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耶鲁与中国长久且紧密的关系感到自豪”,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近日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如是说。他还希望进一步加强这种关系。
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2018年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中国连续九年成为美国第一大生源国,在2017-18学年,留美学生人数超过36.3万人,几乎比排名第二的生源国印度多了近一倍。
苏必德告诉记者:“我们非常希望中美两国的学生学者能够自由往来。对于大学来说,这是重中之重。”
耶鲁现有超过800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800余名中国学者。苏必德用“天资非凡”形容这些中国学生。
去年6月起,美国政府计划限制赴美学习机器人、航空和高科技制造业等专业的中国学生的签证,将签证期限从过去的五年缩短为一年。
苏必德指出,限制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虽不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但我们将失去世界上一些最聪明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环境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元。”
“设限将减少每个人的机会”,他补充道。
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在美国大学中,耶鲁与中国有着最悠久的历史。
1854年毕业于耶鲁的容闳,成为第一位从美国大学获得学位的中国人。根据耶鲁大学的网站,容闳后来将其一大部分个人藏书捐赠给了耶鲁,构成了耶鲁东亚图书馆中文藏书的基础,该馆也成为美国主要的中文图书馆之一。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于1881年毕业于耶鲁谢菲尔德科学学院(后与耶鲁本科学院合并),获土木工程学位。回国后,修建了中国早期的多条铁路线。
“我们对耶鲁与中国的历史感到自豪,”苏必德说。
苏必德于2013年7月1日就任耶鲁大学校长。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家,苏必德认为美国人需要知道美国最好的海外朋友往往是那些从美国教育中受益的人。
他以中东为例,指出美国在那里最好的朋友都是在美国受过教育的人。
“所以我们必须记住,一个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回国了,这仍然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因为他们往往是我们在国外的朋友,担任着大使的角色。”今天61岁的苏必德如此认为。
他深知促进学校在教育和研究中开展合作的重要性,而不应该使合作变得困难重重。
在全球层面上,苏必德认为,如果两个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没有合作,那么世界上的任何重大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和包容性增长,都不可能得到解决。“没有中美的合作,难以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他说。
在他看来,让中美学生到对方的国家接受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许多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人为中美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从耶鲁毕业的乔治·布什(老布什),在1974年成为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随后的美国驻华大使洛德、雷德和骆家辉,也都是耶鲁毕业生。
他说:“在确保彼此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两国学生留学受到限制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利的。”
谈到申请耶鲁大学的“秘笈”,苏必德建议,虽然成绩和考试分数对本科申请很重要,但也要看学生的领导力和学生如何利用在耶鲁的学习机会。
这意味着在耶鲁学习期间需要对耶鲁社区做出贡献。苏必德说:“我们欢迎那些喜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学生,那些积极参与自己的教育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学生。”
“我很高兴地说,许多来自中国的学生都符合这些要求,具备这些特点。”
巧合的是,去年3月份,耶鲁大学本科院长马文·千(Marvin Chun)接受采访时也一样表示:耶鲁在学生中最看重的特质之一就是广泛的好奇心,而不是仅仅专注于某一学科。二是多样性,学生群体应该像真实世界一样多元化,有来自不同种族、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三是公民意识,“我们希望录取能在毕业后做好准备对世界作出贡献的学生。我们会选择能够为耶鲁社区带来贡献,拥有公民意识和领袖意识的学生。”由此可见,耶鲁大学对于本科生的招生,领导力是一个核心的录取标准。
对于研究生而言,苏必德说,除了成绩和GRE分数外,科研和学术水平也很重要。像法学院、管理学院和医学院这样的专业学院,学生对这些领域的热爱和一些工作经验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