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南北差距上时,很多人忽视了当下正在悄然兴起的变化——
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深对标大旧金山的格局,越来越清晰了。
国家意志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交织,深刻重塑着当前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面貌。
随之上演的,将会是一场史诗级的人口迁移计划,GDP考核机制的调整,上亿民众的命运转折……
01
以前老有人说,上海会成为纽约、伦敦。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上海正在选择东京模式。
2013年,上海11号线羞答答的越过边界,伸入昆山体内6公里。这个历史性突破,让辽阔的大江苏,终于有了一个小角落与魔都实现1小时地铁通勤——花桥镇。
一些买不起浦西一张床的年轻人,把家安置在这里,每天像候鸟一样地铁来回。不过,双城生活只局限于这片狭小地带,再远就没有地铁了。
按照设想,11号本该与苏州的轨道网连成一体,直插苏州心脏。遗憾的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刚探出头来就戛然而止了,像是被击沉的巨兽一动不动。
上海的扩张野心,梦断花桥啊。
这一停,6年过去了。
最近,苏州S1号线开始施工,建成后将穿过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区,牵起11号线的手。
沪苏轨道一体化突然加速的背后,是魔都正在谋划扩大势力版图。
5个月前,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传出一个重磅消息,上海正连同江苏、浙江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
一个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的上海大都市圈呼之欲出。这是一种完全有别于过往的局面——
长期以来,上海奉行单中心思路,导致资源、产业、人口过度向圆心集聚。我们看长三角的热力图,上海是主中心,昆山、嘉兴、苏州等卫星城是次中心,彼此相对独立,各自分散,中间还留有大片的空白地带。
同样是土地紧张的东亚地区,东京湾的热力图却是长成这样的。
上海的人口分布呈现“圆心状”,东京则是“发射状”。这得益于东京都建设了密密麻麻的轨道交通,将周边的琦玉、千叶和神奈川县囊括进来,形成了一个半径50公里以上的都市圈。
有数据显示,东京都日间人口数约1558万人,夜间约1316万人,每天大概有240万人交通往返。
今天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高达2420万,接近东京都的两倍。尽管早前魔都曾签下军令状,到2035年将人口控制在2500 万左右。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人口往超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除非上海自我肢解,经济大幅下滑,否则迟早会突破这个天花板。
所以,上海效仿东京,悄悄布局了一场人口大迁移计划。
1 建设跨市轨道。上海11号线与苏州S1对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7号线也准备对接太仓市,17号线将西延到苏州吴江区。按照规划,上海要建成21 条城际线,规划总里程达到 1000 公里以上。除了地铁,一大波跨市域的城轨和高铁也在来的路上。
(打通省级断头路的大致位置)
2 打通省级断头路。上海与卫星城的毛细血管时有梗阻,有些地方看起来只有几百米路远,却好像天涯海角可望不可即。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正在打通11条跨省断头路,涉及到太仓、昆山、嘉善、平湖等。
3布局第三机场、在嘉兴盐城搞飞地经济、疏解非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
上海膨胀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它展开庞大的触角,吞下毗邻的7个县市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海人,离开魔都分散在大都市圈内,形成双城生活。
从骨架到血肉,上海越来越像东京。
上海说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但碍于体制机制,始终无法像纽约、伦敦一样,成为全球资本要素的控制中枢。
说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地理条件却天然劣于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国际中转难以突破。
这一点,与东京何其之像。放眼全世界,能称的上全球城市的只有两个,伦敦和纽约。
上海虽然定位全球城市,其实内壳跟东京差不多,只是国际城市。它们都背靠本国的经济腹地崛起,成为本土货币和产品国际化的桥头堡。
它们在全球体系当中,对内服务的职能远大于对外控制职能。更多的是辐射内部,而不是全球配置。所以其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只是区域级的,不是全球级的。
此外,今天引领世界格局变动的无非是两股力量,金融和科技。伦敦和纽约凭借单一的金融属性晋升为全球城市,上海与东京却两手抓,都是综合性城市。
