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令人喜悦,令人惊讶。一连串科技新闻史的高光时刻,我们与您见证和分享。国之大事,首重科技。今年科技日报评出的国内重磅科技新闻,较往届视角更为全面,不仅涵盖各类学科的重大突破,还包括象征中国实力的工程成就,以及被科技界广泛关注的负面事件。尽管难免遗珠之憾,但我们相信,今后若干年再回首,会发现这些新闻具备最深远的影响力。
1月,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所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培育出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
本世纪初,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位科学家曾经预言,用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事实上,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诞生后,马、牛、猪、骆驼等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没有解决。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直到2018年1月,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所宣布,他们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培育出两只克隆猴“中中”“华华”。
研究者们选择了猴胎儿的成纤维细胞作为需要移植的体细胞核,去除卵细胞的细胞核之后,将取出的体细胞核注入卵细胞内,这样的卵细胞就会受到体细胞核内信息的指示,产生和体细胞具有一模一样遗传信息的下一代。
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有了基础研究固本强基,才能有科技创新的持续前行。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
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来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基础研究短板具体体现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较匮乏、投入总体不足、环境待优化四方面的问题。
针对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问题,《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0条重点任务,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有科研人员评价认为,《意见》立意高深、放眼长远、脚踏实地,它的出台如一阵春风,将让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期。
酿酒酵母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日常做啤酒做面包都离不开它,它本来有16条染色体,可你见过只有单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吗?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打开了“改造”生命的大门。
2010年,美国科学家J. Craig Venter团队在《科学》上报道了世界上首个“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学合成的与天然染色体序列几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体,引起轰动。而这一次,以覃重军研究组为主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将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的16条染色体人工创建为具有完整功能的单条染色体。这意味着,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得简约,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该研究成果是通过经典分子生物学“假设驱动”与合成生物学“工程化研究模式”来探索解析生命起源与进化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一个新范例。对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实施人工改造,赋予其全新的简约化形式,这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
单染色体酵母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学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学策略,回答生命科学领域一个重大的基础问题,即建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基因组进化的桥梁,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8月15日,国产浏览器公司红芯宣布基于自主可控的浏览器核心技术完成2.5亿元融资。当天下午有网友发布“解压红芯浏览器执行文件”的动图,显示多次解压后的文件有“Chrome”(谷歌浏览器)字样,认为红芯只是一个“换肤版”浏览器,并非自主创新,引起网络热议。
河北科技大学8月31日在其官方网站刊发《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沸沸扬扬持续两年多的“韩春雨论文”事件尘埃落定。
今年10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莫名被撤事件,引起学界关注。30多岁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女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近130篇论文,那些所谓的论文,却早已经被删掉或者查不到。因为这些文章被发现涉嫌抄袭、一稿多投等问题而被梁莹自己要求撤掉。
一系列事件警醒我们,科研诚信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不尊重自己的署名,以论文来谋取各种头衔和荣誉,还是将别人的核心技术拿来改头换面伪装成自己的自主创新,追根到底都是对科学和事实的不尊重,是违背科学精神的行为。
激浊方能扬清。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当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引擎,我们必须以更宽阔的视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
8月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它好比一个大显微镜,方便我们观察世间万物。
光穿过透明的样品,可带出样品内部的信息;同样,中子流也可以穿透目标,带出信息。中子不带电,不与电子和质子作用,所以即使材料很厚,中子也能轻松穿透。
一开始,人们用核反应堆生产中子,但核反应速度不能太快。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它用电磁场加速质子,像炮弹一样狠狠砸向钨、汞等重金属原子核。巨大的原子核就“散裂”出一些自由的中子。
散裂中子源还可以观察高铁轮子是否质量过关——它能透视零件内部的应力是否释放。中子源还能实时观察飞机发动机怎样疲劳受损的,以便改进设计。
