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2019/9/21 2:41:28 | 浏览:3936 | 评论:0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最近被《他乡的童年》刷屏,这部纪录片带领观众亲历世界上的5个国家的教育现场,看到教育在不同国度多姿的形态。第三集的镜头对准了印度,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居。

世界500强公司中,有30%的CEO来自印度。在硅谷,印裔人才碾压华裔人才已经不是新闻了。那么,我们能从印度的教育中学到什么呢?

本文作者:蝎子号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硅谷快要被印度人占领了,这已经不是新闻了。

根据《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今天,三大硅谷的公司苹果、谷歌、微软,后两家的CEO都是印度裔。诺基亚、日本软银集团、存储卡制造商SanDisk、半导体企业Global Foundries、制图软件公司Adobe等等,他们的掌门人都是印度裔。这一长串名字足够说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企业中有多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印度CEO并不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们几乎都出生于印度普通家庭,在印度完成了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业,才赴英美深造。他们大多不是掌管公司的创始人,而是凭借强大的技术背景,在公司任多个职位,一步一步从底层干上来的。

是什么让我们的邻国成了输出CEO的国家?

9月,教育圈被一部纪录片刷屏:《他乡的童年》。这部由曾经的战地记者周轶君采访、导演的纪录片,带观众亲历世界上的5个国家的教育现场,看到教育在不同国度多姿的形态。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最近上线的第三集,导演周轶君把镜头对准了印度,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居,探寻这个民族卓越领先的一面来自怎样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根源。

印度式智慧:寻找替代方案

说到印度教育有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三傻大闹宝莱坞》。阿米尔·汗饰演的兰彻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异类,他特立独行,不死记硬背,公然质疑学校的教学方法。

三位印度学霸在电影里脑洞大开,无论是电击小便者、通过网络视频来学习如何助产、用吸尘器来吸胎儿、自制发电机等,体现了影片对智慧的欣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超强动手能力。

印度人称这种思维能力叫“Jugaad”,大概意思是:“寻找替代方案”。当标准答案不可行的时候,Jugaad就出现了。

虽然你不能百分百的解决问题,但不能放着问题不去管它,能解决20%就解决20%。如果家里的花洒坏了,那就用铁桶戳几个洞,挂在水管上,就替代了花洒。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在局促的环境中调动丰富的智慧,算是对这一教育理论的印证。

不过,印度人对Jugaad爱恨交织,“寻找替代方案”的副作用有时意味着牺牲规则。开车逆行、插队、3车道变5车道,印度大街上随处可见混乱的交通就是一例。

混乱的结果也并不常常是坏的,要不说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呢。有人认为,印度CEO管理的天赋或许就来自于此:在混乱的环境中找到秩序,是印度社会的生存之道。

在教育上,Jugaad思想的影响就是:印度学生不接受标准答案,他们非常乐于跟老师争辩,挑战权威。老师也非常乐见学生对他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片中提到,“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

印度式韧性:“穷折腾”的精神

Jugaad的孪生兄弟是印度人“穷折腾”的精神。

2010年,阿尔温德·库布塔曾在TED上做了一场演讲,迄今仍是TED上点击量最高的5部教育类演讲之一。他本人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是一名杰出的工程师。70年代时,他发现很多穷孩子没有玩具,于是他便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从废品中寻找材料制造玩具。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用吸管吹出音符、一张报纸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筒做的打气筒、吸管做的水泵、只剩一半的篮球做的数学模型、废光盘做的发电机……库布塔脑洞大开,创意无限,简直就是兰彻本人!

库布塔是“变废为宝”的代言人,他写教程、拍小视频、发布到网上,穷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玩具了,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在受益。库布塔的思路有着印度式Jugaad的影子,这种改善虽然很小,但确实给孩子带去了积极的影响,给穷孩子带去希望。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库布塔制作了大量的1-2分钟的小视频

更伟大的是,库布塔还放弃了所有发明的专利。他所有的书你可以在http://arvindguptatoys.com/这个网站找到,全部免费,每天都有1万到1.2万的下载量。实现了教育无国界,无论贫穷富裕。

印度式“穷折腾”的的确确正在给世界造福。2018年一个大热的TED演讲 ,主讲人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工程教授,印度裔的Manu Prakash。