你黄局长有个判断,中日的世纪之争,谁赢谁败,并不是比拼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谁更高,而是看上海与东京谁更强。
上海人口是东京的两倍,面积是东京的三倍,但上海的GDP只有3.06万亿,仅为东京的1/2。
只有当上海的经济体量高过东京时,中国才能说真正超越了日本。
只有当上海的人均收入超越东京时,中国才能说碾压了日本。
上海与东京,未来必有一战。
02
中国向来有一南一北两个核心。当上海在膨胀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北京却在收缩。
曾经在帝都眼里,江南的富裕是资产阶级的买办留下来的。北京一度想证明,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北方也能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不甘心经济落后,收揽了非常多的资源。远的不说,近的有100万员工的首钢拔地而起,有北汽、奔驰、长安等整车厂鳞次栉比。
上海有的,帝都一定有。上海没有的,帝都还是有。好比这金融领域,管理中心在京,市场中心在沪,两者相隔十万八千里。每次汇报前,都先得在天上颠簸两小时。
经历40年的奋斗,北京的GDP大有赶超上海之势头。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北京的追赶运动戛然而止了。
今天的北京,正在剥离经济色彩,强化首都功能——
赶人。停办民工子弟学校、腾退批发市场、以每天几千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拆除违建、给予货币补偿让直管公房退租。
疏解。外迁制造,零售,批发,运输,仓储等生态。疏解部分央企、金融机构、百强中学和三甲医院。设立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两个千年大计,作为中心城六区的泄洪区。
现在,中央给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前者是服务于中央党政军的政务活动,后者是服务于重大外交外事活动。
在中心城六区的范围内,只要干扰到这两个核心功能,都会被中央开启离心机模式一一甩出。
在新版的城市规划中,北京只字不提“发展首都经济”,等于正式宣告了将经济中心交给上海。
最近甚至有传闻说,东城区、西城区会合并成中央政务区。这个说法的出现,恰好凸显了北京打造华盛顿的魄力。
话又说回来,经济要素的外流,其实也意味着GDP、地方税收的流失,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经济波动。
这两年北京减税降负的力度很大,去年就为北京市企业减税约400亿元。房地产作为传统支撑行业,受调控影响也不好用了。未来一两年还有一连串的大事喜事,比如70周年国庆、冬奥会残奥会等等,支出非常多。
在这个关口上,减量运动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前阵子,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在全国两会上公开喊穷,向中央要钱要支持。“北京正在面对城市减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问题,2019年应该说是收支平衡最紧的一年”。
北京市市长则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呼吁政府要过紧日子,准备刀刃向内,先把三公经费砍掉20%以上再说。
中国当代史就是充满了戏剧性。过去,北京站在鄙视链的最顶端,睥睨众生,未来可能要倒过来,由全国各地来支援北京了。
但不管怎么样,京津冀版图站在了百年巨变的起点。
未来通州是北京,五环内才是首都。东西两城,则是大国的权力中枢。这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集合了中华文化的地方,将作为国家象征,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到那个时候,帝都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不考核GDP的大城市。
03
在三大城市群当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可能是最大的。
京津冀讲究政治地位,长三角同质化竞争严重,大湾区则互补性特别强。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澳门是休闲中心,佛山、东莞是制造中心。
放眼全中国,大湾区的分工专业化做得最好。加上这里有十分活跃的民营经济,高度完备的产业链条,品种繁多的金融工具。所以在过去40年里,内地9市飞速发展。
但是,这个囊括7000万人口的大湾区,涉及到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三种货币区……虽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货物、服务、资本、人员、信息之间仍然不能自由流动。
这里边有地方保护主义,也有顶层设计方面的龃龉。由于壁垒的存在,大湾区的发展逐渐走到了瓶颈。
于是,广深港卷起了袖子,大力拆墙。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
这个地方,正在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港澳资本或许将逐渐被视为内资。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