散裂中子源对中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有重要意义。目前只有美、日、中、英拥有该技术。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它总投资23亿元,包括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一期建设的三台不同类型的中子谱仪。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国产化率超过90%,它的制造直接拉升了中国在磁铁、电源、探测器和电子学方面的水准。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这是建筑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
很少有一座桥的开通如此吸引全国的注视,很多人只为去桥上看看,专门安排一趟行程。
它就是建筑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它创造了一连串世界纪录:
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15公里的全钢结构钢箱梁:世界最长钢铁大桥。钢材用量相当于60座埃菲尔铁塔。
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7公里:世界最长海底隧道。
沉管隧道每节长180米,重约8万吨:世界最大沉管隧道。
隧道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48米,也是世界纪录……
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它集桥、岛、隧于一体,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攻克一系列难题。比如大桥设计东西两个人工岛,用海底沉管隧道连接。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8米无人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精准程度史无前例。
一连串极限施工保证了设计实现:世界最大起重船,单臂固定起吊1.2万吨;全世界最大深水碎石整平装备,全自动化铺设碎石基床;世界首创的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221天成岛……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寿命长达120年,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寿命惯例”。钢管桩确保在海泥中120年不损坏,是一个工程奇迹。它还能抗8级地震,16级台风。今年几次超强台风丝毫未撼动它。
另外,港珠澳大桥是“积木”搭出来的。工厂预制桥墩、桥面、钢箱梁和钢管桩,风平浪静时现场组装,首次在如此大工程实现这一模式。
昆虫、鱼类、爬行类和鸟类都有“单性生殖”的例子。哺乳动物却做不到。然而,人类打破了自然的藩篱。中国科学家10月发表论文说,他们成功培育出了双亲都是雌性或雄性的小鼠,其中“双母亲”小鼠健康生长到成年,还能繁育下一代。而“双父亲”小鼠则是世界首例。
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中,大约100个基因是“印记”基因,当精卵合一,印记基因仅有一份激活,另一份沉默。所以单性生殖会让一部分必要基因失去活性,胚胎无法发育。
2004年,日本科学家曾敲除未成熟卵子中的印记基因培育出“双母亲”小鼠,叫“辉月姬”。但400多个胚胎只诞生10只幼崽,其中只有一只长大。
此次,中科院动物所用CRISPR技术,敲除了雌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3个印记较多的基因区域(这种干细胞的印记本来就少;它像生殖细胞一样只含一套染色体,但可以分裂和分化),将其注入另一雌鼠的卵细胞前体,再诱导胚胎发育,最终从210个胚胎中培育出29只健康小鼠。
用同类方法,动物所还培育出12只“双父亲”小鼠:敲除雄性小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7个基因印记,将它与另一只雄性小鼠的精子注入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再找一只雌性小鼠代孕。但“双父亲”小鼠出生后仅存活48小时。
一位国际同行评论说:“在哺乳动物身上还可以有这样的操作,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从来没有一项医学实验如此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忧虑。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公布:一对基因经过修改的双胞胎已诞生,基因编辑旨在使她们天然抵抗艾滋病。
贺建奎是在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前夕发表这个消息的,立即成为众矢之的。世界各大媒体包围了这次学术会议。贺建奎在会上为自己辩护,但几乎所有与会者都反对他的鲁莽行为。
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组委会发表声明:这一项目的医疗指示不足、研究方案设计不当、不符合保护研究对象福利的道德标准,同时,临床程序的开发、审查和实施均不透明。临床实践的科学理解和技术要求仍太不确定,风险太大,目前不应允许生殖细胞编辑的临床试验。
有评论认为,贺建奎的基因改造得不偿失,毫无必要;也有人认为,他的基因编辑并不成功,没有消除“脱靶”的风险。此外,伦理问题是贺建奎无法回避的软肋。
对贺建奎最猛烈的批评,来自于中国同行。多位生命科学领域专家表示震惊和愤怒。消息公布当天,122位中国同行联署声明说: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及相关研究单位迅速立法,严格监管,并对此事件全面调查。他们表示: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应该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不久前,《自然》评出2018年十大科学人物,贺建奎是其中之一。他被称作“CRISPR无赖”。
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顺利上天。它将前往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一面。
全世界的航天人都盯着嫦娥四号,它的闪光灯将首次照亮月球的黑暗面。
12月8日凌晨,嫦娥四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顺利上天。110小时后,到达月球附近的嫦娥四号,接到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令,在距月面129公里处成功实施7500牛发动机点火。约5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进入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近月制动成功。
所谓近月制动,就是让航天器减速,使其被月球引力捕获。精准“刹车”是嫦娥四号任务的一大难关。月球逃逸速度约为每秒2.38公里,如航天器比这个速度快,就会与月球失之交臂。
嫦娥四号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它将前往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一面。此前还从来没有航天器在那里软着陆过。
2018年5月,中国已经发射了“鹊桥”卫星,它是给嫦娥四号充当通信中继的。由于月球会阻挡地球发来的无线电信号,只有“鹊桥”才能架起数据桥,绕过阻碍。嫦娥四号目前已经跟鹊桥建立联系。鹊桥的成功也显示中国掌握了这一空间通信技术。
有报道称,嫦娥四号的目的地曾经悬而未决,一种看法认为应该降落在月球正面,减少风险;而嫦娥卫星系列总指挥叶培建则坚持应该落在月球背面,以探索新知。
嫦娥三号相当于是在华北平原着陆,嫦娥四号则相当于在云贵山区着陆,前者弧线降落,后者近乎垂直降落。嫦娥四号会揭示月球背面的土壤和辐射,还将利用纯净电磁环境观测宇宙射电。
有趣的是,嫦娥四号还携带了一个密闭的罐子——内有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水、营养液和空气,它将验证生物能不能在月球表面活下来,为中国将来在月球种菜做准备。当然,嫦娥四号首先得成功降落。
盘点这一年的核心技术:22纳米光刻机、450公斤人造蓝宝石、0.12毫米玻璃、大型航天器回收、盾构机“弃壳返回”、远距离虹膜识别……哪一个不夺人眼球!
