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中国发达地区的代表,但近年来表现出高原多高峰少的特征。江苏经济能否继续领跑全国?高层次人才,是当前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根本,今天的人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保障。本报告拟从高层次人才竞争的视角对江苏的卓越发展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江苏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危机
1.对国内顶尖高校人才吸引情况
江苏是教育大省,高校数居全国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数位于全国第二。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多数留在了江苏,为江苏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2015年江苏高校毕业生中,专科的84.17%、本科的73.15%、硕士的56.42%、博士的51.29%留在了江苏就业,共计人数42.23万,留苏就业比例达到76.5%。
但是,如果我们从最卓越人才的视角来分析,情况会有些不同。
首先,江苏只有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落后于北京的8所、上海的4所、陕西的3所,与四川、湖北、天津、广东、辽宁、山东、湖南并列第四。江苏只有南京大学1所C9顶尖高校。这与江苏教育大省之名又似乎有些不符。
其次,虽然江苏高校毕业生的76.5%都留在了江苏,但从专科到博士,学历越高,留下的比例越少。而作为C9高校的南京大学只有49.86%的毕业生留在江苏,远低于全省高校的76.5%。此外,南京大学留在江苏的比例(49.86%),也大大低于复旦(75.07%)和上交(76.74%)留在上海、浙大(60.62%)留在浙江的比例(请见附图1和附表1)。
第三,江苏吸引南京大学之外的C9高校毕业生,情况也并不乐观。江苏对C9高校(除南大)学生的吸引力不仅远落在广东之后,也落在浙江之后(除西交、哈工大)。广东对C9高校学生的吸引力最为抢眼,北大、清华、上交、西交的毕业生除了留在本省市之外,去广东的比例都是最大,哈工大的毕业生去广东(20.21%)的更是多于留在黑龙江省的(8.58%)。北大、清华的本科毕业生去广东的人数(分别是33.59%和35.4%)也超过了留在北京的(分别是32.82%和21.1%)(请见附图1和附表1)。
第四,我们把一所高校毕业生的生源地学生数与到该地就业学生数之比称为“溢出率”,如果比值大于1,表示该地去某高校读书的学生数大于到该地就业的人数,属于“溢出”型或“流失”型的;反之,属于“受益”型或“流入”型的。相对于江苏每年去C9高校读书的学生数,来江苏就业的人数明显不足。以清华大学为例,2013年在5省市招生的本科生数是: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上海,2017年毕业的本科生去该几个省市就业的情况却是: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广东是大赢家,江苏是明显“溢出”型的。据统计,江苏是五省市中溢出率最高的,除了哈工大外,去上交、中科大、南大读书的江苏生源都大于该3所高校毕业生去江苏就业的人数;而上海、北京、广东则明显是受益型的;除了上交以外,浙江在中科大、南大、哈工大读书的人数都少于去浙江就业的人数,也主要是受益型的;即使江苏与浙江在上交的生源都小于去两地就业的人数,两地的溢出率差异也很大,上交2016届毕业生中来自浙江的生源659人,去浙江就业的是203人,占比约为30%,而江苏生源有966人,去江苏就业的是158人,占比只有16%(请见附表2)。
2. 对海归及国际人才的吸引情况
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就业选择的前四城市分别是,北京(24.7%)、上海(13.8%)、深圳(4.9%)、广州(4.6%),南京、苏州分列第10、12位。海归创业选择的前四城市分别是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广州(5.9%),苏州位于前十,南京前十名之外。
BOSS直聘发布的《2017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报告》显示,2017年毕业回国的留学生,期望工作的前十城市分别是北京(28.8%)、上海(24.9%)、深圳(8.6%)、杭州(6.5%)、广州(4.1%)、成都(3.5%)、南京(2.5%)、苏州(1.6%)、武汉(1.5%)、青岛(1.5%),南京、苏州与前面城市差距甚大。
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发布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显示,上海、北京、杭州、青岛、天津、深圳、苏州、广州、南京、长春成为2016年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上海连续第5年获得第一名;杭州表现抢眼,与第二名北京的差距已从2015年的1.42分缩短至0.57分;南京与苏州虽然挤进前10,但排名相对落后。
这些数据表明,在吸引海归和国际人才方面,江苏落后于上海、北京、广东,甚至浙江;特别是作为省会的南京,吸引人才方面表现平平。
二、江苏高层次人才竞争危机的原因
1、吸引高层次人才就业的因素
当前中国最优秀学生求职最看重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几方面(附表3),一是工作带来的个人成长与收获,包括发展前景、晋升机会、才能发挥、兴趣发展、学以致用等;二是收入与福利;三是工作单位性质与单位环境,如单位性质、单位声誉、单位规模、职业环境;四是工作单位所在的大环境,如城市规模、交通状况等。其中最看重的是前两者,即工作带来的个体成长和收获,以及薪资与福利。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调查也有类似的发现。概括起来,高层次人才关注的就业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工作本身带来的个人发展与薪金收入,以及工作单位的优势;二是工作单位所在的地区环境。那么,江苏在这两方面所能提供的条件存在着怎样的不足呢?
