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撤离 人才不足 这座天堂之城 头朝下摔下来了?!
苏州虽然没有出现在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榜当中,但在长三角城市群以及江苏省内,苏州存在感极强,经常刷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苏州有三多,好吃的多,美女多,园林多。实际上,苏州还有三多,人多,一千多万人口,外资多,台资已经把苏州当自己的家了,企业多,苏州随便一个小镇,可能藏着上百家企业。
一首《枫桥夜泊》,引无数游客争相拜访枫桥,听寒山寺钟声。姑苏城外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山,点缀在太湖之滨,把苏州的细腻发挥到极致。
说着吴侬软语的苏州,其实挺硬,明清时期,这座城市的财富建立在外贸和农业上,现在,这座城市的财富建立在外贸和制造业上。
早期的苏南模式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随后,引入外资和建立工业园区,为苏州带来先进技术、管理流程和员工培训制度,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水边的苏州大裤衩,是苏州三十年先进制造业的象征。
苏州产业、财富助推房价,苏州的房价一直比省会南京高,饱受关注。五月中旬,当地出台楼市新政,工业园区新房三年限售,交易被锁死,精准调控落地。
千城千策实行前,想让一个城市的房价不触及红线,有两个办法:
1,让低价楼盘入市;
2,让高价楼盘降价。
2015年,苏州选择了第一条路,给很多远郊楼盘集中发放预售证,控制中心城区的预售证,然后兴高采烈地宣布:不就是房价么,已经被我们控制住啦。
后来房价连年上涨,根本摁不住。
除了房价,苏州还有更头疼的问题,外资撤离、人才储备不够、老龄化和产业集群数量少。
苏州是座典型城市,反映了已经富裕起来的城市,在转型期如何挣扎走出夹心饼干的泥潭,找到新的引擎。
这一次,我们将苏州加入70个大中城市数据库,依旧用五大核心指标判断,寻找未来产业升级方向。
1. 国家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包括各大城市战兴行业占比,上市公司数量和行业总公司数量。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规模、增速。
部分城市细分为战兴工业,战兴服务业。我们更看重战兴服务业占比高的城市,能够承接产业、带来就业、真正吸引人才入驻的城市。
3. 城市产业创新基因。尤其是这个城市过去的工业基础体系,未来的产业升级方向和路径。
4.寻找有特色的创新力城市,拥有隐形冠军企业。
这些城市可能人口不多,GDP增速不快,房价没有猛涨猛跌,却在某一领域达到全国,甚至全球领先水平。
5.发展高科技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储备,包括当地的大学、科研院所数量,和引才力度。
公司数据来源于天眼查,引才、高校、GDP和消费等数据,来源于统计公报和政府部门开放数据库。
我们会在一年一檀上发布最具创新力的城市排名,发布中国十大创新力城市榜单,以及两到三份子榜单。
科创时代最有创新力的城市,值得年轻人优先拥抱它们。我们为有个性、有前景的城市点赞,也给落后的城市出谋划策。
1.
在经济上 苏州曾是大大大美女!船大怎么掉头?
根据天眼查数据,增加苏州后,在71个城市中,战兴产业排名分别是:
新一代信息技术第8、高端装备制造第7、新材料第7、生物产业第12、新能源车第8、新能源产业第7、节能环保第10、数字创意第22、相关服务业第11。
排名虽然不高,当地人的小日子还是富得流油。
根据统计公报,2018年苏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35万,位列东部5省地级市首位,也是全国最早突破5万大关的城市之一。
根据2018年数据,苏州全市拥有上市公司98家,在全国排名第五。新三板挂牌112家,全国第三。苏州千万富豪数量超过20000人,每344个人中就有一个千万富豪。杭州有西湖,苏州有个金鸡湖,软硬条件不比杭州差——多少。
苏州的底子还在,但现在不像杭州,被普遍看好,被唱衰主要原因是中低端产业聚集,新兴产业集群不多。
过去二十年,苏州工业增长主要靠两种模式,一是大型外企投资建厂,二是县域经济带动中小型制造业崛起。
截止2018年,在苏州投资建厂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包括辉瑞、强生、丰田、三菱这样的知名巨头企业,巨大的生产规模与全球化的产销体系,让这些外资工厂成为制造业支柱。
外资当初到苏州,有苏州当时政府的功劳,水磨功夫好,新加坡工业园区落户苏州就是一个案例。
外资也看重苏州廉价劳动力和土地,就像今天中国企业去东南亚,进行产业转移。从苏州出港的电子产品、鞋子、服装,曾经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2012年,耐克投资9900万美元在苏州太仓建立亚洲最大物流中心,2017年,又在原来2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新增约6万平方米建面,2019年建成使用。
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出什么问题了呢?
