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汤森路透Journal Citation ReportsⓇ2018年度SCI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正式发布。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不仅是衡量期刊价值和曝光的指标,同时也是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以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2018年度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其影响因子为223.679,虽然比去年的244.585有所下降, 但该神刊近几年影响因子一直呈上涨趋势。
总排名前100名
综合类前10名
中国期刊前25名
化学类
材料类
物理类
生物类
北美院校也揪着“影响因子”不放?
129家北美院校中有23%在文件中提到了影响因子;在57家研究型院校里,比例甚至高达40%;在提及影响因子的地方,只有13% 的案例提醒谨慎使用该指标;相反,却有80% 的案例鼓励在学术评估中使用该指标。
影响因子为什么引起学者们如此多的关注和重视?
PeerJ Preprints 上一项近期调查显示,在美国和加拿大,约有一半研究型机构仍然依赖期刊影响因子,并以此来决定晋升或终身职位。
作为衡量研究质量和科研人员可信度的一项指标,影响因子长期以来备受争议。而科研人员和评审员经常把影响因子作为重要依据,对科研出版物甚至作者进行快速评估。
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科研人员的绩效饱受诟病。不少学者认为该指标不足以衡量科学家的成果。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Martin Chalfie去年在林道诺奖得主会议上,对正在谋取科研职位的年轻学者说,如果他收到的求职简历中有标注发表论文刊物的影响因子,他会取出记号笔把那份材料“拉黑”。Chalfie教授为什么这么狠?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学者看重影响因子,说明这个学者的“心思歪了”(thinking about the wrong thing)。
影响因子为什么引起学者们如此多的关注和重视?
影响因子被认为是论文质量、水平和影响力的标志,所以重视影响因子就是重视研究质量。许多高校从过去按篇数转向今天按影响因子奖励论文,一些政府部门在人才计划申请表格中要求填写影响因子并明确规定影响因子低于某个数的论文不要填,相当程度就是基于这种认识。
如果说学者们关注和重视影响因子,说明学者们的心思歪了,那么他们关注和重视什么才表明心思正呢?Chalfie认为,重要的是“你发现了什么”,得到一份工作,不是因为论文的影响因子,而是论文产生了影响(made an impact)。
Chalfie的忠告与诺奖得主Richard J. Roberts在《获诺奖的十条简单规则》一文中的建议如出一辙:要想获诺奖,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为得奖而工作,而是只专注于做你能做得最好的科学。
学者们应当只关注发现了什么而不是影响因子,这固然是金玉良言。但Chalfie认为通过在“顶级”杂志发表论文及与“大牛”拉关系,不太可能赢得大学的终身职位,这显然与当下大多数大学的真实情况不符。
在 PeerJ Preprint 的这项研究中,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神经生理学家 Erin McKiernan 和同事们研究了864份文件(来自美国和加拿大129所大学)。这些文件曾被用于科研人员的个人评估,晋升和终身职位申请。
他们的分析显示:
129家北美院校中有 23% 在文件中提到了影响因子;
在57家研究型院校(research-intensive institutions)里,比例甚至高达40%;
倒是只有 18% 的硕士院校(master’s-focused institutions)在文件中提到了期刊影响因子;
在提及影响因子的地方,只有 13% 的案例提醒谨慎使用该指标;相反,却有80% 的案例鼓励在学术评估中使用该指标。
虽然这些数据没有高到超出预期,但调查人员认为,他们的结果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原因是,一些文件里可能会用“顶级期刊”“高排名期刊”这样的词来指代高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