震荡之前结束。
长期低强度型
如果战争是可控的且损失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双方将会持续低强度的对抗以避免需要妥协的政治代价,由于双方都无法在军事上取得上风,这种对抗会持续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尽管双方战斗是有限的,但经济的损失会不断攀升,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压力会加剧,尽管其必然性不如长期高强度型的那么高。
这些案例表明,中美双方强大的常规反击力量将会在战争初期通过毫无约束的(尽管还是非核的)敌对行动造成主要的军事损失。一旦某一方军队得到授权可以进行军事打击,那么双方管控冲突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双方都会把先发制人的打击视为减少战争损失和保持优势战力的最佳方法。这凸显了双方在常规打击力量和作战概念上内在的不稳定性。
到2025年,中国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将会大幅降低中美间的战损比。不过届时中国的损失仍将是惨重的,而美国方面,尽管会比中国少,但必将比2015年时要惨重。即使美国取得军事胜利的可能性在降低,但中国要取得胜利却仍然遥不可及。因为双方都有能力持续重创对方,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接受失败。历史经验表明,具有极大破坏性但却陷于僵局的战争不会促使任一交战方同意停战。一个高强度、漫长且望不见尾的战争会让双方都陷于衰弱,无力应对其他威胁。
非军事因素的重要性
军事对峙的形势意味着战争可能最终由非军事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在当下和未来都有利于美国。虽然战争会损害双方的经济,但对中国的破坏可能是毁灭性的和持续的:在长达一年的战争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会下降25%至35%,相比之下,美国的GDP会下降大约5%至10%。即便是低强度的冲突,除非及时结束,否则依然会削弱中国的经济。一场长期和高强度的战争,可能会破坏中国的经济,拖慢它来之不易的发展,并引起广泛的困难和混乱。
这种经济损失可能会转而加剧中国的政治动荡并鼓励中国的分离主义分子。虽然其政权和国防力量可能可以承受住这样的挑战,但这样做可能会在一场非常艰难的战争中增加压力、加重生产负担并破坏中国政权的合法性。相反,美国国内的党派纷争可能会影响其作战能力,但只要是常规的冲突,不管多长时间和多严重,就不会危及社会稳定,更不会危及国家生存。不断升级的网络战,虽然对双方都有害,却可能恶化中国的经济并削弱政府控制群众不安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一场长期和高强度的战争中,也可能有利于美国。美国的东亚盟国的支持可能降低中国的军事把握,俄罗斯、印度和北约的反应可能影响较小,并且北约能抵消俄罗斯在欧洲的机会主义威胁。日本的卷入是可能的,如果它成为潜在争端的当事国;而假如其领土(美国军事基地所在地)被袭击,日本的加入就几乎是确定的。随着东京对宪法限制武力使用的解释更加宽松以及在日本军事能力上程序的改进,到2025年,日本的加入可能在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中都发挥作用。中东的加剧动荡对中国和美国的利益都是有害的。
这些分析强化了一个共识,即中美间战争将是灾难性的,以至于双方都应高度重视避免这种战争。对巨额代价的预期使得有预谋的战争变得不太可能,这也要求双方政府强有力的危机管控能力和对军队的政治领导。考虑到对方先发制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战争一开始保持相互克制可能既关键又困难。实际上,它需要双方都有合作的能力,即便是在战争开始之后。因此,领导人之间紧急和直接的对话,在可能导致敌对行为的危机时期以及战争已经开始的时期都非常重要。
由于美国可能无法在一场高强度战争中实现完全控制、获胜,或避免重大损失,它必须防止自动发起(如果不主动发起)一场激烈和迅速的冲突。这就要求最终要由总统批准实行军事计划的安全保证,而这反过来又要求军事指挥官们为总统提供一系列可行的选项。
尽管A2D2能力得到提高,中国在一场高强度战争中仍会损失更多,并且它在高技术、快速战争中军民协调的经验还很少。中国领导人认为军事现代化的未来是指向一场短暂和成功的战争,这种想法是不明智的。更可能的是一场严重的、旷日持久的、军事上没有结果的战争,而经济、政治和国际影响都可能有利于美国。中国有跟美国一样多的理由,去阻止对一场迅速而激烈的冲突的军事计划的自动执行,包括做出政治决策的明确要求。
美国军事行动建议