2018年,高新技术成果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在提高产业效能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多便利。科技创新主体不约而同向着“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的目标前行。
1 智能水刀 削铁断金
10月份的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上,一把神奇的水刀吸引观众驻足。它以水为刀刃切割各种材料,分离海绵、凿穿岩石、削断钢铁,完胜激光切割。其全名五轴五联动智能水刀,由上海狮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狮迈科技)研发生产,完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水刀原理和孩子们玩的水枪很像。给普通自来水加压到4000个大气压以上,迫使加压后的水从一个小喷嘴喷射出来,形成高速射流,在这股高速射流里加入锋利破碎的小颗粒,形成高速磨料射流。
水刀能量巨大,高压水高速射流以3倍音速打向切割对象,实现切割。相比“前辈”激光切割,水刀切割过程是一个高速磨削加快速冷却的过程,没有热损伤和热变形,没有烟雾和粉尘,绿色环保。简单说,激光能切不能切的,水刀都能切。波音公司、空客公司都大量使用智能水刀进行机械加工。
水刀、激光和等离子切割实现精密切割是难点。狮迈科技经3年研发了一套独特高品质控制系统。通过采用数学模型精准预测射流行走路径上每一点的误差,实现对射流每一步行走的速度、加速度、切割头的偏摆角度以及射流的特性参数精确的控制,在切割效率最大化的情况下达到自动消除误差的高精度目标。
2 虹膜识别 1.2米远两秒搞定
虹膜识别是除DNA以外最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唯一、防伪。最开始虹膜识别要像用望远镜一样把眼睛贴在设备上,后来扩大到设备半米内识别。11月份,虹星科技正式投产“驾驶员生物特征识别一体机”,将虹膜识别距离拓展到1.2米,扫一眼即可,无需过多配合。
每个人的虹膜都独一无二。红外光条件下,可呈现丰富纹理特性,稳定特征点200多个,刷眼后仪器提取出具备高区分力的特征码,与数据库进行比对,这一过程称为虹膜识别。虹膜识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庞大数据库中精准找人。在监控视频中准确找一个人,1万的人群基数用人脸识别,10万人以下用指纹识别,100万个人应当用虹膜识别。
虹膜仅约1平方厘米,人脸是300平方厘米,识别难度相差300倍。距离稍远,难以采集到清晰的虹膜纹理;而且人本身的晃动和眨眼,会让成像存在运动模糊、眼皮遮挡等一系列问题。
虹星科技成像阶段使用千万像素以上的图像传感器,保证足够的虹膜分辨率;精心计算近红外光源的角度和强度,在不伤害人眼的前提下照亮虹膜纹理;将智能算法移到成像设备内,使成像与计算协同作业;快速图像质量判断算法,丢弃低质量图像,专注识别高质量虹膜图像;优化算法,一秒处理上百张千万像素的虹膜图像。最终做到了1.2米距离内2秒虹膜识别。
3 海底盾构机 实现“功成身退”
打海底隧道的盾构机,只能掘进不能后退,价值几千万元的设备往往“一去不复返”。8月20日,厦门地铁3号线海底隧道中,伴随着最后一块刀盘被拆下,海底的盾构机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倒退返回。
盾构机是打洞能手,它的头是一块布满“牙齿”的圆盘,不停旋转,啃掉泥土和石头,长100多米、重约800吨的长筒身子里,有马达和泥浆循环管道。它身后的新空间拼贴上弧形的水泥管片,隧道就此成型。但是,盾构法施工使身后洞径变小,所以盾构机无法后退,通常永久封存在隧道旁的死胡同里。
然而厦门地铁3号线海底隧道施工方中铁一局城轨公司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盾构机拆掉运出来。他们请专家研究出在不转动刀盘的情况下,调整割除角度的倾斜法,攻克了刀盘拆除的难题。
海底隧道40℃高温,拆机用火焰切割,相当危险。为此拆机“三班倒”,隧道内每间隔100米还增设一台大功率电扇通风。拆机前的详细交底,动火作业前的消防设施准备,动火中的洞内气体实时检测。并定制专用重载板车,解决了一次运送65吨部件的难题。
最终,拆机工期不到一个月,盾构机14000多个零部件都安全拆除,装箱运回仓库。盾构机的壳体,留在隧道里做内壁。这创造了又一个中国工程之最。
4 人造蓝宝石 450公斤破纪录
