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把握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把握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
2019/2/23 6:14:03 | 浏览:1260 | 评论:0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把握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

1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如果说过去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来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那么,在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具有了新的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要抓住用好这些新机遇,就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在战胜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迎接机遇、创造机遇,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我们有哪些有利条件?面对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主动作为?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编 者

时势总体有利,机遇依然在我。

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扑面而来,奔跑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拥有了新的内涵。

机遇,并非尽指有利条件,很多时候往往蕴藏在矛盾、困难、风险、挑战之中,克服了危即是机。大变局中,危和机相伴相生,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我们将站上一个新的起点,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新形势催生新机遇

“前堵后追”倒逼我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结构,结构,还是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猛然醒悟:世界经济的关键问题,并非短期的金融危机,而是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

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竞赛”悄然启幕。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发展高端制造,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比我国更低的成本优势积极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力求打造新的“世界工厂”。中国经济遭遇“前堵后追”,过去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更加难以为继。

挑战积聚,压力袭来,既凸显困难,也潜伏机遇。这是倒逼我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有利于完成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

——要素成本“拼不过”了,倒逼我们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近年来,制造业用工成本持续攀升,一些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而我们通过就地转型尝到了甜头。”佛山溢达集团投入19亿多元实施工业自动化改造,梭织、针织自动化率分别提升至71%、35%。副董事长车克焘感慨:“对企业来说,通过自动化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有效应对了‘用工难’;对工人来说,大量繁重、枯燥的工作由机器代替,工作环境安静清洁,实现了更优质的就业。”

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资源渐趋稀缺,简单搞“人海战术”、盲目“铺摊子”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经济增长必须从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外部需求“拉不动”了,倒逼我们优化需求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风险。现在,只有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压舱石”和“助推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分5秒,2018年天猫“双11”成交额破百亿元;4分20秒,成交额超2012年“双11”全天……10年前,“双11”单日成交额为5000万元,如今仅天猫一家就突破2000亿元,折射出我国居民旺盛的购买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路上扬,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引擎”。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增量,为国产品牌大展拳脚创造了市场机会。”莱克电气董事长倪祖根认为,在传统白色家电领先全球的基础上,我国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等新兴家电领域中的企业也在努力追求技术突破、品类创新,初步具备了与国际专业品牌正面竞争、“掰掰手腕”的实力。

“随着居民收入上涨、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还将持续繁荣升级。”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自信地说。

——粗放发展“走不通”了,倒逼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进军中高端。

“要么翻身,要么翻船!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跨过数字化转型这道关口。”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话掷地有声。如今,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平台已连接45万台设备,覆盖数控机床、医疗设备、农机、发电机组等42个细分行业,积累了上千亿条数据。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异军突起,去产能、增活力、“斩僵尸”齐头并进……我国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新动能贡献率超过1/3,中国制造正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奋起直追,步履坚实地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出动力。以辩证思维审视,如果能善于借力打力,“前堵后追”并非坏事,应对得当,将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

新底气面对新机遇

坐拥诸多优势,又逢变革契机,构建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已成必然

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我们手里王牌不少。

——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

不久前,在湖北荆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踏水腾空、破浪前行,继陆上首飞后又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这个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

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上至航母高铁等大国重器,下至针头线脑等日用商品,中国都能生产,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常年领先世界。这让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拥有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强,上下游间的“链条咬合”、不同领域的“相互补位”使产业升级的“底盘”更稳;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强,“短路径、快响应”使产业升级的“节奏”更快。“有了发达的生产配套体系,企业只要有好的创新点,就能快速转化成新技术新产品。”中国社科院工业所所长黄群慧认为,这反过来会促进中国制造加速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正向循环。

——巨大的国内市场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源”。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中国大市场让全球艳羡。

“买东西手机扫码就可以”“外卖、快递都非常快”“坐上高铁半日千里”,这些网络投票中外国人最想带回自己国家的中国创新,无不依托着巨大的市场成长壮大。这个大市场还在不断裂变:到2020年,全球20%的数据总量在中国;到2022年,全球24.3%的物联网市场在中国;到2025年,全球50%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在中国……从供给端看,中国大市场将为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海量的数据基础、多样的应用场景、充足的成长机会。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世界最大、仍在稳步扩容;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8.4%,通信、教育、旅游、休闲、健身等新兴消费快速发展,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从需求端看,体量和档次也日益“高大上”。

