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确定了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在全国高校新增的2311个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成为大热门——全国总计有250个大数据专业获批新办。
在沪上高校中,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最新获批的“金融科技”专业,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金融科技”专业。
大数据专业呈快速扩张之势,高校纷纷“蹭热点”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此次共新增备案本科专业2105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06个,合计新增专业2311个。另外,有241个专业被撤销,涉及135所高校。
在一大批新增的专业中,最具看点的非大数据专业莫属。有高教界人士甚至用“高歌猛进”,来形容这一专业的扩张速度。从已公布的信息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都齐刷刷地开设了这一专业。
须知,大数据专业作为新专业在高校开设,今年才第三个年头。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而设立大数据专业的首批高校只有三所,分别是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及中南大学。去年,第二批32所高校的大数据专业获批。沪上高校中,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及上海纽约大学占得先机、率先开设。
而到今年,获批的大数据专业共有250个,涉及248所学校。不难发现,大数据专业在高校的“落地”,今年呈现出“放量”的迹象。在沪上高校中,上海财大今年一下子获批了两个大数据专业,其中一个授予理学学位、一个授予工学学位。此外,同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也都新设了大数据专业。
“巨大的行业人才缺口,不断高企的收入,这些都是高校要加强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因。”沪上一所名校从事信息科学研究的教授坦言,无论是国内的一线名校、地方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大家都有“蹭热点”的考虑,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是,大数据专业的开设对师资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较高,作为一个跨学科专业,涉及数学、统计、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经过这一轮,大数据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基本布局已然形成。哪所学校能够整合更优质的资源,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才是今后的看点所在。”
聚焦新经济新产业,高校专业设置“推陈出新”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正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聚焦新经济、新产业发展,高校在办学和专业设置上,也面临“推陈出新”的新局面。
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更多的行业企业滋生出对新工科人才的强烈需求。聚焦“中国制造2025”,同济大学新设“智能制造工程”和“智能建造”两个专业。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黄一如教授介绍,这两个专业都代表着学校在新工科教育教学领域的全新实践。以“智能建造”专业为例,这是同济结合在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传统办学优势,全新打造的一个跨学科新专业。
此外,上海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也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看好互联网产业的前景,还有不少高校也新设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比如,今年有60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中,18所高校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信息安全”专业。在沪上高校中,复旦大学开设的“保密技术”也是新专业。
沪上高校收获颇丰,十余个新专业获批
随着一批新专业“浮水出面”,人们也可以发现,不同的高校正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对未来趋势的研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全新的设计和谋划。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此次共获批了两个新专业,分别是精算学和金融科技,其中,金融科技专业作为国家目录外专业首次备案获批。
金融科技专业设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金融科技学院,今年9月就将启动招生。对这所学校来说,金融科技学院是一片全新的教改实验田,定位为“校内的教改特区”:由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和慧科集团搭建“共建共管”的双主体办学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协同育人。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介绍,这一全新的学院将引入金融、科技以及金融科技领域一些优质行业和知名企业的资源,紧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会计等相关学科深度融合,逐步推进金融科技专业群建设,为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比于部属院校,市属院校申报目录外专业,审批尤其严格。而从今年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来看,沪上高校收获颇丰,获批的新专业超过10个,其中包括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上海电力学院的“核电技术与控制工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复合材料成型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以及上海杉达学院的“时尚传播”等。
随着一批新专业的落地,各大院校将获得全新的机遇、更广阔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