当中美冲突爆发时,中国对美国军队的打击程度取决于中国对美国行动的预期估计。美军不应指望在中美发生冲突时,能够按计划第一时间摧毁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力量。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不仅会削弱危机稳定性,让中国先发制人,还增加在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自动爆发激烈战争的危险性。而且,美军不应预判或限制美国总统的选择,比如只提供一个计划来应付突发的常规战争,也不应让美国毫无准备地执行预备计划。这样做有利于增加危机稳定性,并且至少可以在大体上提醒美国军队重视对于长期高强度战争的准备,同时让中国知道美国对此的重视。如果意图在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能够对抗美国之前对其进行打击,美国就须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可能在摧毁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之前,美国就要应对它的攻击。
美国在采取措施以免危机恶化和避免使用暴力手段的同时,应设法削弱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影响,如投资建设生存性更强的武器平台和增强美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导弹、潜艇、无人机、无人机发射平台、信息技术、反卫星武器。美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可以打击中国获胜的信心,同时增强危机稳定性以及冲突中关键初始阶段的稳定性。但这种能力并不能恢复美国的军事统治地位和控制力,或减少美国在激烈冲突中的大量损失和经济成本。
考虑到全面备战可能需要的高成本和与中国发生的战争的低概率,美国应谨慎做好一定的准备:
提高对于高强度军事行动的维持能力和在其中的生存能力
提高同盟和邻近中国的伙伴的核心军事能力,以及与他们协作的能力
与日本和其他东亚盟友制订应急计划
和北约协商关于与中国冲突的突发事件,包括俄罗斯和伊朗的预期反应
采取措施减轻中国对关键产品的干扰
采取措施以阻止中国进口战争关键物品(如石油)
美国军队借助于《美国法典》第十卷和共同合作,可以通过以下行动发挥作用:
投资发展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比如,机动陆基导弹和综合防空以扩大中国海陆空三军的预期损失。
估算需求武器和货物以应对长期高强度战争
由于美国的以上行为可能会被中国理解为敌意,美国和美国军队同时也应提高中美军事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采取措施以降低误解与误算的风险。
结论
尽管精准优势增强了中国反击作战能力并削弱了美国军事领域的统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取得统治地位或胜利。中美战争可能爆发于双方的毁灭性打击下,且战争难以控制,将会持续多月或数年。在这场中美战争中不仅没有赢家,还会给双方的军事力量带来巨大损失。这场战争持续越久,经济影响、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就越重要。然而这些非军事影响在严重影响中国的同时,也大幅削弱了美国经济以及应对国际挑战的能力。美国要为与中国爆发长期、高强度战争做好合理准备,但同时也应计划好控制战争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强化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并且不论在和平时期、危机时期、战争时期,都要扩大与中国的交往。
《终结篇》:调查结果
中国军事实力的提高正抵消美国的军事优势。
尽管中国的军事实力有所提升,但中国依然会在长期高强度的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另外,长期高强度战争的经济、国内和国际影响不利于中国。美国应该确保能让中国意识到可能会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即便军事上并没有失败。
美国除了不能忽视长期高强度战争可能带来的重大伤害,还需要谨慎地做好准备,让中国从能以可接受的代价取胜中醒悟过来。然而,要深思熟虑做好这样一种准备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正如这份报告一开始所强调的,与中国开战是不大可能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双方都知道哪怕是获胜,战争的损失都大于收益。此外,充分准备一场战争的花费也是过高的。
