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金融的依赖逐渐加深是正常现象,也体现出我国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成果。但是,细观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波动的情况,从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上来说,我们需要谨防“过度金融化”问题。
首先,金融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金融化”程度。起步较早、发展成熟的美国金融市场,金融业在GDP中的贡献占7%。英国在169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可以说是现代金融业的鼻祖。英国金融市场发展时间最长,但其金融业所占比重亦是7%。
我国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是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已经大于8%,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制造业处在价值链的下游,科技发展也落后一定的距离。从数据来看,我国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金融化”。
其次,通过深交所和上交所对于上市公司财报的审查可以发现,部分企业经营存在着杠杆过高、经营链条过长的问题,整体发展有着“脱实向虚”的趋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当前我国企业部门债务率大于180%,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企业部门大幅举债,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产出转换率较低,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高。以ST三维为例,作为一家连续两年没有盈利、收入逐年递减、因环保问题被多次点名批评的国企,资产负债率竟高达98%。
此外,不仅企业杠杆过高,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日渐突出。从Wind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一半以上政府的债务超出了其税收收入,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变相举债,对项目存在隐性担保等,这些行为都造成巨额的政府债务。
高杠杆必然伴随着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泡沫。2013-2014年的牛市转熊市,是一次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泡沫牛市,大量企业市盈率高达300倍以上。诸如“匹凸匹”等蹭热度、炒概念的公司,都能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后来,股市从5000点以上的高位迅速跌破2500点,大量虚高的股价被打回原形。
所以可以说,我国当前存在着“过度金融化”的苗头,需要从金融与实体经济两个方面加以预防。
金融方面,需要审查上市公司债务情况,加强对于公司财务信息公开的监管;同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政府行为;完善金融市场相关制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更多地发展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降低间接融资比例,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教育,严打恶性投机行为。
实体经济方面,应当严控实体经济杠杆,加强对实体经济企业从事金融市场的审查,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引导企业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产品研发上,而不是通过投资证券产品赚取收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理低生产率、高能耗的僵尸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政府在“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政策方面,可以转换思路,将简单的资金补贴变为降低行业门槛,放松市场准入限制,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完善配套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