他开发出一款基于折纸技术的显微镜,成本极其低廉、方便运输和维护。这款显微镜在贫困地区的疟疾防疫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Manu Prakash手里的那块硬卡纸,就是制造显微镜的全部材料了

在卢旺达,当地植物病理学家用它来检测香蕉作物上的真菌,而坦桑尼亚的孩子们用它来检测牛粪中的寄生虫。它越来越多地成为世界各国生物、科学课上每个学生可以拥有的学习设备。

毫无疑问印度是个资源有限的国家,不过乐观的印度人就是有能力在贫瘠的土壤中,种下了一朵朵“奇葩”。

印度式反思:自我组织的学习

从加尔各答出发,开车3小时,坐船半小时,在三轮车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摄制组抵达卡拉卡提村。1990年起,苏卡塔教授决定向印度的贫困村庄送电脑,卡拉卡提村是第一站,“云中学校”就此诞生。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每周,全球有一名志愿者与“云中学校”的学生互动

这里很穷,很多孩子连鞋袜都没有,电脑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东西。苏卡塔教授说,如果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未来他们会严重落后。可缺老师,少课程,光有电脑管用吗?

苏卡塔教授说:令人吃惊的是,孩子们开始了自我学习。首先他们会自己发现搜索网站,他们可能会输入问题,可是看不懂英文,所以他们得学习怎么读英文。不是单独学,而是在一个小组里学。在“云中学校”,学生学会了读英文,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他们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云中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叫SOLE,Self-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在贫困地区,采用SOLE教学法是迫于环境限制不得已的被动选择,那么远在印度果阿海滨的一所条件富裕的国际学校,采用SOLE教学法是完全积极的求变。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国际学校的学生在上课

学校创始人希尔帕·梅赫塔介绍,她创立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她的女儿:“我发现孩子的自信在不断下降,我认为这是过时的教育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总是强调遵从和服从,孩子们应该主导自己的学习之旅。”

当然老师会关注学生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两者间的平衡。如果他们沉迷于科技,老师会带着学生出去走走,让学生了解并不是禁止他们使用科技产品,而是必须学会自我调节。

从影片中呈现出来的SOLE学习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重点,第一是“自我”,第二是“环境”。“自我”现在越来越普及,国内这几年火热的“PBL”,就是基于项目制的学习,强调自主探究。

而“环境”往往却被忽略。学习并不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就算再牛,能力也有局限。如何营造一个学习好环境,利用环境优势学到最多最好,从同伴中学习。这是印度的SOLE教育更有启发的部分。

鸿沟,印度教育的先进与落后

陈子齐是一名来自台湾的男孩,顽皮好动的他在台湾的学校里处处受挫。甚至老师让他去检查是不是有多动症,是否需要吃药。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他问妈妈:“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小孩?我是不是不配来到这个世界?”

可来到印度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陈子齐还是那个好动活泼的陈子齐,妈妈刚开始还很担心他顽皮会打扰到别人。不过每当她在制止孩子的行为时,立刻就会有人说:孩子就是这样的,玩是他们的天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子齐变得开朗自信,乐高天赋也被激发出来了。

在看这一集时,我常常会惊讶印度教育展现出来先进和落后的两个极端。当印度的精英阶层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资源,把视线转向世界,还有很大数量的贫困孩子挣扎在辍学的边缘。

月经在印度文化中一度是禁忌,很少有母亲会跟女儿讲述月经的知识。再加上学校卫生设备的简陋,有57%的少女在青春期就辍学。不过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为底层孩子奔走。

一对设计师专门为女孩设计了“月经”相关的绘本,又去相关部门呼吁,给女孩们免费发放护垫和护垫焚烧炉等配套工具,因月经羞耻而辍学的女孩减少了。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月经知识绘本

印度的整体教育水平有很多问题,但他们的精英教育,思维方式确实给全世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华裔教授张伯庚曾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们国内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一部分在纪录片中鲜少着墨。

事实上,印度理工学院(IIT)作为印度精英的摇篮、全球录取率最低的名校,为跨国大企业输送了顶尖优秀的人才。而我们前文提到的阿尔温德·库布塔和Manu Prakash均毕业于印度理工。