考虑到这一点,美国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提高维持高强度军事行动的能力:国防部应分析关键的消耗品(武器和补给)会不会在一场持久战中耗尽。
· 转向更具生存力的武器平台:五角大楼不应该增加投资易受攻击的武器平台(水面舰艇和有人驾驶飞机),中国的A2AD能对这些装备造成大量的损伤。因此,至少在这个区域,五角大楼应该规划长期的项目,用这些更具生存力的项目来取代脆弱的项目。
· 增强美国与其盟友的作战能力:除了提高生存力,美国及其盟国部队应该利用更多的战略技术,包括定位瞄准、中程导弹、远程防空以及潜艇等。
·与重要的盟友建立快速应急计划:日本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争论的盟友;然而,现有的美日低调的军事计划是一个已经设立好的框架机制,它能够应对可能与中国产生的冲突。而与其他东亚地区的盟国也应该建立类似的计划。同时北约应该延伸其计划,以确定美国与中国进行战争时,欧洲的盟友们应如何应对来自俄罗斯的威胁。需要再次说明,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并且最好不要大张旗鼓地完成。
·采取措施,减轻中国中断对美国重要产品出口的影响:再一次说明,必须要有合理的判断。美国在战争中削弱对中国的进口可能对本国的经济造成损害,但这并不是灾难性的。美国政府确定国内或其他国家可以替代由中国生产制造的产品便足够了。这会涉及储备物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材料。
·让中国难以在战争中获得对战争重要的商品和技术:虽然美国对中国的一般封锁并不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多大损害,但美国可以采取措施让中国难以维持一场长期高强度的战争。切断中国海上获取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的通道将会产生最显著的效果。尽管俄罗斯可能会愿意为中国提供军事硬件支持,但中国将难以从西方获取更多的资源。
美国的这些措施会强化中国的观点,即美国试图包围和孤立中国,并且可能让中国产生一种想法,即美国想要在战争中摧毁中国。需要区别指出的是,除非是战争使然,美国并不寻求孤立中国。尽管只是在一定程度,中美关系能够通过双方在政治军事上的合作和商讨协调危机管控得到缓和。
正如美国《美国法典》第十卷(Title X)和美军的共同责任所指出,美军在准备应对工作的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美军应做到如下:
增强应对A2AD的陆基力量(如移动中程导弹和远程防空系统),以便能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实施有效打击。
支持东亚的伙伴安装部署有效的防御武器,包括导弹防御和空中防御。
促进与伙伴的彼此协作,尤其是与日本。
积极拓展和深化与中国的军事互信和合作,减少因误判而带来的危险。
由于本文所构建设想的中美战争并不涉及大规模的地面作战,美国陆军的损失比例会比美国海军和空军小得多。因此,尽管如刚才所提到会有重大技术的投入和兵力部署的调整,但这并不会改变本研究所分析的整体强度或是动员要求等因素。不过,由朝鲜半岛问题而引起的冲突可能会改变这一假定。
最后结论
中国军事实力的提高正抵消美国的军事优势,而且因为科技发展有利于常规的反击能力,两国的战争可能很激烈,持续一年或以上,却没有赢家,并且给双方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样的战争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国内政治和国际的影响会越大。这种非军事影响在给予中国最严重打击的同时,也会极大地冲击美国的经济并削弱其应对世界范围的安全挑战的能力。美国应该做好与中国进行一场长期而激烈的战争的周全准备。同样重要的,是美国限制与中国战争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其规划、文官统治制度和在和平、危机以及战争时期与中国沟通的能力来实现的。
同样地,对中国来说,政治控制和良好的战时高层沟通是必要的。确实,中国军事上的发展减少了必然输给美国的危险。然而,中国不能指望靠一场短期战争来获取优势,而一场长期战争可能使中国变得虚弱、动荡、不安全和贫困。
用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的话说,势均力敌的武装力量在考虑战争的时候,也需要权衡潜在收益是否能“补偿可能的损失的利息”。随着美国和中国摧毁对方力量的能力变得更平等,没有一方有把握以可接受的代价取胜。倘若一场对抗或事变还是导致了战事的爆发,那么双方最好仔细思考如何限制其危害,而不是如何取胜。
