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什么?
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什么?
来源:2015 | 2019/1/19 13:54:00 | 浏览:1365 | 评论:0

 

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什么?

“互联网+”今已迅速成为万众瞩目、炙手可热的一个组合词。一时间,“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各种“+”甚嚣尘上。特别是“互联网+教育”,更成为时下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直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前面戴上互联网这个时髦的帽子,似乎一下子就华丽转身,完美升级,成了耀眼的明星了。

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什么?

“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什么?

时下有一个流传较广的有关“互联网+教育”的谬误,认为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这个说法,片面理解了“互联网+教育”,大大收缩了“互联网+教育”的外延与内涵,其实还是误入了“+ 互联网”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

“互联网+教育”,从本质上看,是对传统教育的底层重构,从应用形态上来看,有“互联网+教育管理”,有“互联网+课程”,有“互联网+教学”等,绝非在线教育所能完全包容的。

“互联网+教育”,首先要建设满足教育应用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各地自上而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通两平台”建设,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成,为国家的“互联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当前情况来看,“互联网+教育”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互联网+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互联网+教育管理”在现阶段可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互联网+教育管理”应该是更高形态、更高水平的教育管理信息化。

目前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还处在典型的“教育管理+互联网”阶段,基本表现为信息的网上发布,档案的电子归集,所谓的“无纸化办公”,也只不过是将传统的纸上信息加工简单地变为电脑加工而已,本质上没有变化,并未从管理科学的角度,依照系统论和互联网思维从底层重构管理流程。

如果用“互联网+”模式来改造传统的教育管理,首先应从底层,从基础数据层来构建管理模型,即从人员(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校产、资源等所有教育体系构成元素中采集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平台,构成教育管理的基础平台。

底层管理技术平台具备后,管理体系的重构将是不可避免的。这种重构包括管理机构的调整、管理层级的变化、管理制度的更新、管理流程的再造与优化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底层技术平台依托(硬件层面)到人事制度(软的层面)都必须用互联网时代的行为模式来重塑。这才是“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变革方向。

互联网+教师

互联网+教师,是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如何适应和如何应对新形态新挑战的问题。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二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态要适应“互联网化”。要能够实现从固定时空教学到在线教学,从单一模式教学到多种模式或混合模式教学的转变。三是“教学众筹”等新型教育行为模式会出现。通过互联网汇聚具有多种教学专长的各类教学人员,共同协作分工,从而完成某一大型教育教学项目的众筹模式,也许会成为未来教育新常态。教师通过互联网贡献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 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发挥到极致。

互联网+课程

互联网将让课程内容、课程外在形态、课程组织方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资源很丰富,因此学校课程内容将大大拓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领域前沿知识都将快速刷新目前正在开展的校本课程,并改变统一课程内容陈旧的现状;互联网技术的渗透、课程的外在封装形式会更先进、更立体,富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交互性成为互联网课程的特质,学习内容将更直观清晰、更人性化;传统课程组织和教材编写过程封闭、冗长,在互联网中,课程单元的组织和编写也许会像维基百科一样,采取开放式组织形式,由一群具备相应资历并合法注册的专业人士,借助网络平台,协作组织、编写、封装等,使得互联网+课程更全面、更科学、更多元。

互联网+教学

依托互联网,教学已不囿于固定场所和固定时间。关键是,教学的外在形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课桌的教室、没有教师的课堂,都可以是“互联网+教学”的新型组成方式。另外,传统教学中由教师组织和主讲的形态,可以变成学生打破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如翻转课堂等。在这样的组织形态下,可以实现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互联网+学习

依托互联网,可实现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互联网+学习”的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支架支撑学习;二是学习资源让学习活动充分延展;三是即时反馈工具让学习效果得到监控;四是大数据积淀让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这样的学习, 本质不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表象,而是学习的观念和形态的巨大变化。学生从学习的客体真正转化为主体,带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去学,带着问题学,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学,以与自己吻合的学习习惯去学,效果当然不是传统学习所能相提并论的。

 “互联网+教育”之下的冷思考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正在到来或已经悄然走近,如何面对新形势,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正确认识“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可以产生智慧教育,可以产生个性教育,可以产生开放教育,因此势必对相对保守固化的传统班级制教育产生冲击。

“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传统教育的对立面和掘墓人,而是传统教育的改造升级版,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与扬弃,会继承和强化传统教育的优势,摒弃传统教育中低效率、反人性、不公平的一面。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只是教育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形态,教育会发展,会永存。“互联网+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互联网时代, 教育与技术的一个最佳契合点。不要排斥,不要恐惧,应以互联网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接纳和拥抱“互联网+教育”,迎接“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

不应以“互联网+教育”之名行保守教育之实

教育信息化推行以来,各地积极践行,对教育教学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做法。例如,中小学“校校通” 了,管理者的思维还未通,课堂“班班通”了,但教师的方法还未通,平台上学习空间“人人通”了,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路径无法通。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的做法,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系搬到互联网上,完成简单的“技术复制”,但并无结构性变革,无教育内核的更新,就不是“互联网+教育”,至多只是“教育+互联网”。甚至只是“新瓶装旧药”,是僵化落后教育的“易容版”。

又如,有的学校有了交互式教学终端,教学还是用简单的PPT投影,缺乏教学互动;有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却只能在纸质阅读材料里去探索;有的学校校校通、班班通了,常规教学中却切断网络,禁止使用任何移动设备,即使偶尔通了网,也只是让学生下载考试题,等等。这些都是与“互联网+ 教育”相违背的做法。

致力于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教育”的新型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水平、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应对新形势,教育部于2014年5月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对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充分说明,不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势,没有合格的信息化师资,“互联网+教育”只能是空谈。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7]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3]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2]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8]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2]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0]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6]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3]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