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所未有地加足马力,开启了遏制中国的新篇章,颇有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围堵中国的三个新维度。美中角力形势严峻!
领域更广泛
美对中博弈,首先呈现出的是从经济,军事,政治再到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狙击。虽然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不称霸,不扩张,但这似乎难以让美国相信。事实上,美国已经在全方位发起新一轮遏制中国了,终极是中美的道路与制度之争等等,美国正在全方位无死角地遏制中国。
在贸易方面,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对于商人总统特朗普来说,美国再强大,首先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银子开始抓起。诺奖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汤玛斯萨金特说,美国挑起贸易摩擦是愚蠢的决定,美国对华贸易赤字过高,这是美国人自己的问题,和加征关税无关。美元的硬通货本质决定了美国在对世界各国的贸易中必然处于逆差地位。不过,美国的“特朗普们”只看到了全球化分工给美国带来的逆差,而以中国为首的国家们享受了由此带来的顺差。
在技术方面,美国发动核心技术战尝到了甜头。核心技术对于军事实力的支撑作用,决定了美国不可能让中国白白享受美国的核心技术,以此壮大军事实力。对此,中国不能再抱着不断依靠外来技术的想法不放,把坏事变成好事,加快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地域更扩大
美国曾经认为中国不能对美国构成真正的威胁,而从2011年开始,亚太再平衡,更多强调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遏制。2017年到年特朗普推进印太战略,美国正在更大的地域,不惜以任何方式,从“处处添堵到一剑扼喉”,遏制中国不仅体现在更加广泛的领域,还体现在更大的地域。
2018年的香会,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和印度总理巧妙唱双簧,坐实印太战略,将美国包抄中国的范围,从亚太拓展到印太。印太战区是美军全球六大战区中覆盖区域最大的战区,鹰派菲力浦·大卫森出任印太司令部首任司令。美国对于印太战略的重视关键在于遏制中国的需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李明江副教授认为,一是中国在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崛起,让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显得力不从心,印太战略有助分散中国在亚太的精力。二是随着中国和南亚联系更多,以往亚太和南亚的区分已不符合当下情况。三是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的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美国意识到有必要协调中国在两洋的活动。四是如果中美大规模军事冲突,美国做最坏的打算,中美在印度洋的较量必不可少。
层次更深入
对于中美制度层面的博弈,一是经济层面的,二是意识形态层面的。美国发动贸易战,技术战,背后终极离不开意识形态层面的目标。有人指出,中国应当去意识形态地在国企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平衡和缓解美中博弈的激烈程度。但从长远和根本上,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不能满足美国的终极目的。经济和政治,二者很难割裂。
首先,经济上,贸易战打的是市场背后有形的手。“中国制造2025”将“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技术换市场”发挥到极致,这导致了很多美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准入的不公平竞争。说到底,不公平不透明合理的制度,虽然让美国换来了一些市场,更多的却是愈发增加的贸易逆差,甚至侵蚀了整个美国宣导的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制度。
其次,意识形态上,贸易战,技术战背后是两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博弈。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黄亚生教授指出,中美双方的贸易争端迟迟不能彻底平息,实际上反映了两国更深层次的制度矛盾。
尤其是,中国最近似乎也多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探讨和宣传,这让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都必须更加警惕“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对西方核心价值和政治制度的此消彼长。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模式”,在政治体制和价值观上,都给美国带来了不可揣摩的冲击力,不得不防范和遏制。德国“索尔布吕肯报”的评论很好地揭示了美国遏制“中国模式”的根源,评论称,在西方面临动荡的当今世界,中国模式越是成功,就越是对西方价值观构成威胁。欧盟正风雨飘摇,美国的总统则是一个不可预测的煽动家。而此时的中国仿佛就是一个稳定的港湾。“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给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带来的将是整个制度上的挑战。
美国发动贸易和技术战,挑战的是中国政策,进而挑战中国的整个制度。这更加能说明,美中博弈不是表象的,不是短期的,不是单一的,而是深层次,长期的和结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