大海般广阔的中国大市场,既孕育着供给提升的无限可能,也蕴含着需求释放的无穷潜力。只要我们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搭好桥梁,以更多更优质的供给回应更大更高端的需求,就能形成更为强大的国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需结构再平衡。

——丰富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深圳紫光同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佩宁坦言,在发达国家招聘一名20多岁的半导体工程师十分困难,在中国却较为容易,“人口红利还在,新的人才红利也正在形成。”

近9亿劳动者中,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各类专业技能的有1.7亿多人,每年还有大学毕业生800多万人、中专毕业生近500万人。教育水平的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将有效对冲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带来的影响,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贡献充沛的人力资本。还有众多海外人才纷至沓来、回流涌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下中国,向内看,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向外看,又幸运地赶上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纵观历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从根本上推动全球生产率重振与价值链重构,带来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已经建立起产业、市场和人力相对优势的后发经济体很可能迎来换道超车的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

坐拥产业、市场、人力等优势条件,又恰逢全球经济变革窗口,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

新作为把握新机遇

发挥制度优势,打好攻坚战;保持战略定力,打好持久战

什么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坐享其成的所谓黄金时期,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用持续奋斗和变革,赢来的有利于发展的时间空间因素叠加。

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光有客观有利条件不够,还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苦的努力。

“中国正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我国需求结构更稳健,产业结构更现代……中国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我们在发展中探索的经验,也为下一步抓住用好新机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就要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拧成一股绳,打好攻坚战。

去产能,饭碗咋保?去杠杆,风险谁担?补短板,钱从哪来?结构性改革无疑是在解一道涉及利益调整,甚至带来阵痛的复杂方程式。

为稳就业,设立千亿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做好去产能行业的职工安置分流;为促进有效投资,不搞“大水漫灌”,精准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诚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能够下定决心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越性。”抓住用好新机遇,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牢牢占据战略主动。

——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还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住精气神,打好持久战。

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波动交织,短期风险与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改革无疑也是一场考验韧性的持久战。越是处于转型关口,越要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一时看长远,稳扎稳打、坚毅前行。

供给侧改革推进数年,矛盾是否转向需求侧了?改革愈进愈难,是否该采取一些刺激措施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科学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挺过调整阵痛,以“巩固”开拓新空间。

“论克卖”的“手撕钢”,国产笔尖钢加工成的圆珠笔芯……国家博物馆里,太钢集团的高端钢材产品亮相“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引来观众啧啧赞叹。而远在数千公里外的莫斯科,满载着1000多吨高等级不锈钢材料的中欧班列“太钢专列”已顺利抵达。

“产能做减法,品种质量做加法,腾挪之间出效益更出活力。”太钢集团董事长高祥明说。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关键要加大破、立、降力度。“加减乘除”一齐做,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大。

优化营商环境,以“增强”焕发新活力。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离不开良好的市场规则和理想的营商环境。2018年度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跃升至第四十六位,比上年度提升32位。去年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版)》公布,禁止和许可类事项比试点版又缩减约54%。今后,政府的权力边界将更加清晰,市场主体的活力将加速释放。

补齐发展短板,以“提升”澎湃新动能。

湖南晟通集团车间内,一卷卷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1/10的银色高精铝箔即将装车。“我们突破高性能铝合金箔的关键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议价权。”副总经理李航说。

提升产业链水平,既要夯实根基、打破瓶颈,也要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在“大而全”基础上走向“高又强”。

破除制度梗阻,以“畅通”激发新脉动。

“跟银行谈利率?以前想都不敢想!”辽宁中蓝电子公司董事长王迪说,“这些年,特别是去年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后,还真能跟银行坐下来谈谈利率了。只要融资不再难,咱干事创业的心就会一直热下去!”

让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同频共振”,让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互为因果”,让金融活水在实体经济中“流淌滋润”……经济循环更畅通,中国经济就会涌动更新的活力、绽放更新的精彩。

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

面对千帆竞发的考验、滚石上山的挑战,只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才能跨越关口,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2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把握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

……

关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一直在抢抓机遇,不断开拓创新。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容易被别人“卡脖子”的严峻挑战,科技创新怎样才能做到化危为机、与时俱进、继续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市场需求日趋强劲,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科技水平影响民族兴衰,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浪潮激荡,中国科技准备得怎么样?