类似的举措可以举很多。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这里正在破除政治上的障碍,让市场起到基础配置的作用。
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称霸宇宙,其实就是建立在美国是一个高度自由化的国家。要素流动的门槛极低,便于孵化科技。
生产要素的流动自由化了,大湾区就能迸发出更大的协同效应,广深也可以更加方便的借助港澳资源,打造成中国的硅谷。
上海虽然也在发力科技,但魔都的经济格局,是国资、外资、民资三分天下,国有资本力量雄厚,这天然注定了上海的创新,会更多受到有形之手的牵制。广深的底色是民企,活力和效率自然更高。
随着墙拆掉越来越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下一步,就是大旧金山的101公路。
一场好戏才刚刚上演。
《北京在喊穷,上海在膨胀,广深在拆墙,中国超级城市的新变局》说,北京正在“减量”,上海正在膨胀,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深对标大旧金山。我表示并不认同。
1. 北京当然是中国的首都,它也的确在“疏散非首都功能”。然而,北京绝无可能成为华盛顿式的“政治首都”。这是中国的政经格局决定的,就算北京常住人口从现在的近2200万控制到2000万人以下,北京仍然是和沪、穗、深体量相当的超级都会,并将继续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2018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高达2.4万亿,较上海高出整整两千亿。时至今日,北京仍然是中国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的绝对中心。北京当然要疏散“非首都功能”,但时至今日,北京最重要的那些产业——金融、大型中央企业、互联网科技、信息资讯、文化娱乐,没有一个被界定为“非首都功能”。而这些产业,让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收入工作机会,也让这座城市依然承载着最多年轻人命运改变的梦想。
先来看金融业,虽然近年来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已被上海略微反超,但拥有的金融机构总部数量仍然远超上海。在中国的政经体制下,中国的金融决策中枢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首都的格局不可能出现松动,这让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无可撼动。2018年,北京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71万亿,较上海的12.11万亿高出30%。在2018年当年,北京市的存款余额增量达到1.34万亿,较上海市同期的0.87万亿更高出近55%。存款余额数据不是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公布存款余额的金融主管部门也是不受地方政府影响的垂直管理部门,因而这一数据具有极强的客观性。资金“用脚投票”选择的结果清晰呈现一个事实——北京仍然是中国资金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上海和北京还远不在一个水平。
▲远眺北京CBD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背后,是北京市庞大的金融资产规模和高度活跃的投融资活动。清科、投中等第三方机构评选的中国顶级的PE/VC机构,无论其背景是中资还是外资,总部多数都位于北京。相较而言,上海的二级市场私募基金比较活跃,在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上和北京也不在一个量级。谈到创投,就不能不谈到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近年来,上海虽然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上努力追赶,但在整体上仍不能和北京相较。百度、头条、滴滴、美团等一众互联网公司扎堆北京,上海的携程、拼多多、趣头条等,和北京的这些公司相较,差距十分明显。而总部并不位于北京的阿里、腾讯和网易,也都把北京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早在2015年,阿里就宣布了杭州北京的“双总部”战略,至今还在加强在北京的扩张,时至今日,阿里在北京的雇员规模早已突破万人,仅次于杭州,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另一方面,在创业领域,北京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恒大研究院3月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显示,在161家独角兽企业中北京有74家,占比将近一半,超过上海(34家)、杭州(16家)、深圳(14家)三个城市的总和。北京独角兽的总估值达到2979.4亿美元,是上海(1325.1亿美元)的两倍以上。跳出金融、互联网和创投这样的明星领域,我们能再来看国有资源对城市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时至今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仍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极为重要的产业支柱和高端就业来源——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上,总部位于北京的有53家,超过东京高居世界第一,而上海的世界500强总部只有7个,不到北京的七分之一。而根据DT财经日前的数据,2018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总部位于北京的有94家,也是总部位于上海(34家)的接近三倍。如果考虑到北京还是中国文化传媒、影视娱乐等产业的单一中心,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北京的综合影响力之大,更非沪、深、穗可比。
