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日子,你可能被一系列网络语言,或逗笑、或扎心了。
例如“外表光鲜亮丽,兜里钱袋空空,我就是隐形贫困人口。”
又或者,“制定的小目标从未达成过,大家好,我就是积极废人本人。。
上述两句话中的“隐形贫困人口”和“积极废人”,是最近非常火的网络流行语。它们似乎给年轻群体找到了新的定位,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了一番转发热潮。
不管你听没听说过,我们都先来看看这两个词本身的意思。
“隐形贫困人口”,其实与“月光族”类似,指的那些衣着光鲜、到处吃喝玩乐,实际上手里并没有什么资产的人。有人总结了以下四个特点,那就是: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
而“积极废人”出现的时间比“隐形贫困人口”稍晚一些,形容那些非常积极给自己制定目标,但因为偷懒的念头太多、执行力太差,所以目标永远无法完成的一类群体。
其实无论是“隐形贫困人口”,还是“积极废人”,亦或是之前流行的“佛系青年”等等,都能够窥见年轻群体的现实境遇。
随着社会变化加速,在城市里打拼的80、90后年轻人可能会比父辈承受更多的压力。这一类词在年轻群体中“畅销”,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一丝丝消极的情绪在蔓延。
根据大众传播学的理论,网络流行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是社会舆情镜像。这一代年轻人真的很消极吗?
据《参考消息》报道,2017年英国瓦尔基基金会发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资质调查——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中显示,中国青年对未来最乐观。2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中国是安居乐业之所,因为在这里“只要勤奋就能出人头地”。约93%的中国受访者还因为医药、可再生能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中国日报》也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做过一个小调查,请外国留学生评价一下中国年轻人,其中用的最多的词就是:积极、奋进、热爱生活。
如果不是负面情绪作祟,那又是什么因素促使“积极废人”“隐性贫困人口”成为“网红”的?
1. 自我调侃,缓解压力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网络成为社会情绪宣泄的最便捷场所。诸如“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这一类戳中痛点的网络热词,其实为部分年轻群体在心理减压、情感宣泄上找到了新的出口。年轻自觉转发表示认同,不断寻找同道中人,从而获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心理安慰。而正是这种集体认同感,使年轻群体自身的负面情绪能够得以纾解。
此外,这类网络热词的走红也带有娱乐大众的性质。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提出过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在他看来,与其把媒介视作功利性的工具,倒不如把它视作自我取悦的玩具。
对于个体来说,传播的过程或许并没有什么目的性,仅仅是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年轻群体自发地完成了热词的传播与再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参与者往往更加积极。
2. “反鸡汤”式的胜利
换一个角度来看,“积极废人”这类热词的走红,又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心态呢?这就像企业管理一样,有些问题只有被发现并且被明确表述出来,我们才能够找到办法去解决。
比起盲目迷信成功学,这类内部自省的方式显然更加实际有效。自嘲过后,日子还得继续,很多人都会反思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因此,这类网络实际上也是“反鸡汤”式的胜利,是对“成功学”的解构。
3. 话语营销
不过,传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些商业机构为了迎合年轻群体的喜好,不断围绕这个主题制造新内容,加强这类热词在网友面前的出现频率,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将“虚无”误认成“事实”——例如原本没有拖延症,也感觉自己得了拖延症。
这种无意识的认知行为,正在被一些商业逻辑所利用,被“共鸣营销”所消费。这一点的确需要我们为之警惕。
最后,如何脱离“隐形贫困人口”?现在这里卖个关子,请大家关注明天的听到。
领先别人半步,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下期见。
(辛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