毋庸置疑,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嫦娥四号、北斗三号、载人航天、大飞机、中微子振荡等重大创新成果举世瞩目;高铁网络、移动支付、数字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5%。

创新的浪潮,在不断奔涌。年轻的浙大教授胡海岚在《自然》杂志同时刊发两篇论文后,收到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发来的邮件,对方想一起开展脑科学项目研究,表示“这是未来最有价值的一个研究”;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单项成果,转化效益达4.57亿美元……

一些前沿领域在国际上进入并行、领跑阶段——

人工智能被誉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战略性技术。《纽约时报》曾撰文指出,世界人工智能的另一个中心在中国。这一领域崛起的不是几家而是一批中国企业,腾讯、百度、依图、商汤……他们开始把研发中心放到美国硅谷。相关统计显示,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国企业超过20家。《经济学人》杂志甚至这样说:“从前美国那些科技公司的老板,想要看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只要推开门就行了,现在他们还得飞去中国一趟才算看全了。”

科研人员、设备、资金等支撑条件今非昔比——

截至2018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418万人,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兴建和投入使用了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考船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设施,设施数量、建造规模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2018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预计为2.15%。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向高质量转变,既向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也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庞大市场。

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原创”“关键”“引领”等词语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科技的词典里。科技领域不断崛起的新动能,正快速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科技创新释放了活力、培养了自信、找准了坐标,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表示:“信心足、路子对、基础好、市场大、拉动力强,中国科技一定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深耕基础研究,培育创新氛围,核心技术研发奋起直追

成绩令人欣喜,但现实让人警醒:我们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容易被别人“卡脖子”。

我国钢铁年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仍生产不出一些特种钢材;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我国每年的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2000多亿美元;高性能飞机发动机严重依赖他国,高端汽车仍以外资、合资品牌为主……

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卡脖子”问题早有洞见,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被人“卡脖子”,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我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奋起直追。

——创新布局上,要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走不出实验室的技术不能称之为关键核心技术,只有能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杰院士认为,不仅要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还要大力支持有技术实力和创新意愿的龙头企业,让他们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合力攻关。

——创新方法上,要加大研发投入,坚定不移地持续创新。

“有核心技术不一定赢,但没有核心技术一定输。”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由液晶显示领域的“小学生”跃升为全球老大,董事长王东升对创新有切身感受,“关键核心技术不是一天就能攻克的,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持续增加投入,而且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困难面前不退让、诱惑面前不转向,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

——创新范围上,要向前一步,深耕基础研究。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其根源在于基础研究的根子不深、底子不牢,缺乏源头活水。“我们应当在根子上找原因,在源头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牢根基、提供源泉。”

——创新文化上,大力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更是如此。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意味着承担比一般技术创新更高的风险、更多的失败。需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虽败犹荣”的创新氛围,出台“允许试错、不行再来”的鼓励措施,让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

“关键核心技术并非高不可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举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世界奇迹;改革开放以来,老中青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接力攻关,载人航天、北斗系统和探月工程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世界为之瞩目。“我国创新条件已经大有改观,科研人员量质齐升、研发设备日益精良、研发经费世界第二;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制度优势。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我们只有力争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

破除体制障碍,深化科技合作,催生更多创新动能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人们注意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达800万元,而且全由个人支配。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近20年以来,首次对奖金额度和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充分体现了党对科技工作者的激励和关怀。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额度也分别提高50%。

《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催生了很多变化,这是其中一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蕴藏的巨大潜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明晰的思路。

——围绕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改革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要充分利用全面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地处偏远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外籍科研人员。从全国来看,还有很多外籍科研人员活跃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

嫦娥四号搭载4台国际科学探测设备,在月球背面追寻宇宙奥秘;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发展的大门;中国北斗为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提供精准卫星导航服务;中科院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

近年来,我国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开发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和世界人民共享创新成果。

新的起点上,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我国的科技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宏观层面,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突出重点,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

——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把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表示。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世界科技革命风生水起,大潮涌动,中国科技当勇立潮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一定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精彩篇章。(武卫政、赵永新、余建斌、吴月辉、谷业凯、喻思南、刘诗瑶)

