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女性已经成为了出国留学和考研人群中的主力军,高学历女性及科研中的女性佼佼者也是层出不穷。有人就问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生选择留学、读研呢?
为什么要有此问呢?
好像总有一些人喜欢鼓吹女生读书无用论。
年节难关问的总是感情状态,长大一岁关注的都是会不会被“剩下”。如果你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将来还准备要读博士,那你的身边会有无数人,劝你:
“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到时候都读傻了。”
“把工夫都耗在这儿青春都浪费了,不如早点结婚生孩子”
“女生读书多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浪费父母的钱又浪费自己的青春。”
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下,对女性的要求就是贤惠、相夫教子,更多的是作为男性附属品的角色。以至于那些活在古代不愿面对现实的人觉得,女性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生育婚姻。女性只有一个归宿,就是家庭。他们永远不懂女性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就像他们不懂女性为什么要拼命工作,为什么要玩命赚钱。
对不起,已经9102年了。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女生受教育是为了什么?”
有回答说,“为了不问这种问题。”
对于他(她)而言,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她)把婚姻与人生选择变成一种自由,而不是结果。
我想我们如此坚持,是不想因为性别受到社会歧视,想要独立,想要找回本属于我们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是根本。对于女性来说,提升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但读书绝对是代价最低的一种。
读书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
现如今,做一名“三高”女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备受女性追捧。何为“三高”?就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而高学历在当代社会,似乎成为高收入和高素质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也在逐步改变。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经济的独立为精神的独立创造了土壤,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为自己而活,追寻自己的梦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有一份能够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业。成家立业是一种选择,成为生活中互相帮扶的伴侣,成为能够引导孩子实现自我的母亲。
因此,无论是网络上还是校园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女硕士,女博士,她们在学术研究上,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在生活中,注重品位,优雅得体、知性从容。
目前读研、留学性别比例
从性别比例来看,2018 届高校毕业生中,女生占比52%,男生占比48%,女生比男生占比高出4个百分点。据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全国高校男女比例排行榜中,719所高校中有367所高校女生比例超越50%以上,占据半数之多;
而出国留学群体,《2018年第一季度在美留学生报告》,在F和M签证的国际学生中,43%的学生是女性,54%的J-1交流访问者也是女性。而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中,39%的学生是女性。
近十年来,在科学领域学习、工作、研究的女性数量更是大幅度增加,根据与Elsevier报告,全球从事研究和发明的研究员中女性的比例在正稳步上升。事实上,在调查的12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1个国家的女性占所有研究人员的38%至49%。而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上,女性更是遥遥领先。
儿童人权活动家Marian Wright Edelman说:“你不能成为你看不到的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上,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形象是由男性塑造的。但随着更多杰出女性获得诺贝尔奖,相信这一刻板印象将会被改变。
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科学研究中多样性的价值。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馆馆长艾伦·斯托芬解释说,“来自不同性别、种族、背景和经历的个人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可以带来创新的解决方案。”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女性将会获得欢迎和支持。许多机构组织都在积极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问题依旧存在
研究发现,女性发表的论文更少,在国际上合作撰写研究论文的可能性更小,而且总体而言,她们的国际流动性不如男性同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女性只占世界STEM学生的30%。未来女性在科研方面的发展还有很正常的路要走。
同时,根据施密特使用RateMyProfessors.com网站上的1400万学生评论数据调查出来的结果,目前对于女性教授的刻板印象依旧存在,数据反映出了较为严重的性别偏见。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女性在科研领域获得了不朽的成果,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中国密码学家王小云等,她们都在传统上不认为女性擅长的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正如王恩多院士所言“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定应当更加多元,女性也更应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工作求平等,以贡献得地位。”
相信未来一切将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