人才归根到底是教育出来的,印度思维方式中先进的那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等等,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美国职场数据:印度人才全面碾压中国人?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印度裔在硅谷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力量,曾经硅谷是 IC 并重,Indian+Chinese,现在 Indian 越来越大了,而且是从做技术到做管理的全面铺开。其实不仅仅在硅谷,中国的软件行业也是如此,尤其针对欧美的软件外包业,印度裔高管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从给美国做外包,转为给印度做转手二包。在很多行业内的朋友讨论原因时,大家普遍认为,印度裔在英语方面的先天优势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同样英语化程度很高的菲律宾,输出最多的却多是菲佣。那么印度人在全球IT业高歌猛进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中国留学生集体被碾压:经常听到有人感叹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都被印度人“占领”了,具体到什么程度了呢?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硅谷的 1/3 工程师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 7% 的 CEO 是印度人;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华人和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这还只是一份十年前(2008年)的报告。今天,三大硅谷 IT 公司:苹果、谷歌、微软,后两个的 CEO 都是印度裔。除了谷歌与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百事可乐、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这些知名国际巨头的 CEO 都已经被印度人拿下。

即使在整体商业领域:全美 500 强企业中,外籍 CEO 有 75 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裔(籍)10 位。英国裔(籍)9 位。另有来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人士。中国香港华裔(籍)和中国台湾华裔(籍)分别有 1 位,中国大陆华裔(籍)0 人。从 1999-2012 年,虽然印度雇员只占硅谷整体雇员人数的 6%,但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占全硅谷的比例从 7% 飙升到了 15.5%!而且不同于华人硅谷高管往往本科甚至更早前就来到美国的情况(陈士俊 8 岁开始,李开复 11 岁开始接受美国教育),印度裔的硅谷高管几乎全部是本科甚至念完研究生才来的美国。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印度理工学院(IIT)了。据说是世界上第一难考大学: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但是如果我们查看清华北大的高考录取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好吧,你说清华北大的数据是全国高考录取率和 IIT 是自主招生考试,那我们来比较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从这个数据看,IIT 和清、北相比并没有明显更难考。而且我们不要忘了,能去参加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的已经是各省精英中的精英了,和 IIT 这种 45 万人可以参加的报考门槛,要已经精挑细选得多了!另一方面,在教育拨款上:即使用最夸张的算法,IIT 是每个学生每年 30 万卢比,折合 2.9 万人民币。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而清华 2017 年的教育经费拨款 30 亿元、科研拨款 50 亿元,全校学生 3.6 万人。如果算总拨款的话是平均一个学生 80/3.6=22.2 万!即使只算教育拨款也高达 30/3.6=8.3 万元。可以说从任何角度都碾压印度理工。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换句话说,清华的录取往最宽里面算也不比 IIT 容易,清华每个学生的教育资源用最严格的方法算也比IIT最宽的算法高得多。结果是,“留美预备学堂”在美国被人家全线碾压。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啊。