2. 能带给高层次人才高发展和高收入的顶尖单位不足
C9高校的毕业生都愿意去哪些单位就业?根据各高校发布的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所进行的统计(详见附表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是人才集中的领域。著名民企、大型骨干央企是国内顶尖名校毕业生最喜爱选择的就业单位。央企中的国家电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是吸纳顶尖人才较多的单位。民企中的华为(深圳)最引人注目,2017年共在9所学校招募2257人,是对C9高校人才吸纳最多的单位;其他著名民企腾讯(深圳)、普联(深圳)、百度(北京)、中兴(深圳)、网易(广州)、招行(深圳)、阿里(杭州)、海康威视(杭州)、恒大(深圳)也吸引了众多C9高校的人才。央企的总部多数在北京,民企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杭州,这些最吸引C9高校学生的单位没有一家总部在江苏。上海虽然在央企、民企方面都不占特别优势,但也有上汽、上海电气集团、浦发银行、携程等著名国企或民企,更重要的是上海的外企、跨国企业多,吸引了较多优秀毕业生。江苏在国企、民企、外企方面都没有优势,这就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江苏对C9高校学生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从各校公布的数据来看,江苏只有一家民企苏宁云商表现尚可,但也只看到招募了南大14人、浙大4人、西交2人,与上面列举的企业差距甚远。
C9学生选择名企是因为这些单位更可能给他们带来他们需要的发展和收入。那么,中国最强企业究竟在哪里?从《财富》杂志发布的2017年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分布,北京最多,56家;其次是广东(11)、上海(8)、江苏(4)、浙江(3)。北京以央企居多,广东则民企最多,江苏都不占优势。而从行业看,广东、浙江以华为、腾讯、阿里等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及互联网行业,代表了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高科技行业,江苏在这方面也有差距(四家是:太平洋建设、恒力、沙钢、苏宁云商)。
另据全国工商联等发布的2017中国民企500强榜单,江苏上榜民企总数与广东、浙江相比并无劣势,前50中有10家江苏民企:苏宁(零售)、恒力(化工)、沙钢(冶金)、苏宁环球(房地产)、三胞(零售)、中天钢铁(冶金)、海澜(纺织)、盛虹控股(纺织)、南通三建(房屋建设)、新城控股(房地产)。但江苏上榜民企多集中于化工、冶金、纺织、房屋建造等传统产业及房地产、零售业,高科技产业明显不足,无论是薪资还是促成个体发展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都不足够。此外,财富中文网公布的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公司排行榜中,40家上榜企业中不仅没有1家江苏的科技企业,而且整个榜单只有一家江苏企业:沙钢集团,排名35。
3. 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区域创新市场环境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江苏所提供的创新市场环境在全国是处于领先的,但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江苏连续九年第一,但2017年第一的位置被广东取代。课题组组长柳卸林分析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位的原因是:创新的开放度高,外贸经济发达,市场活力好,创业环境宽松,特别是深圳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正蓬勃发展,起着引领作用。这就是说,广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创新市场环境方面,江苏在这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从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来看,也可以发现江苏所提供的创新创业市场环境不足。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榜单中共收录120家企业,北京54家企业上榜(45%);上海、杭州分列二、三位,分别是28家和13家,但杭州13家企业总估值反超上海28家;深圳10家,位列第四;整个江苏只有三家半:苏州的同程旅游和信达生物、南京的孩子王、南京与贵阳的运满满&货车帮。
具体到城市创业环境来看,中国人民大学袁卫教授团队所做的研究表明,创业总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是:北京、广州、深圳、宁波、苏州、珠海、上海、杭州、长春、厦门,苏州位于第5,南京位于11;南京与苏州两地在创业政策方面较落后,南京在创业的文化环境方面排名也较后。从对创业者关于“心目中创业环境最好城市”的调查数据来看,江苏城市排名更为靠后,南京、苏州分位内地城市第15和20位。