2. 简单地把不同城市的GDP作对比,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中国的城市管辖面积差别巨大,城乡结构和城镇化率差异甚广,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总量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更何况,不同城市的经济总量含金量也大相径庭。我时常举的例子是,杭州曾经长年是中国省会城市GDP第二,但近年来杭州经济总量被成都、武汉超越,杭州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和外来资源的辐射力却远胜以往,这不是GDP总量的效应,而是杭州民营经济尤其是新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北京、上海乃至深圳、广州,就更能理解一个事实——不能简单地比较这几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也不能用简单的海外城市案例去硬套这几个城市。
▲上海陆家嘴
前述文章的作者说,上海要走东京的路线,或许从空间结构上来看是这样,上海大都市圈要走东京大都市圈扩张的路。但上海的城市功能更像东京,还是北京的城市功能更像东京呢?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世界五百强总部数量高居日本第一世界第二,固然东京有证券交易所和港口(这两者上海有而北京没有),但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大的城市是北京,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最庞大且作为金融决策中枢的城市是北京,世界五百强企业和新型高科技企业最多的城市还是北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岂不是更像东京? 当然,上海的城市风貌更像东京,这座城市干净、整洁、充满秩序感,24小时营业的连锁便利店遍布全城,生活极为舒适。这和北京的芜杂、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要说是上海还是北京更接近东京,不能光是看看卫星地图和市容市貌,还要看资源的集聚,看大企业总部的分布,看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这里的服务业是指广义的第三产业,不是狭义上的餐饮、酒店、百货等服务业)。从这些维度观察,中国最像东京的城市,无疑是北京而不是上海。
3 再来说广深。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世界工厂”的最好代表,是中国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拥有许多冠绝中国乃至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品牌,譬如华为、格力和美的。但要说珠三角就是中国版的“旧金山大湾区”,那未免对“大湾区”这个地理名词太望文生义了些。相较于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尤其是广深地区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相对高度的对外开放,和更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论服务业,广深和京沪还远不在一个量级,2018年广州第三产业规模1.6万亿,深圳第三产业规模仅1.4万亿,都不过北京的五六成。而在顶级的高端服务业领域,广东除了外资进入较早的快消,以及房地产、贸易等个别行业,整体上和京、沪还有很大的差距。相较京沪两个直辖市,广东民营经济更为发达,是一大优势。然而如果把广东和江浙两个省相较,民营经济的优势就减弱很多。广东半数上市公司分布在深圳一市,深圳之外的广东其他地区之所以亦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很大程度上仰赖的是外商投资,广州的快消和汽车,东莞等地的台商投资等,都是如此,只有以佛山为代表的珠江西岸地区,才算本土民营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
这里有一个数字:广东省不含深圳市的GDP总量是7.3万亿,相当于江苏省GDP的79%,浙江省GDP的1.3倍。但广东省不含深圳市的A股上市公司家数只有304家,只相当于江苏省的74%和浙江省的69%。由这一个指标可见,广东(不含深圳)单位GDP对应的上市公司家数是少于江苏和浙江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广东对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依赖程度高于江浙,而本土民营经济相对江浙并无优势,尤其是比不上浙江的。珠三角地区的最大优势,还是毗邻港澳带来的率先开放的政策效应。反观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它之所以成为“湾区”,最关键的因素是良好的科技创新气氛,强劲的高科技产业集聚,以及斯坦福大学等高等院校资源。平心而论,就这几点而言,广深地区在中国的优势并不突出。