3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把握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


  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正迎来“重要战略机遇”。

  回首来时路,是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发展长河在40年间奔腾汹涌;踏上新征程,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将为经济发展长河再注强大势能。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抓住新机遇,奋进新时代。未来中国,改革之路将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将开得更大,社会生产力将会大跃升。

  改革迎来新机遇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

  40年间,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从国内改革到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大潮从历史深处喷薄而来,向民族复兴澎湃而去,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40年改革开放之路上,有两个重要里程碑值得铭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5年来,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迎来了新机遇。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决心更坚定、期盼更强烈。

  指甲盖大小的区域要承受1.5吨压力,焊接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春节刚过,山东豪迈科技集团车间里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制造一种挑战世界尖端技术的钢制隔水管道。这种管道将被应用在3000米以下的深海油气开采中,是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装备。

  “没有改革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说。公司从过去生产轮胎模具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转型,需要高额研发投入,正是近年来的财税改革送来了“及时雨”,使公司转型得以顺利起步。张恭运掰着指头说出了一个个“减税大礼包”:2018年,仅增值税改革就为企业减税4560万元,企业还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6034万元,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11673万元,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6487万元。这些“减税大礼包”,展现的是国家深化财税改革的坚定决心,也是企业对减税降费的热切渴望。

  如果说40年前的改革开放伴随着“争议”萌发,那么40年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已是人心所向、上下同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不呼唤更大力度、更多方位、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

  “大家认识到,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不是缓改革,必须加快推进;不是小改革,必须全面深化;不是虚改革,必须啃硬骨头;不是假改革,必须落地有声。”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

  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这既是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也让民心为之振奋、力量因之凝聚。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经验更丰富、方法更成熟。

  如果说过去的改革开放曾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已是路径清晰、操作科学。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这曾是困扰京津冀地区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三个地方只能“干瞪眼”。求解复杂难题,方法至关重要。5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擘画,跳出“一城一地”的得失来推动。5年间,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北京城市副中心焕然一新,京津冀协同发展撬动了一场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崭新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深刻总结40年宝贵经验,并概括为“九个必须坚持”,为我们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制度更完善、保障更有力。

  如果说过去的改革开放曾是筚路蓝缕、创业维艰,那么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则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制度环境更加优化。2018年12月25日,随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正式公布,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清单外所有市场主体“非禁即入”。“这表明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具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制。”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完善制度推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倒逼制度建设。我国积极接轨国际开放要求,中国规则日益获得国际认可。

  法治保障更加到位。从去年3月19日签订土地成交确认书,到4月27日核发施工许可证,原本要100多天,现在只用39天……阿尔法智能制造产业园总经理章国荣坦言,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如今,这项广受好评的改革举措有了法治保障,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成为改革开放持续向前的有力保障。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抓住用好新机遇,一幅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宏大画卷正徐徐展开,既增加了体制机制活力,也为我国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

  纵向看,“发展清单”让国人自豪: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实现联合国标准下7亿多人口稳定脱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横向比,“中国故事”令全球瞩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发达国家选择大规模刺激而不是重大结构性改革,使收入差距扩大、传统产业衰落、蓝领失业增多等矛盾不断加剧,急性病拖成慢性病。而中国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年经济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居首位,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

  挑战也能变机遇


  深化改革开放,正向推动是机遇,倒逼推动也是机遇

  观察和研判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还有另外一个维度。

  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改革开放注定是一条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的路,各种风险挑战躲不开也绕不过。

  “外面的世界”雨疏风骤。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全球经贸秩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国内的发展艰巨繁重。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传统动能有所减弱,制度红利、技术红利亟待挖掘;社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产能过剩、优质供给不足日益凸显……往深层次看,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需要冲破,体制机制的牵绊需要突破。

  面对风险挑战,深化改革开放还有新机遇吗?

  看待风险挑战,需要辩证思维。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即是机。“危机面前,企业要学会看到机遇。”国际经贸形势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山东博科控股董事长甘宜梧却很从容。作为一家生产生物安全防护和体外诊断仪器的企业,公司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未受影响,国内市场营业额反而增加30%左右。“我们对外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家建立办事处;对内重视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已升至20%左右!”