从国际人才发展的环境来看,依据全球化智库与西南财大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江苏的人才发展指数(国际人才开展工作的基础环境)仅0.33分,离排名第一的上海(指数为满分1)相去甚远。在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含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国际人才旅行指数)上得分0.53,差于广东和北京。
三、江苏应对高层次人才竞争危机的对策
由上分析可见:江苏优秀企业虽然多,但高峰少,特别是顶尖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少;城市创新创业市场环境有待提升,中心城市如南京、苏州吸引力不够,集聚度较低;高校多,吸引人才也多,但在吸引最高层次人才方面仍然不足。各方面的发展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要追求的是卓越而不仅仅是优秀,故必须以卓越战略思考未来的发展。
1、发展与吸引一流企业
首先,利用江苏既存优势,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加强研发与创新,做大做强既有企业。除了企业本身加强研发外,南京还可以建成研发中心,为江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知识源泉。
其次,吸引国内外高科技名企落户江苏。近两年,小米、阿里、科大讯飞、FMC(电动汽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企业及国际高科技创新企业布局南京,对促进江苏高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及吸引高科技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江苏特别是南京,需要继续加大吸引国内外高科技名企力度,形成区域规模效应。
第三,培育和发展本地高科技企业,培育内生性的创新能力,这是最根本之计。首先是做大做强本地知名企业,例如2017年进入世界500强的苏宁云商,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需要加强研发和创新,不满足于零售,才可能与京东、阿里去竞争。其次培育一些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高科技企业,例如培育发展体现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独角兽企业,带动区域科技创新。
2. 改善创新创业的区域市场环境
首先,与广东、浙江比起来,江苏的既往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市场活力不足,不利于刺激本土企业的生长与发展。所以,改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活力,鼓励与吸引有冒险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在江苏创新创业,是江苏经济持续发展和再辉煌的必然选择。
其次,苏州与南京是江苏两大龙头城市,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城市化水平,两座城市都挤进不入全国一线城市,故要加大两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要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和集聚度。南京教育发达,文化底蕴厚,适合借助当前高新科技发展势头,发展成高级研发中心。所以,大量引入巨头互联网企业、高科技创新企业及企业的研发中心,是明智之举。
3. 提升一流高校水平并促进高校与经济的积极互动
首先,提升江苏省内的全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全国一流高校江苏只有南京大学一所,而且近几年各类排名并不乐观。江苏可以适当学习浙江办浙大的办法,加大对南京大学的投入,支持南京大学做大做强,特别是支持南大目前还相对薄弱的医科、工科及新兴学科的发展,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
其次,促进高校与地方的积极互动。南京大学有着一流师资和学生,而且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有着与江苏特别是南京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基础。以工科见长的东南大学,近期发展态势也较好。此外,江苏还有多所优秀高校。要鼓励这些学校与江苏企业进行不同层次的密切结合,积极互动,为江苏经济卓越发展贡献人才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