问题在于,真正落户苏州的高技术、高端制造产业不多。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甲骨文、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基本都把亚洲研究院设立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苏州被遗忘了。
再看本土制造。
常熟、昆山、太仓等地,是全国百强县级市,但受到规模制约,县域经济诞生的企业,能够做强做大的不多,大部分都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一直徘徊在中低端。
特别好的,走隐形冠军路线,将产品做到小而精,
苏州之前发布的一份用工调查问卷显示,48.7%的被调查企业用工年龄段在16岁到22岁之间,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出门打工,这样的劳动力素质怎么支撑苏州产业转型升级?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围,只有两种可行模式:或者是整体规划产业集群,各个产业园分工合作,形成完整产业链。或者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苏州边上就有高端服务业大市上海,发展高端产业集群才是可靠模式。
2.
一个药方用十年?在苏州 不存在的! 率先突围的可能是生物医药
在长三角30城范围内,苏州各大战兴行业的企业数量,全都位于前五。
新一代信息技术第4、高端装备第4、新材料第4、生物产业第4、新能源车第5、新能源产业第2、节能环保第3、数字创意第5、相关服务业第4。
苏州最具有产业集群效应的生物医药行业,已经迈出关键一步,构建产业链。
当地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其中医疗器械和化学制药占主导地位,合计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的50%左右。
苏州,和我们之前写过的天津不同。
天津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以中药企业为主,研发能力不强,一个药方用十年,没有更新迭代的内生动力,苏州主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差异化。
在空间分布上,苏州生物医药空间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一方面是实行产业延展,另一方面,是打造差异化产品,死磕前沿优质产品。
政府也在运用PPP模式,解决园区建设资金和运营问题,工业园区很人性化,将城市规划考虑在内,配套建设生活小镇、特色城市中心。
苏州已经拥有的医药产业园包括,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区高端医疗器械、吴中区医药研发外包、昆山市小核酸、常熟市现代中药、张家港市医疗器械制造等特色园区。
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密集地聚为一体,形成医药完整链条。
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以沙溪镇为中心打造生物制药小镇。
园区拥有苏州金盟生物技术、赛业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等多家创新药企,形成新药研发、CRO服务、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特色。配备完善的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基地,集聚了一批新药原药及中间体研发企业和生物制药企业。
在小核酸药物、纳米生物医药、抗体诊断、免疫等领域,苏州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了。
可惜的是,除生物医药外,在新型面板、高端制造等产业,苏州尽管产值规模大,但集群效应并不明显,苏州原有的高端制造遭遇瓶颈,老药方不灵了,要吃新药。
3.
行政规划让位给产业 才能做出特色
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把握核心技术的不多。
氢能源车顶尖技术在日本和美国,大飞机的技术,中国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苏州高产值战兴产业,比如新型面板、新材料,核心技术靠欧美专利。这里赚的还是辛苦钱。
我们很务实,按照现在的投入,人才流动性,高技术工人人数,现有的产业链,注定了,大部分城市只能以中端产业为主,高端制造业落地在一线和部分新一线城市。
国内产业梯度即将形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成为研发和高端制造核心区,终端产品区域销售中心、加工制造这个U型曲线的底端,集中在中西部。
北上广深聚集高端制造业上游,像研发设计中心,金融中心,总量少,技术强,这些大城市不要去跟周边卫星城,还有成都、重庆、郑州这些城市抢制造业中心了,总不能什么钱都占尽。
以长三角的无锡苏州、珠三角的佛山东莞为代表的城市,是制造业节点城市,技术先进,高端工人聚集,物流齐备,基础厚实。
同一个城市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
珠三角城市之间,有个有趣的现象,东莞等经济重镇金融产业并不发达,金融和相关服务业,被广、深、港占了,这些城市以第三产业强市,必然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周边的顺德、东莞这些城市,成为华为这些高端制造企业的基地,分工特别合理。
苏州再怎么着,再怎么亮眼,没有成为副省级城市,在江苏省内占据的资源,还是有限的。
(图片来自张灿)
中国的省会,通常掌握省内大部分资源,第三产业发达。
苏州本外币存款和GDP比值大约1.543,经济不发达的兰州,本外币存款余额和GDP比重高达2.145,吸引和使用资金的能力超过苏州。
公共资源的分配,跟城市行政层级相关,地级市可以搞城市银行,再发达的县级市,都没有权限搞,这不是市场选择,是行政布局。城市圈、经济圈的定位,对城市是一种制约,最高效的方式是脚踏实地,做创新,做特色,不投机。
如果城市禀赋一般,产业基础一般,却规划各种雄韬伟略,大概率是推行不下去的。只靠行政力量推动是不够的,城市合理布局的产业基础,是尊重现实。
苏州早期规划时,决心推动十几个不同的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后集中力量在生物医药、纳米材料应用和智能制造,反而容易形成产业集群。
现在,苏州南部庞大的吴中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处于核心位置,对于苏州来说,是打通经济边界的难得机遇。
苏州是个特色美女,很难想像,变成膀大腰圆的女汉子,苏州的人口不难到2000万,那实在是太不特色、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