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时代周刊》网络版发表文章,罗列了中国九大山寨产品,涉及文化层面的产品有谷姐、超女快男和制造毕加索、梵高等名画赝品的大芬村等。
说到山寨产品,怎么能缺少山寨图书?几乎任何一本外版畅销书的引进,都会引发一轮国内出版商的山寨热潮,成为一大“洋相”。以一本《不抱怨的世界》为例,在引进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市面上先后出现了《不抱怨的生活》、《不抱怨的人生》、《不抱怨的心态》等山寨书15种。把山寨图书加上,《时代周刊》所列的山寨产品刚好可以凑足十种。
但中国的山寨产品仅就这些吗?显然不是,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山寨的环境中,服装、电器、软件、娱乐……凡是能想到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几乎都能找到山寨版,以次充好成为商业经营中的一大顽疾,也乐此不疲地抄袭模仿造就了一批短命的娱乐节目。如果说山寨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让前来旅游的外国人也纷纷购买,那么山寨文化在精神层面对中国人产生着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无时不在损伤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创新形象。
两年多前的山寨文化话题讨论,没能留下带有建设性意义的成果,对于山寨的尖锐批评,也没能引起社会层面的集体反思。这两年多来,山寨话题已经渐渐从媒体、舆论上消失,但山寨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山寨文化也在无形当中,对人们的思想与精神制造着看不见的伤害,这种伤害包括:它让人们对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产生怀疑心理,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文化自信;它让一直贯穿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民族自豪感遭到挤压,使得我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文化创新正在成为一种稀缺的能力。
如果山寨产品尚有“物美价廉”这一噱头可以勉强证实“存在即合理”,让那些山寨厂商们可以强词夺理一番的话,那么,对于山寨文化产品的批评,更应该刺痛神经,让我们如坐针毡。《时代周刊》所报道的超女快男,模仿的是《美国偶像》,而现在正火爆荧屏的《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模仿的是英国的《take me out》,如果能模仿来别人的真诚与真实也好,但这些节目往往在模仿的过程中走了味,变成了炫富、造假、拜金的舞台。
时间的流逝让中国山寨产品的逐利本质暴露无遗。之前所有关于山寨文化的讨论中,所谓的“挑战精英”、“颠覆权威”等标签,不过是中国山寨的一副画皮,现在这副画皮揭开,从骨到肉都能闻到浓重的铜臭味。前不久某卫视推出一档跟风的相亲节目,播出之前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与众不同,但播出后发现,它和其它的相亲节目是一丘之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是为了模仿别人提高收视率,干嘛还要在相亲节目日薄西山的时候上马?想拯救电视娱乐业,山寨精神不从电视人的脑海中删除,那是永远没有希望的。
《时代周刊》报道的中国山寨产品虽然只有九种,但这九种十分具有代表性,因为围绕这九种山寨产品延伸出去,基本可以涵盖到多个领域的各个产业。在山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与精神常态的时候,外媒的报道已不足以让我们产生更深刻的深思,但自省对于血液里都被山寨病毒侵袭的人们来说,也是艰难而漫长的事情,古有壮士断腕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拒绝山寨,现在断腕已经不够了,我们要有忍痛换血的勇气才能彻底走出山寨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