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许晨阳飞赴MIT前的临别赠言:中国科技有三害
许晨阳飞赴MIT前的临别赠言:中国科技有三害
作者:李晗冰 | 2018/8/29 8:51:22 | 浏览:7912 | 评论:3

许晨阳飞赴MIT前的临别赠言:中国科技有三害

  8月26日,“80后”数学家、2017“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许晨阳离开北京、飞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执教。临行前,他在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谈了他这几年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在许晨阳看来,国内科技界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2012年,在麻省理工做完博士后研究的许晨阳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加盟北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凭借在高维代数几何领域的系列突破性工作,他先后荣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年度拉马努金奖、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等奖项,并获聘长江特聘教授、庞加莱讲座教席。去年9月,他接受麻省理工的聘请,自今年秋季起到该校数学系担任教授。

  “加入麻省理工并不是因为我在北大过得不好。”许晨阳表示,回国这几年,他在北大发展得很好。“一方面自己的研究做得不错,同时这几年回国的年轻人越来多越多,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做代数几何的学生是以前的好多倍。”

  “中国的代数几何要发展,也需要参与国际合作,取得一定的话语权。”许晨阳认为,麻省理工数学系有很国际的一面,所以去那儿一方面出于自己发展的考虑,同时也会帮助中国代数几何的发展。

  说到国内科学界的情况,他说:“根据回国这几年的观察,我觉得物质方面条件已经不错了,但是在软环境上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很好的纠正,相信中国的科学会发展得更好。”

  “一个问题是,我感觉国内的学术界有些地方比较浮躁。”许晨阳举了个例子:跟自己在国外的时候那些博士同学相比较,感觉国内的博士想得比较多。“我当时在国外的时候,对学术之外的事情,比如说毕业后怎么发文章、几年以后怎么职称晋升、竞争什么人才计划等,都考虑得比较少——大家要更单纯一些,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把学术做好。”

  此外,许晨阳认为,国内好像有这种现象:出个结果一定要发个新闻。“这个事我觉得不是很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点新闻导向研究。学术成果应该让内行来评价,但新闻主要不是给内行人看的,所以有点外行引导内行的价值取向。”

  他进一步说:基础领域的学术成果比较专业,不见得一做出来马上就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不见得发很好的杂志——即使发很好的杂志,也不见得公众就能理解。“我觉得现在国内做研究有一点‘等不及’、急于求成的意思。当然,可能在一个社会在发展很快的时候,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觉得也不光是学术界,可能各行各业都有。”

  “从新闻报道上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术不端不被惩罚。”许晨阳说,“据我所知,数学领域的造假事件很少。但从新闻报道来看,别的领域涉嫌学术造假的事情时有曝光,其中有刚起步的学术新秀,也有如日中天的大牛。”

  他坦陈:对于数学以外的学术问题自己是外行,但从该领域的学术同行的讨论、留言看,感觉学术共同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是学术造假。“让人吃惊的是,涉嫌造假的事情被曝光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处理的消息,更谈不上具体的惩罚措施。”

  判断学术造假很难吗?

  “这对于同行来说应该不是多难的事。”许晨阳说,只要认真核查实验过程的原始数据,就应该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至于有些报道中提到的‘一图多用’,更让人觉得是故意造假,而不是‘缺少经验’、‘不懂规范’。”

  他认为,对于涉嫌学术造假现象,处理时如果避重就轻、文过饰非、不了了之,对专心做学术人的打击是很大的。“他造假之后,什么基金、项目、头衔、职务都得到了,但最后也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你让那些专心做学术人的怎么想?”许晨阳说,“如果‘零容忍’最后变成‘零作为’或者‘不作为’,就会让许多人误认为:我们的制度不惩罚或惩罚不了学术造假。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影响是很坏的。”

  “个别造假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学术基本原则、准则的态度。”许晨阳说,不管是哪个研究领域、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得尊重、遵从基本的学术规范。“如果一个国家连对基本的学术规范、学术原则都马马虎虎、缺少尊重和敬畏,我觉得是挺可怕的。”

  “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是对年轻人支持不够。”许晨阳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年轻人为申请各种项目耽误太多时间,在学术管理层面机会太少。

  他举例说:有时候科研经费一下子拨很多给某个学术大牛的课题组,比如一年几千万元。“其他领域我不知道,搞‘纯数’(基础数学)绝对用不了这么多钱。搞‘纯数’不需要那么多实验器材,出去开个会、带几个学生,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钱。在我自己看来,经费太多,其实反而是让人心烦的事情。与其把几千万元拨给一个大牛,我觉得真不如把这个经费平均一下、多支持一些年轻人,比如增加优青、青千的数量,让他们少为申请项目发愁。”

