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
2020年对全球来说都是多事之年,对中国也不例外。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着多重挑战:中美关系在美国总统大选的阴影下持续阴云密布;中印边境冲突造成多人伤亡;朝鲜半岛紧张形势突然升级,以及其他周边问题(包括南海,台海,中日等)。为此我们邀请了在美国、日本、澳门地区和中国大陆的九位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讨论,并在过去的几天里陆续推出,引起广泛的关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下是这一系列文章的摘要和相关链接。
高 峥 美国马里兰大学
陈淑英 美国华盛顿大学
杨希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
王建伟 澳门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金君达 中国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
殷燕军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的高峥副教授在分析中国外交的走向时重温了邓公的遗训,认为当时留下的三条原则对于今天的情势仍然适用,分别是:“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绝不当头”和“坚持改革开放”。
关于主权问题,高峥副教授认为“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态度明朗,决不让步,必将成为中国外交的常态”;而目前的“泛主权论”既违反了国家主权完整不可分割的原则,也不具有实践的操作性。
对于“绝不当头”,高峥认为邓公的告诫“不是为了消极地避免过多的责任和负担”,而是可以避免与热衷于“领导世界”的美国迎头相撞,使双方留有更多对话合作的余地,也是更广泛的东西方关系不至于过分敏感。
而“坚持改革开放”则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更重要的动力和基石”。如果中国坚守以上三条底线,那么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态势这可以保持谨慎乐观。毕竟,从世界历史的宏观来看,孤立主义从来只是全球化的间歇和调整。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独立学者陈淑英则从近期中国周边的冲突加剧来分析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无论是朝鲜半岛的局势、美军和盟国在南海的行动、中印的边境摩擦、台海局势的变化、日本国内对于钓鱼岛改名的推进、还是中美在夏威夷的蓬杨会,都让人感觉到:全球化速度将放缓,区域化速度将加速。因此,陈淑英认为,中国的外交理念应当作出相应调整,“降低中美外交的官方外交关系”,“提高周边外交的优先度”,“争取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在斗争中求和平,积极备战”。
对于近期韩国两位“脱北者”向朝鲜发送气球传单的刺激性举措导致朝鲜的强烈反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希雨认为,朝鲜的真实意图是逼迫文在寅政府在打破制裁问题上选边站,“打韩压美”。但是特朗普现在顾不上朝鲜,而朝鲜也无意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前与美国展开实质性谈判,因此朝鲜与美韩之间的这一波“低烈度对峙”的僵局在年内很难打破。
近期的中印边境冲突将中印关系再次推入公众视野。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志群指出,中印关系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中国过分注重中美关系而相对忽略周边关系,虽然同为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基本上是“居高临下俯视印度的”。此外,中印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很难短期内得到改善。但就长期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窘境和新冠之后的国际环境来看,中印关系举足轻重,因为如果中印关系恶化,印度进一步向美国靠拢,那么反华阵营将更加强大,中国也很难承受“失去印度”的代价。因此,中国应该争取这个“近邻”,通过对话搁置争议,恢复边界和平。
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赵宏伟从中印的地缘态势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只要依据国际法争议收回东段固有领土,即收回藏南地区就会造就南亚新地理,就有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印纷争和南亚和平问题”。因为如果中国收回东段的藏南地区,印度就会在地理上陷入孤立,从而迫使印度缓解跟南亚各国的关系。
澳门大学教授王建伟认为,杨蓬会表明了两国高层对中美关系失控的担忧和在高强度战略竞争的轨道上保持两国关系动态稳定的愿望。虽然随着美国进入大选年,且美国的疫情反复和失控,中美两国在一系列内政外交问题上发生龃龉,特朗普和其经贸团队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的表态出现反复,其实也反映出特朗普对于中美经贸协议是否能顺利执行颇为在意。因此,中方在美方频频发难的情况下保持定力,继续执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明智之举。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的助理教授孙太一对国际关系中常被引用的修昔底德做了另类解读。回归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来龙去脉,除了雅典实力增长而造成其与斯巴达的冲突外,其本质上是雅典所在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所在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势力的冲突,而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联盟里的一个小国墨伽拉。
因此,如果以史为鉴,伯罗奔尼撒战争留给当下的国际关系的启示或许是要警惕因为身边的小国而卷入不必要的阵营间的冲突。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的金君达认为,中立人士应该可以看到,中美之间存在互利的可能性。当前美国总统团队的明智举动就是避免中美进一步冲突,避免做出实质性伤害中美关系、尤其是经济问题的举措,而中国则应该将当前美国一些不具备改变格局意义的举动视为中美的常态化摩擦,不必过度反应。对于网上和媒体上的极端声音,决策者不应将其作为外交冲突的事实依据。中美两国目前都各自面临着国内种种问题的压力,在舆论压力下保持冷静,需要中美双方相向而行。
对于目前中国外交“压力山大”的担忧,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的殷燕军教授认为,总体形势并没有那么悲观且已经出现一些好的转机,但一些地区问题也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动出现演化。就其中之一的中日关系而言,中国不应对其未来走势有过高的期望,其根本原因是出于日本的自身利益,日本视中国为战略对手,其次,中日的对立也是日本为了讨好美国。日美关系是战后日本外交的“基轴”,因此在政治和外交关系上如果指望日本在中美选边站队时选择中国无疑是痴人说梦,甚至争取日本“中立”也是极为困难。但是在经贸方面,日本不会与中国脱钩,军事上也不可能帮助台独。因此,保持战略定力,少说多做,坚持“主权在我,主动权在我”,中国就可以化解挑战,各类双边问题也会保持相对稳定。
海看官网 www.haiwaikanshijie.com ,在页面底部输入邮箱并点击“订阅”,即可准时收到所有海看网站的更新内容。欢迎关注海看微博“海看-海外看世界”或Twitter@haiwaikansh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