“印度理工”式教育:说到印度理工,其实最早我并不是从关于硅谷的新闻上了解到的,而是一部经典的电影: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虽然这部电影描写的这所原型为印度理工的大学,教条、压抑、呆板、毫无创新精神,但你得想想美国人电影还天天黑自己政府最烂呢。作为电影总要树立一个冲突、一个反面,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或许影片中弘扬的价值观,出彩的情节,才真正反映了印度教育所推崇的理念。用一句台词来说就是:Alliswell(哦里斯歪儿)。翻译过来就是,喜欢穷折腾。不论是开头的电击门口小便者,还是最危机关头的紧急助产里的临时网络教助产、自制发电机、自制吸尘器吸胎儿……完全体现了影片对智慧的概括:敢于穷折腾、动手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考虑到 IIT 相比中国大学要少得多的资源来说,喜欢穷折腾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深入核心的“穷折腾”精神:你说这样的教育太 low 了,太寒碜了,玩玩还可以,能有什么实际的技术推动、商业价值?那好,我来介绍另一个 TED 大热的视频:简单地讲,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非洲疟疾检测的重大问题是,显微镜过于昂贵,以至于当地人根本不敢轻易使用,因为一旦损坏的结果是数月甚至数年的工资。于是开发出的一种基于折纸技术的显微镜 Foldscope,这种极其低成本、方便运输和维护的显微镜正越来越在贫困地区的疟疾防治中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作用。它甚至被开发出设计者没有设想到的用途,比如在卢旺达,当地植物病理学家用它来检测香蕉作物上的真菌,而坦桑尼亚的孩子们用它来检测牛粪中的寄生虫。更因为它的低廉价格,它越来越多地成为世界各国生物、科学课上每个学生可以拥有的学习设备。大大促进了科学教育的热情和普及。他的设计者是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工程教授Manu Prakash(马努·普拉卡什)博士: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他手里拿的那张纸就是一个折纸显微镜Foldscope的全部材料:他是哪里人呢?——哈哈,你猜对了。印度人。他是哪个大学读的本科呢?——哈哈,你又猜对了。印度理工(坎普尔分校)。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而当他开发出这一款显微镜之后,印度又做了什么呢?2015 年,印度生物技术部启动一项计划:将在全印度 80 个大学和机构推广折纸显微镜(Foldscope),用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教学工具。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从古普塔的垃圾玩具到普拉卡什的折纸显微镜,似乎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让人看到那种深入核心的“穷折腾”精神。在我看来这就是正在印度发生的科技教育实践。我相信这样的实践正在为印度更强大的科技人才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印度式智慧 - 寻找替代方案:印度人将"寻找替代方案”的这种思维能力叫“Jugaad”。当标准答案不可行的时候,Jugaad就出现了。虽然你不能百分百的解决问题,但不能放着问题不去管它,能解决20%就解决20%。如果家里的花洒坏了,那就用铁桶戳几个洞,挂在水管上,就替代了花洒。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在局促的环境中调动丰富的智慧,算是对这一教育理论的印证。不过,印度人对Jugaad爱恨交织,“寻找替代方案”的副作用有时意味着牺牲规则。开车逆行、插队、3车道变5车道,印度大街上随处可见混乱的交通就是一例。混乱的结果也并不常常是坏的,要不说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呢。有人认为,印度CEO管理的天赋或许就来自于此:在混乱的环境中找到秩序,是印度社会的生存之道。在教育上,Jugaad思想的影响就是:印度学生不接受标准答案,他们非常乐于跟老师争辩,挑战权威。老师也非常乐见学生对他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片中提到,“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

印度式反思:自我组织的学习:1990年起,苏卡塔教授决定向印度的贫困村庄送电脑,卡拉卡提村是第一站,“云中学校”就此诞生。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这里很穷,很多孩子连鞋袜都没有,电脑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东西。苏卡塔教授说,如果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未来他们会严重落后。可缺老师,少课程,光有电脑管用吗?苏卡塔教授说:令人吃惊的是,孩子们开始了自我学习。首先他们会自己发现搜索网站,他们可能会输入问题,可是看不懂英文,所以他们得学习怎么读英文。不是单独学,而是在一个小组里学。在“云中学校”,学生学会了读英文,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他们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云中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叫SOLE,Self-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在贫困地区,采用SOLE教学法是迫于环境限制不得已的被动选择,那么远在印度果阿海滨的一所条件富裕的国际学校,采用SOLE教学法是完全积极的求变。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学校创始人希尔帕·梅赫塔介绍,她创立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她的女儿:“我发现孩子的自信在不断下降,我认为这是过时的教育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总是强调遵从和服从,孩子们应该主导自己的学习之旅。”当然老师会关注学生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两者间的平衡。如果他们沉迷于科技,老师会带着学生出去走走,让学生了解并不是禁止他们使用科技产品,而是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从影片中呈现出来的SOLE学习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重点,第一是“自我”,第二是“环境”。“自我”现在越来越普及,国内这几年火热的“PBL”,就是基于项目制的学习,强调自主探究。而“环境”往往却被忽略。学习并不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就算再牛,能力也有局限。如何营造一个学习好环境,利用环境优势学到最多最好,从同伴中学习。这是印度的SOLE教育更有启发的部分。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写在最后:我们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去动手、去创造、去穷折腾,而不是一想到科技教育,就是做题,就是专门的实验室、昂贵的器材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报告。科学教育应该是好玩的,应该是可以亲手实践的,应该是让我们的青少年拥有创造的眼光和动手能力的。或许我们今天的学校还无法如我所愿般的快速转变,但我们每一个物理、化学、自然、科学……老师、甚至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行动起来,去让孩子拥有这样快乐有益的科学教育。麦肯锡北美 600 位合伙人,大陆接受本科教育的竟然只有两个人。而同时期的印度裔的合伙人,竟然有 100 个!其中不乏各个细分行业的大领导,而且他们大部分是本科在印度读的。那时候感叹在国际精英职场,中国人的凤毛麟角,这些经常可以回国忽悠的“海外人才”被印度留学生甩了 N 条街。每年北大清华这么多出国的“高端人才”,往往无非是低级码农的存在而已。我们讲全球领导力,在人才方面,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没有人才,何谈领导力?人才追到根,是教育。印度的整体教育水平其实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们的 IIT 这样的精英教育(注意:精英教育不是有钱人的教育)却是大规模地产出了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发光的英才。

