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周高温天气后,北京在雨水中度过了凉爽的一周。中国宏观经济如同北京的天气,在一季度高速增长后,二季度显得有点冷。但总的看,上半年表现不错。
7月15日,中国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出乎市场预料的是,6月消费物价指数CPI低于3%,并且环比下降,这对于一直承受通胀压力的中国经济而言,的确是个好消息。同时,上半年GDP增长11.1%,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回落。
各大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们纷纷对中国经济作出评价,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会继续下降,中国在下半年应放松信贷,避免坚持紧政策。
经济学家对数据是敏感的,但他们有时过于依赖数据,并且过于关注短期。不错,中国经济增速在下降,但如何对冷数据作出冷静的判断,这需要长远的眼光。
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似乎是投资者不愿看到的事情,因为他们希望上市公司能够高增长。而同时,经济学家们强调政府应该放松政策,其目的也与刺激资本市场有关。对短期利益的诉求无可厚非,但中国经济增长更应着眼于长远。
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调整和刺激政策微调,包括控制政府新开工项目,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以及为实现节能减排目的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等。无疑,经济下滑是结构调整的结果。从负面看,这似乎影响到明年的增长。而从正面看,意味着调控和调整初见成效,这又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去年末,中国政府就强调要改变增长方式,而到今年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更是在一次对高级官员的讲话中,多次使用“要加快转变”这样的词句。以积极眼光看,经济增速下降,正是“加快转变”的结果。有得必有失,关键要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显然,长期的持续稳定增长前景要重于短期的反周期目标。
在笔者看来,且不必为经济减速而大惊小怪,更应对冷数据作出冷观察。
由于通胀压力减缓,同时出口再创纪录,这使得中国政府在下半年获得更多政策空间来调控经济。在此条件下,适度放宽信贷是可行的,但应该在“有保有压”原则下继续均衡放贷,而不是轻松开闸。2009年信贷高增长放出的货币还在流通中,最终要反映到物价上。此时物价不涨原因复杂,既有猪粮价格稳定因素,也有上游产品需求下降因素,更有政府抑制投机活动因素。而一旦放松货币和信贷管制,那么通胀压力就会随之而来,并且使房地产调控政策难以持续。
如若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就要减少政策干预,适时让货币政策回归中性。
应该看到,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增加保障房供给,这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刺激政策。除此之外,中国经济不需要新的“兴奋剂”。
由于投资下降,消费能否稳定成为关键,而刺激消费的最佳办法就是减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要两手抓,一手要提高劳动在分配中比例,另一手就要抓减税。上半年,中国财政收入增幅高达27.6%,税收收入更是增长30.8%。财政收入增长虽然存在基数和经济增长因素,但如此高的税收增长的确反映出企业和居民赋税过重的一面。
增加居民收入不可一味让企业提高工资,因为这会加大企业成本,进而可能抑制就业。更可行的办法是减税,包括对企业和居民减税。在改革分配制度方面,政府理应做出表率。因为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体面的生活和个体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