2018年初,450公斤级人造蓝宝石在我国诞生。拿下全球重量级别最高、单体最大的人造蓝宝石晶体“桂冠”。将2017年俄罗斯保持的350公斤级世界纪录提高了100公斤。
人造蓝宝石是高科技生产领域的重要原材料。小到智能手机摄像头、触摸屏、LED灯,大到国之重器、高强度激光、天文观测系统光学元器件,应用日益广泛。
新世纪以来,我国蓝宝石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仍然很大程度依赖进口,特别是我国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尺寸还不能满足国防科技、国之重器的全面需求。
此颗人造蓝宝石基于世界主流的泡生法生产技术。原理是先将氧化铝原料加热至熔点后形成熔汤,再以籽晶棒接触到熔汤表面,在籽晶棒与熔汤的固液界面上开始生长和晶种相同晶体结构的单晶,晶种以极缓慢的速度往上拉升,最后凝固成一整个单晶晶碇。
这一过程漫长,对炉温控制、生产系统协调应用有极苛刻的要求。生产450公斤级产品,与生产200公斤级、350公斤级产品,其技术要求不在一个层面,有质的区别。该公司总经理张俊说:“我们的核心技术是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热产设计理论和微观工艺应用,从原材料选取、加工、生产,全部是中国制造。”
5 最薄玻璃 厚度仅0.12毫米
继0.15毫米之后,中国技术人员追求极致,拉出0.12毫米的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又创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最薄玻璃的世界纪录。5月份,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最新一批超薄玻璃下线。
超薄玻璃的厚度在0.1—1.1毫米之间,可用来做手机、电脑、电视显示屏基础材料。玻璃越薄,透光性、柔韧性越好,越容易碎。但最新研制的0.12毫米超薄玻璃,被弯曲成环状也不会折断。
玻璃厚度每下降0.1毫米,增加的制作难度超乎想象。从2013年的0.3毫米下降到现在薄如纸片的0.12毫米,企业方解决了玻璃拉薄、微缺陷、三大热工设备的设计制造和玻璃配方四大难题,开发了玻璃冷端的切裁、输送以及缺陷在线检测等一系列技术手段。
从0.15毫米到0.12毫米,为这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0.03毫米,团队攻关2年。在熔化工艺、成型工艺、切割工艺、检验包装和装备技术等方面,突破1000多项技术瓶颈后,世界最薄的0.12毫米浮法玻璃终于诞生。几年前国内上百条显示面板生产线的玻璃和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现在国内超薄玻璃技术国际领先,竞争力很强。显示屏价格降下来,电子产品相对更实惠了。目前该公司已经开始着手研发0.1毫米超薄玻璃。
6 航天器回收 重量推至7吨以上
火箭回收和复用是马斯克SpaceX的重要标签。其实,我国也回收过3.5吨的神舟飞船载人舱。11月,航天五院508所验证关键技术,可将我国航天器回收重量推至7吨以上。这与508所成功研制出大型群伞系统和大载重着陆缓冲系统密不可分。该所采用直升机外挂投放7吨级模型的方式,成功进行我国首次大型群伞系统及大载重着陆缓冲系统空投试验,多项大型航天器回收领域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回收航天器,再入返回时的初级减速主要靠减速伞。有别于神舟飞船的单伞系统,全新研制的减速伞是群伞系统,由2顶减速伞、3顶主伞组成。减速伞的承载能力、伞型设计大幅优化;主伞则保证了各伞之间充气的一致同步。该群伞系统多级收口与展开,有效降低了开伞载荷。
着陆回收阶段,大载重航天器无损着陆回收对着陆缓冲系统要求甚高。为此,508所科研团队攻克了多气囊组合缓冲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关键技术;着陆缓冲过程时间极短,又研制了高灵敏度着陆敏感器,解决了快速响应着陆缓冲控制问题。最终保证系统可靠工作,返回舱着陆稳定。
7 22纳米光刻机 “雕”出精细线条
11月29日,中科院研制的“超分辨光刻装备”通过验收。这个世界上首台用紫外光源实现了22纳米分辨率的光刻机,意义在于用便宜的光源实现较高的分辨率,用于一些特殊制造场景。光刻机不光是制造芯片用,一张平面材料想刻出繁复图案,都可以用光刻。光刻机相当于一台投影仪,光就是一把雕刻刀,在感光平板上“雕”出精细的线条图案。
