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中国科技部 教育部 人社部 中科院 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中国科技部 教育部 人社部 中科院 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2018/10/24 7:09:33 | 浏览:1722 | 评论:1

科技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科院 工程院

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国科发政〔2018〕210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中国科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要求,决定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任务依据
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若干意见》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3.国务院印发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
二、清理范围
1.科技部:重点清理科技计划项目、人才项目、基地建设、机构评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以及所属事业单位职称评审、人员绩效考核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2.教育部:重点清理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指导和督促所属高校清理内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重点清理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4.中科院:重点清理院士增选、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经费、院所评估、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指导和督促所属科研院所清理内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5.工程院:重点清理院士增选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6.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清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7.中国科协:重点清理院士推荐、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8.行业主管部门:重点清理机构评估、人才项目和人员考核等活动中“四唯”的做法。
9.地方相关部门:组织清理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人才项目、基地建设、机构评估、科技奖励评审、学科评估、职称评审以及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开展绩效考核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三、清理方向
1.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
2.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
3.对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和工作表格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修改。
四、组织实施
1.请各部门和单位根据《若干意见》和《若干措施》要求,按照上述清理范围,开展“四唯”清理。
2.各部门(单位)和地方根据各自职权,自行开展清理,形成整改报告,于11月12日前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
3.科技部将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对各部门、各单位清理情况进行督促指导、梳理总结,确保落实见效。

科 技 部  教 育 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 科 院  工 程 院
2018年10月15日

    

中国科技部 教育部 人社部 中科院 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2024-11-06 [297]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2024-11-06 [275]
新中国75年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年-2024年) 2024-10-06 [917]
现存的国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歪风邪气有哪些? 2024-09-22 [302]
35岁副教授:科研没劲,不如当官 2024-08-27 [529]
被“双开”的李佩霞, 揭开了女官员群体的一个内幕 2024-08-25 [488]
中国最早的人是谁?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其实都不是!因为专家说...! 2024-08-20 [625]
大学生最佳就业城市排行榜出炉,杭州排第三,南京排第八,第一名真的实至名归! 2024-08-21 [609]
被官媒点名批评的4所大学,毕业证形同废纸,每年大量学生被坑! 2024-08-18 [288]
高校每次改革从不触碰行政人员,只拿教师开刀! 2024-08-18 [30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华东师大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说:留言于2018-10-25 03:17:23(第1条)
的确,“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导致大量科研人员不能专心做科研,而忙于“混圈子”“填表格”。正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坚决砍掉一切不合理的繁文缛节和陈规旧章,改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评价制度,能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多出一流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可问题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不作为人才标准,什么可以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根据通知,似乎可以找到两个标准:
1.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
2.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可是这两个标准又如何衡量呢?
第一,品德、能力、业绩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周围同事的评价,同行的评价,还是又回到“论文、奖项”呢?
第二,代表作制的标准是什么?
同行评价吗?在中国这种人情和关系社会中,不是实行代表作制的名校,最后对人才的评定都变成了“按资排辈”“混学术圈子”了吗?
可见,现在“人才选拔”已经进入了死循环:
以论文为标准:混圈子——发论文/拿奖——成为人才。
以品德、能力或者代表作为标准:混圈子/靠资历——获得代表作好评——成为人才。也就是说,“人才”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混圈子”才可能在有生之年被认可。
怎么办,有没有突破死循环的可能?
有。
本人认为只有突破知识成果的发布渠道、评价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才能对权力构成的“圈子”实现突破,甚至在知识创新上实现对西方弯道超车的可能:
首先,必须保留学术论文、著作和作品等有形形式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
其次,改革发表和评价论文、著作的渠道流程和评价体系。
最后,通过渠道创新,突破“圈子效应”,实现知识创新,实现对人才的重新认定。
具体设想如下:
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著作和作品都面临发表、出版和着如何走向国际社会的问题。而所谓走向国际未必是向SCI或者SSCI期刊靠齐,或者能否得到外国人的阅读和好评。而是能否利用互联网特性建立自身的标准,实现弯道超车.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和出版社是+互联网,而不是真正的互联网+。中国可以利用互联网+特性超越纸质期刊职能,实现知识生产的解放,其过程有六步:
1.中国率先建立涵盖全球各种语言的论文和著作数据库。该数据库将包含多媒体媒介形式。也就是说,彩色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内容可以进入论文。数据库可以设立讨论区,方便及时讨论。
2.各国学者不通过人工评审,可以不受障碍直接将自己论文提交到论文数据库中传播,以“先发后评”代替“先审后发”。
3.利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确定网络传播论文的知识产权;
4.中国建立互联网论文、著作和作品评审规则。利用大数据、搜索引擎,查重软件、引用率、翻译技术建立论文评审规则。
5.利用市场标准,而非行政权力标准衡量论文、著作和作品的价值和学者贡献。
6.利用算法传播,结合大数量的同行专家评价推荐(专家具有否决权,剔除机器算法的缺陷,但是没有推荐权),选拔和推广优秀论文、著作和作品。
7.根据优秀论文、著作和作品设立奖项,选拔人才。
这样,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就有可能超越国际SCI、SSCI期刊或者作品评价体系,通过改进成果发表渠道和评价标准,解放知识传播的形式,进而解放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同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