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海歸含金少 鬥不過「土鱉」
人才市場上,「海歸」難以找到合適工作而淪為「海待」者大有人在,變成「海找」者也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中學畢業就出國留學的「新新海歸」,在競爭的就業環境下,他們甚至慨嘆:「海龜」不稀罕了,還鬥不過「土鱉」(國內畢業生的戲稱)!
青年時報數據顯示,浙江省留學回國人員數量已上萬,且每年仍以2000多人的速度在遞增。「海歸」的「幸福時光」已然過去。
1999年,沒考上高中的張輝與許多孩子一樣,被父母送到加拿大留學。張輝回憶,剛到加拿大時,由於思鄉心切,又缺少父母的管束,張輝常和來自中國的小留學生「廝混」在一起,無心向學。後來他勉強申請到加拿大一所三流大學。 張輝原以為出國鍍一層「金」,就能找份好工作,但由於長期生活在華人圈,英語不過關,又沒有考取相應的資質證書,根本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選擇回國就業,卻發現「『海歸』不再是香餑餑了」。最終只能在父母的安排下,草草在一家小企業安頓下來。
海歸職場受挫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報導指出,據世界HR(人力資源)實驗室對隨機抽取的1500多個「海歸」樣本統計的結果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40%「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
早幾年,一份冠名「海歸搜索行動大調查」顯示,只有57.5%的「海歸」能在歸國六個月左右找到工作,相當一部分「海歸」不得不淪為「海待」。
浙江專家與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主任鄭知躍稱,目前,歸國留學生成分正在發生變化,碩博學歷獲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事實上,中學畢業就直接出國留學的『新新海歸』們拖了後腿。」 在寶石公司人事部經理楊航斌看來,「海待」現象還與「海歸」成分的改變有關。 他認為,隨著出國留學門檻的一降再降,「海歸」的含金量隨之縮水。不少企業在經歷了泡沫經濟的擠壓後,「要能力不要背景」成為很多老闆的共識。
針對回國後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馬雲早在2008年就曾形象地表述:對「土鱉」要用「海水」放養,對「海歸」至少要用「淡水養殖」五年以上。 然而,目前並沒有專為「海歸」們設置「淡水養殖」場。
鄭知躍說,目前,浙江省內對存在就業難的海歸人數,尚沒有一個專門機構來統計,更不用說是專為海外留學人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及就業指導服務平台了。 他認為,可考慮實行「軟著路」政策,為歸國留學人員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平台,在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內,幫助其盡快度過「水土不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