附录A
军事损失
低强度案例
短期、低强度
· 冲突的结果导致双方都有即时的损失。
· 中国会因其相对缺乏现代战争经验和性能略落后的系统和平台而损失得略微多一点。
长期、低强度
· 在整场战争中,持续的敌对行动导致额外的但相对少见的损失。
· 中国会因其相对缺乏现代战争经验和性能略落后的系统和平台而损失得略微多一点。
高强度战争的案例 2015
表A.1 在2015年爆发一场高强度战争所可能导致的军事损失
航空器
美国的损失
-
这里并不打算对中国是否会动用联合空中力量重创或击沉美国航母做出具体判断。
-
在最初,由于中国的导弹及空军力量,美国就可能在该地区损失大量的军事力量。中国拥有相对少量的现代化战机,而最新一代战机应尚未部署。
-
美国在该地区的空军基地也会遭受攻击,但由于中国有限的空中加油能力,其将无法针对美军基地展开持续的行动。
-
美军在空战中会取得优势。
-
美国航母极易受到中国潜艇的攻击。
中国的损失
-
一旦中国最新的战机丧失作战能力,中国将严重依赖只有有限数据中继能力的陈旧、老化的战机。这意味着在战争期间中国空军在面对美军时将变得非常脆弱。
-
然而,中国拥有许多基地可以隐藏其战机,例如内陆基地和隧道设施。相比起战机被击落,中国更可能选择这么做。
-
中国缺乏进行持续空中作战的现代经验以及空中加油能力,而这会影响战机出勤率。
水面舰只
美国的损失
中国的损失
-
中国舰只极易受到美军潜艇的攻击,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在反潜战方面的弱势。
-
考虑到所有中国海军基地都靠近潜在的战场,因而它们也将是脆弱的。届时其舰只将无处藏身及补给。
-
尽管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舰船建造设施并且其可能随着损失的增加而扩大建造数量,但却没有新的战舰能及时加入进来以影响战局。
潜 艇
美国的损失
中国的损失
导弹
美国的损失及对导弹库存的使用
-
美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各类型导弹,以及用于发射它们的各类型平台。
-
美国的一些导弹发射平台(例如水面舰只)变得越来越脆弱,空对地导弹也仅仅能与搭载它们的平台共存亡。
-
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的路基的导弹受到《中程核力量条约》(INF)的禁止,而中国却不受此限制,这给了中国一定的优势。
-
中国的远程多管火箭系统(MLRSs)已与大部分美国路基导弹的射程相似。而美国的MLRSs则没有如此有效的射程。
中国的损失及对导弹库存的使用
-
中国可能在第一波攻击中就大规模使用导弹攻击,而最后,中国可能不得不依赖更多射程短且战斗力更弱的老旧导弹。
-
考虑到第二炮兵遍布全国的隧道系统,中国的导弹发射平台应该会相对来说生存能力更高。
-
中国可能隐藏一部分发射平台以防美军定点攻击,而后在短时间内重新部署它们。
C4ISR
两国都具备一定的网络战和反卫星战的能力。然而,中国在这方面尚未经过充分考验并且不那么可靠耐用,可能会损耗得更快。
美国的损失
中国的损失
-
中国比美国更小的依赖于C4ISR系统,但一旦最初的C4ISR系统遭到摧毁,其C4ISR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
美国会集中攻击中国的各类传感器。
-
美国同样有能力在第一波攻击中摧毁大量中国的卫星,而中国也很难保存剩下的其他卫星。
-
在组织方面,由于其僵化的军事组织结构和层次化指挥机构,中国肯定会在指挥方面吃亏。而上述两个问题都可能在战争期间进一步加剧。
附录B 2015年高强度战争的经济影响
贸 易
-
克里克和泰勒研究发现,敌对双方爆发战争后,在贸易方面,一般来说会有80%左右的跌幅。
-
一战时贸易下跌了96%,二战时则下跌了97%;而敌对双方之间的贸易几乎完全被破坏。
-
因此,我们假设中美之间在一场长达一年的高强度战争中,双边贸易额将下跌90%。
-
在GDP计算中,贸易每增加1%,就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97%。
美国的损失
中国的损失
消 费
美国的损失
中国的损失
-
赫斯的研究发现,一场远离本土的战争将导致消费下降4%。
-
中国2013年的消费总额相当于GDP的34%。
-
由于消费方面的下跌,一年之后将使中国GDP下降2%。
-
由于在GDP中消费所占份额较高(60%),随着消费方面的损失,一年之后将使中国GDP下降3%。
▌此报告的其他内容可以在网查看:
兰德报告(一):《与中国开战——想不敢想之事》摘要版
兰德报告(二):《与中国开战——想不敢想之事》引爆战争的五大火药桶
兰德报告(三):为什么说中美不会发生核战争
兰德报告(四):中美若开战,谁的损失会更大
兰德报告(五):中美若开战,两国国内政治风险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