在美国,印度裔压倒中国裔是历史必然

历史总是这样,往回看的时候总能发现诸多必然,往前看的时候总是一片茫然。

印度裔领先的诸多理由,语言文化也好,团结灵活也罢,以及家庭支持等等,其实都不是关键。因为这些因素早就存在。从英国开始殖民印度到现在,已经有四百年了。这些因素至少也存在了两百年了。但是印度裔移民和中国裔移民的对比问题,也就是这三十年的事。

三十年前第一次冷战结束,资本全球化开始,高科技浪潮爆发。这导致了两个浪潮流行。一个是产业从美国欧洲移向亚洲。一个是高科技移民从亚洲尤其印度和中国移向欧美尤其是美国。

所谓的高科技浪潮,主要就是电脑科技。其中的硬件多数流向东亚,而软件部分多数流向南亚。这主要是因为硬件的技术门槛资本门槛比软件高得多。东亚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前大日本地区的工业基础技术基础要好过印度太多。中国能后来分一杯羹,也要感谢紧邻这些国家,而且有香港这个窗口。其实东欧苏联的基础也不错,只是前苏联倒台晚了那么十年。而软件门槛较低,劳动密集性更高,语言要求也稍高,就比较容易选择了印度。

美国还剩下哪些公司呢?自然是比较核心技术的公司。硬件以芯片为主,软件以系统为主。或者说硬件公司的核心是真技术,软件公司的核心是大市场。而显然,软件公司混得比硬件公司发达得多。或者起码可以说以市场为中心的公司比以技术为中心的公司发达得多。做行业的要远超做职业做专业的。

在硬件方面,全球市场是基本沟通的。但是美国和东亚基本上是分庭抗礼的。美国小而精,东亚大而全。分工比较明确。在软件方面,美国基本上是一统中国以外的世界。印度软件业只是美国的附庸。而附庸同时也意味着行业上和美国是沟通的。而中国在软件市场上是和美国隔离的。以上这些就造成中国高科技移民在美国是缺乏体系的,个人技术水平再高,也缺乏基层支持。而印度高科技移民和印度本土软件业是紧密联系的。

从个体技术而言,能在美国打拼的都不会差。但是从管理经验而言,中国裔完全没用抗衡的印度裔抗衡的机会。虽然双方都是各种族群的精英。但是个人技术和管理技术完全不是同一个专业。尤其后者更需要实际经验和实践证明。以为管理好首先必须技术最好的概念是根本性错误的。

印度裔的管理精英可以在印度锻炼以后挑好的来美国,也可以让在美国的通过远程管理印度来锻炼。而美印软件业的紧密联系,更让更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流动到美国。而人数的优势更催生管理的优势。最终良性循环。而另一方面,东亚的管理精英,甚至日韩台的技术精英,并没用大规模流向美国的动力和条件。而在美国的中国裔精英由于软件业的割裂,也就缺乏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和信用。结果恶性循环。

大势不是个体能够抗衡的。只能等待大势的逆转。顺势而为。对于小中来说,基本条件会比老中好一些。毕竟是美国本土生长的。但是最好要认清,做行业是高于做专业做职业的。再也不要计较什么CS排名之类的技术控思维,可以说是非常愚昧的思维。严格地说就没有有意义的CS排名,因为门槛较低尤其门槛混乱。而且排出来也没用,除非上PHD。与其纠结CS,不如纠结CS+X的X。这个X才是立旗杆当领导的根本。如果只是CS,和整个美印软件体系直接对抗是不行的。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2]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47]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3]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2]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5]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27]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19]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6]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75]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1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