  许晨阳认为,数学领域这么做,肯定是学的其他领域,或者说其他领域都这么做了,可能也不好单独把数学拿出来。

  说到年轻人的水平,许晨阳说:“我觉得数学圈里面自己认识的年轻人,大部分学术能力还是挺好的,还都是挺纯粹的,值得大力支持。我自己感觉,数学领域近几年从国外回来的这些年轻人,普遍水平要比以前高很多。应该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衣食无忧、更多地专注于学术。他们其实也不要求太多东西——起码数学圈的人我觉得不会太纠缠这个东西,只要让他们不用愁经费就行了。”

  许晨阳认为,现在的问题是:一边是有能力的年轻人为申请各种项目耽误太多时间,一边是功成名就的大牛在怎么使用经费上花太多时间。“我就觉得现在锦上添花太多、雪中送炭太少,应该对年轻人支持更多一些。”

  在学术管理层面,他认为,让年轻人参与学科规划和项目、人才、奖项评审等学术管理活动,不仅充分会发挥年轻人的长处,而且也能提高规划、评审质量,对整个学界都好。

  “和我年纪相仿的第一批‘青千’大都35岁过了,不管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学术管理上,许多人已经挺成熟了。其中有些人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学术管理,应该让他们多做一些。”许晨阳说,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种学术委员会、评委会,并没有请一些真正有水平的年轻人参与,总是一些比较老的人参加、主持——他们可能是在自己的领域做得不错,但是毕竟只涵盖很小的一块。“有的时候找评委,宁愿找领域相近的年纪大的人,也不愿意找能包含更多领域、做得更好、走得更远的年轻人。”

  “我在拿到‘未来科学大奖’之前,一直被当作年轻人当中数学比较好的,但我只去过一两次评审委员会。周围其他和我年纪差不多、水平相当的人,也几乎还没有听说过有多少人进入过评审委员会。”

  许晨阳认为,国内年纪大的人可能在他们自己的方向上做得很好,但是很多新的方向他们其实不了解,而从国外回来的年轻人则在许多新领域做得非常好,对国际前沿比现在许多更资深的人了解得更多。“很多新的方向、领域,以前在国内几乎没有人做,突然这几年做的人多起来了,在相关评审方面,实际上完全可以把更多学术权力给年轻人——我想以前那些人是难以判断这些方向的。”

  回想自己在美国读博士、做博士后的经历,他说:“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大家很早就进入学术委员会、评审基金等,那边的年轻人跟那些更资深、更有名望的地位相对比较平等。而且,那些年纪比较大的人,他们也知道将来数学发展要靠这些年轻人,因此彼此的关系就比较和谐。我觉得中国就有点还是看重过往、更看重资历、头衔这种外在的东西。”

  “别的领域我不太了解,但就数学来讲,年轻人确实做得很好。”许晨阳说,现在有一种不健康的趋势,就是说一些已经在国内获得很多资源的人,他们好像不积极吸纳国际上先进的研究,却有意无意把国内圈子固化。“这一点其实挺让人担心的。”

  “当然也要警惕另一种倾向——一旦一个人学术做的好了,就立马提拔当领导。”许晨阳说,因为有的人可能他就是科学有天赋,你让他做其他事情他也做不好,对他的天赋也是一种浪费。“在学术界里面做这种事务性的服务,得有一定的学术,但不是说学术越好,协调、组织能力就越强。”

许晨阳飞赴MIT前的临别赠言:中国科技有三害

►赴美之前,许晨阳在北大的办公室前留影 李晗冰摄

  “我对别的圈子没有那么熟,但就数学圈说,那些在很多最好的学校受过很规范教育的年轻人,我们花了这么多经费、资源把他们给招聘回来,当然希望他们大有作为。”他认为,对于只喜欢做研究的,你让他安心做研究;有的人在自己的学术之外喜欢参与一些学术组织、学术活动,就可以让他们更大的空间、多做一些事情。

  许晨阳说:“现在国家做科学的人越来越多、体量越来越大,而且现在投这么多钱,当然希望投入跟产出比越高越好。其实对于国家来说,科研经费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希望更有效率、产生更好的回报。我们国家现在硬条件方面投资很大,如果能在软环境方面做得更好,这些硬投资会更有效,那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速度就会更快,也不辜负社会公众对科技界的期待。”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8]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4]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3]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9]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4]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1]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8]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4]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留言于2018-09-25 12:27:49(第3条)
这是给博客主人的悄悄话哦。
留言于2018-09-25 07:05:39(第2条)
这是给博客主人的悄悄话哦。
留言于2018-09-24 22:09:45(第1条)
这是给博客主人的悄悄话哦。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