使用深紫外光源的光刻机是主流,缺点是太昂贵;荷兰ASML垄断的极紫外光源的光刻机,更是贵到令人发指,一台3000万元,还要在真空下使用。中科院研制的22纳米光刻机采用紫外光汞灯,整机价格在百万元级到千万元级,加工能力则介于深紫外级和极紫外级之间,令人振奋。
中科院研制的这种光刻机擅长加工包括大口径薄膜镜在内的一系列纳米功能器件,对中国的遥感成像、生化痕量测量、特种表面材料等领域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光电所的科学家杨勇这样解释其原理,拿一块金属片和非金属片亲密接触,界面上有一些乱蹦的电子;光投影在金属上,这些电子就有序地震荡,产生波长几十纳米的电磁波,可用来光刻。
8 细粒度图像识别 “看”一眼就结账
在传统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图像识别的目标对象隶属类别通常是诸如“狗”“车”和“鸟”等传统意义上的类别分类。但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逛街时看到路人的萌犬可爱至极,可仅知是“犬”殊不知其具体品种。然而,细粒度级别图像识别技术便能准确分辨出哪怕细微差异的目标对象,解决此类难题。
现落地于南京快餐厅的细粒度图像识别智慧收银系统,可以近100%识别率,精确识别几十种菜品,该系统在具体运行时,食客仅需将选好的菜品放在识别区,系统便会立刻显示出菜品清单和价格,即可进行结算。
旷视科技Face++南京研究院负责人魏秀参博士表示:“首先,我们通过数据采集收集到待识别菜品近千张的图像信息,之后针对诸多菜品间细微的差异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细粒度级别图像识别算法。该算法除常规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块对整盘菜品获取全局性的判别信息外,还包含一个‘注意力’模块,可自动‘聚焦’到差异细微菜品的局部图像区域。这些局部区域可有效辅助算法进行细粒度级别的菜品识别。”这样,整张细粒度图像识别特征既包含了菜品级别特征,又包含了更强判别性的局部特征,使得分类准确无误。相比传统标签结算的方式,细粒度图像识别技术大大降低了系统及人力成本,同时大幅提升了顾客点餐结账的效率。
9 特高压绝缘子 劣质黏土造“瓷器活”
变电站和高压输电线路的基础设施中,有一种重十几公斤到几十公斤的瓷瓶,名为绝缘子,异常重要却常被忽略。针对我国特高压电网的使用要求,承受百万伏高压和数十吨拉力是绝缘子产品的核心性能。12月份,全球首条瓷绝缘子自动化生产线在内蒙古精诚绝缘子有限公司的厂区内正式启动调试。
该公司用劣质黏土做出比优质黏土密实度更高的产品,顶住百万伏特,在行业内是一次技术革命。
为此,公司团队多年来对伴生黏土进行数百次颗粒成分分析和配方实验,将伴生非优质黏土占产品原料的比例确定在60%,最终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绝密配方”,实现每款特高压绝缘子能服役50年的目标。
不仅如此,通过近十年来20多项技术集成创新,世界瓷绝缘子行业梦寐以求的自动化生产也实现了。全球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在精诚绝缘子的车间诞生。生产线上的辊道窑好似传送带,辊子转动使陶瓷从窑头传送到窑尾的过程中,就完成了从配料、制作、上釉、烤制、检测,再到最后包装的全自动化生产。
10 水纹溯源 揪出排污企业
今年,生态环境部对30个省区市70个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开展了现场督查。督察期间如果下雨,黑臭水体会冒出来,不下雨黑臭水体藏得很好,违法排污问题就被掩盖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吴静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这款水质“指纹”识别器,担当了我国治污界的福尔摩斯,可依靠水纹揪出污染“嫌疑犯”。
每家企业的废水中,都包含自身独特信息,主要是残留污染物,这就是废水的水纹。每种物质发出的荧光都不一样,物质浓度越高,在图谱中就越突出,而采集水质“指纹”就是采集废水的荧光图谱。废水水纹库,类似于警察的疑犯指纹数据库,把需要检测的水质指纹与水纹库比对,就能发现“嫌疑犯”了。
一旦水纹超过预警限值,24小时监测仪器会自动预警。
此外,仪器会自动保存水质指纹10年以上,发现问题,自动留取异常水纹作为追查证据。还可与其他类型的污染溯源技术相互补充,形成组合拳,将原先数周的排查时间缩短为半小时左右,且证据确凿,监管指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