  看待风险挑战,需要历史视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从没有在风险面前低过头、在挑战面前向后退,而是科学把握“危”与“机”的辩证关系,借助风险挑战带来的倒逼机制,拆掉困扰改革的藩篱、拔去阻挠开放的路障,将其转为深化改革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保险业的故事颇有代表性。加入世贸组织前,许多人担心“狼来了”,认为中资险企在外资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十几年过去了,中资险企不仅没被“吃掉”,反而在“与狼共舞”中加快壮大、愈战愈勇。如今,多家中资险企位列全球《财富》500强,与最优秀的世界级金融企业共同成长。

  看待风险挑战,还需要战略定力。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但发展起来的中国,也更加具有战胜风险挑战的底气。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进入新时代,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条件更优、能力更强。

  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经过入世十几年的磨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应对各种矛盾、困难、风险、挑战。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当一些国家急于关上大门时,中国坚定按下改革开放的快进键,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驰而不息。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深化改革开放,正向推动是机遇,倒逼推动也是机遇。改革开放路上的种种考验,将不断练就改革发展的新高度。

  抓住机遇靠实干


  谋篇布局、寻求突破、汇聚共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机遇,抓住了是良机,错失了可能成危机。抓住用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关键靠实干。

  深化改革开放是“大文章”,如何谋篇布局?

  改革开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通盘谋划。

  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革开放应坚持顶层设计、全局视野,也应鼓励基层探索、试点先行。浙江、新疆、贵州等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以金融手段支持绿色发展;全国设立12个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区内试行……中央、地方齐发力,制度“新苗”落地生芽,逐步完善后推广到全国。

  还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今天的全球化图景早已超出人们想象,一部汽车的组装需要四大洲20多个国家提供部件,一架客机的零件来自1500个大公司和1.5万家中小企业。如果不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不占据产业链中高端,大国也可能沦为被全球化“遗忘的角落”。

  深化改革开放是“大战役”,如何寻求突破?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直击问题要害,画好“工笔画”,方能实现精准改革。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后,国企改革方向、力度、节奏更加明确,改革正在跑出加速度。2018年,在山西,省属企业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推进重组混改;在河北,首批12家省直部门管理企业完成脱钩移交,标志着全省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在广东,新设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开展试点,实施更多市场化的管理层选聘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

  “未来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在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调结构、优布局、补短板,也要挖潜力、强动力、增活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罗雨泽说。

  深化改革开放是“大变革”,如何汇聚共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只有抓住复杂中国不断变动的真实民意,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才能使改革始终与人民心声相激荡,在时代浪潮中不迷航。

  “公文包瘪了,心情也变轻松了。”福建八方海上旅游客运公司船管部负责人陈明说。小小公文包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带来的获得感。陈明所在公司经营福州闽江游览项目,每艘船都会有一个公文包,用来装各种证书。今年1月1日起,内河船舶证书“多证合一”在福建全面推行,厚厚5套证换来一本薄薄的《内河船舶证书信息簿》。

  从织密养老保障网到发展学前教育,从异地办理身份证到考驾照办车检更方便,从大幅下调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到取消28项药品关税……一个个真金白银的改革方案,给人民群众送上看得见的好处,带去热腾腾的希望。

  今天的改革开放,犹如船到中流、人到半山。

  河流是用来跨越的、山峰是用来攀登的,抓住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奋楫不息、登山不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一定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已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田俊荣、许志峰、吴秋余、曲哲涵、欧阳洁、葛孟超)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2024-11-06 [296]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2024-11-06 [274]
新中国75年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年-2024年) 2024-10-06 [917]
现存的国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歪风邪气有哪些? 2024-09-22 [302]
35岁副教授:科研没劲,不如当官 2024-08-27 [529]
被“双开”的李佩霞, 揭开了女官员群体的一个内幕 2024-08-25 [488]
中国最早的人是谁?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其实都不是!因为专家说...! 2024-08-20 [625]
大学生最佳就业城市排行榜出炉,杭州排第三,南京排第八,第一名真的实至名归! 2024-08-21 [609]
被官媒点名批评的4所大学,毕业证形同废纸,每年大量学生被坑! 2024-08-18 [288]
高校每次改革从不触碰行政人员,只拿教师开刀! 2024-08-18 [30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