▲深圳湾夜色
深圳有华为、腾讯、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并不等于深圳就接近“湾区”,反而是和拥有微软、亚马逊和星巴克的西雅图更接近。也有不少数字可以作为佐证——2018年深圳的独角兽企业只有14家,少于杭州,而广州的独角兽更是只有4家,换句话说,深圳、广州两地的独角兽企业相加也不过上海的一半,北京的四分之一。“独角兽”的数量固然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不能完全反映一地的创新创业活力,但仍从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些问题。当然,广深地区尤其是深圳集聚了一批类似华为这样的大企业,这大大拉高了这一区域的R&D投入,也推高了专利数量,还在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孵化出一批同样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生态伙伴。这是许多唱多粤港澳大湾区论者最津津乐道的数字,然而广深真的就是中国版的“旧金山湾区”吗? 还有太多数字不支持这个结论——至少在高校科研院所集聚、本土民营经济发展、创业企业成长水平、高端服务业人才集聚这些方面,广深和北京、长三角相较的短板还非常明显。
4. 我完全同意一些论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法。要观察中国城市格局的此消彼长,不关心政治显然是不行的。然而,政治并不等于政策。北京是中国这个中央集权国家的首都,这是北京最大的政治,是讨论一切问题的大前提。作为首都,北京要疏散“非首都功能”,这是政策层面的新选项。政治上的结构性因素,远远大于某个具体政策的影响。正因为中国政治的根本结构安排,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归根结底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在可见的未来,我们看不到集中在北京的核心中央企业的外迁,我们也看不到金融决策中枢和相关产业的整体性外移,我们更看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仍然赫然写在北京的城市规划里,从西二旗到望京,这个城市的新经济版图非但没有萎缩,还在日益壮大。
这就是中国,这就是北京。她就算要淡化经济功能,她也绝不仅仅是华盛顿,她还是波士顿(北大、清华、中科院)和旧金山湾区(西二旗、后厂村和望京),甚至还包括洛杉矶(北京是中国影视产业的绝对中心)。北京强调“减量发展”已经很久了,这座城市的户口指标愈益收紧,但她仍然为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有观察者注意到北京的常住人口规模开始下降,然而,其实这种常住人口规模的下降更多来源于动物园市场迁移等一般服务业的转移,以及近年来多重原因导致的农民工流动人口的外移。对于许多的白领和金领而言,北京仍然是他们那个离不开的异乡。
5. 一线城市,其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每一座城市有每一座城市的性格,也有独属这座城市的离合悲欢。这些年来,大家都在抱怨北京。这座城市有户籍的高墙,她的规划不够前卫,她的交通不够友好,她的生活不够便利……甚至就连决策层都说了,这座城市要“做减法”。然而,她仍然还是首都,还是一个拥有14亿人的巨国的巨都。只要读过中国的历史,就知道在这个国家,权力、财富和文化中心,是很难长久分离的。因为她是巨都,她不仅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金融资本,她也集聚了这个国家任何其他城市都没有的超大规模的顶尖人才。我无意对此做任何价值上的判断,然而这就是当今中国的现实。北京这座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青春的代名词。我后来还是经常回北京出差,耳畔时常萦绕汪峰的歌词:“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北京没有上海的便利,没有深圳的青春,没有广州的闲适,但北京这座城市实在是太适合年轻人去追逐梦想了。或许,有一天户籍或房价的壁垒,会让你对这座城市望而却步,不过没关系,在这样一个城市奋斗过的经历,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财富。十多年前,易中天在《读城记》里写道:上了点年纪的人到了北京,都会有回家的感觉,不像在上海那样感到陌生,在广州那样感到怪异,在深圳那样感到不属于自己。这种感觉会使你忍受甚至宽容北京各窗口行业明显劣于上海、广州、深圳的服务态度。同样,那些在北京学习工作过的人,尽管总在抱怨北京风沙大,气候干燥,服务态度恶劣……但他们一旦离开北京,就会想念北京,有时那思念竟会超过乡愁。
再没有一个像北京这样神奇的中国城市了。无论你是打工仔,还是创业者,即使在上海、深圳和广州,也不可能像北京一样,有这么多眼花缭乱的机会,遇见那么多有趣的人,接触那么多有趣的事。那句知名的话“爱他,就送他去纽约;恨他,就送他去纽约”,放在中国的城市里,最合适的,无疑还是北京。纵使北京有千般不是,她还是那个最适合年轻人闯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