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收入的问题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最敏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最近中国社会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一些地方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一些企业也涨了工资,这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对年内可能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人们也十分期待。
中国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工资这些年的确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工资上涨幅度不够,他们没有更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这是急需加以调整的。给这部分人涨工资也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不过,尽管这些年中国人的收入差距在拉大,但没人能否认,经济发展让所有中国人都朝前迈了一大步。现在出现的差距让人不满,但谁也不愿意再回到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年代。
涨工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哪些行业该涨,哪些人该涨,都极不容易讲清。一个企业的工资上涨了,会带动整个行业和更多行业工资的上涨,甚至全社会各行业工资的普遍上涨,又势必会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全面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多重的,需要全盘考虑。
现在老百姓对政府的期望值很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政府的工作不应是在涨多少钱上下工夫,而是要推动建立一个科学的薪酬制度,由市场来做主导,让雇主和雇员通过有序的讨价还价来达到一个平衡点,政府做好仲裁者。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的薪酬都是雇主说了算,员工没有什么发言权。现在有些雇主对工资协商机制有很重的抵触情绪。所以,员工参与工资协商的权利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机制,任凭每一次涨工资都成为一场雇员与雇主的搏斗,进而演变成企业主和员工之间的激烈对抗,那将会极大地破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配财富比创造财富更难。谁都希望自己多分点,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有一个永久的平衡点,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平衡点。它只能在一个合理的机制中,通过互动而不断调整,指望一次改革就基本解决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是不现实的。对此,中国舆论必须说真话,把复杂性、两难处境告诉公众。
比如,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究竟能承受多大的工资上涨?企业的盈利和薪酬成本保持多大比例才能既保持竞争力,又最大程度地维护员工利益?等等,太多难以找到准确答案的问题。
有些公共知识分子为迎合大众心理,热衷于就工资问题批评政府、批评企业,却不谈论解决的难度和方法,无形中就容易制造社会紧张,也抬高了人们对薪酬上涨的预期,这不利于合情合理地解决收入增加的问题。
中国现在的收入差距是发展造成的,可以说是过去30多年快速发展所付出的一个代价。这个差距也只能在发展中通过社保、教育、住房等多种渠道加以弥补。对消化的速度,社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