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中仁說,感恩是美國的文化之一,留學生應該學習。(Getty Images)
虞中仁說,留學生吃過飯後站起來就走,也不把盤子送到水池。(虞中仁提供)
雖然少數留學生回國,但許數留學生仍想留在美國,去矽谷工作。(Getty Images)
陳梅認為,許多家長在決定是否回國上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管控太嚴。(Getty Images)
虞中仁說,有的留學生回國後也沒有報平安。圖為他接待留學生的度假屋外景。(虞中仁提供)
虞中仁說,許多留學生並不了解美國,卻自以為很懂。(Getty Images)
新澤西華裔商人虞中仁說,疫情期間,他在自己的度假屋裡先後接待了四名中國留學生,每天給他們做飯吃。但是,有的孩子只顧自己,不管他人。他還加入了一個200多人的留學生群,與孩子們溝通中感到,有的留學生不懂尊重。例如,非裔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發生後,引起了討論,他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卻被幾個孩子攻擊為「種族歧視」。
他感嘆,與老一代留學生相比,現在的留學生家裡有錢,孩子也不知節約。例如,有的學生在曼哈頓租房子,準備住四個月,每個月3500元,但疫情爆發以後他們回國了,浪費了房租。有的學生父母有錢,給孩子買高價機票回國,但留學生父母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而疏於對他們進行做人道理的教育。
·接受幫助 沒有感恩之心
虞中仁說,第一批三個孩子在他家裡住了一個月,他每天給他們做飯。三個孩子每人一個房間,「整天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上網」,餓了就去冰箱裡找東西吃,「一點不見外」。
他做飯時,沒有一個出來幫忙,做好飯後,孩子們才從房間裡出來,吃完飯就回房間,也不收拾碗筷。於是,他教育孩子,吃完飯,先用水沖洗一下碗,然後放進洗碗機裡。
虞中仁說,有的孩子只顧自己,不管別人。有一天,他在打電話,沒有時間做飯。其中一個孩子烤了兩塊麵包自己吃,「我就告訴孩子,我也要吃飯」。第二次,孩子才知道幫他多烤一個。
第一批三名學生走後,又有一名女生無處可去。他開車去曼哈頓接這名女生,每天給女生做飯。女生因為吃牛肉和豬肉多了,要吃魚,於是他去超市買魚,但女生說「魚是冰凍的,不好吃,要吃活魚」。他只能解釋,在疫情期間,沒有活魚賣。
他說,他的志願救助群裡有位女士,丈夫是白人,家裡也接納了一個留學生。留學生回去後,女士就打電話向他抱怨說,留學生走後,他們進到孩子住過的房間,聞到一股味道,才發現床下有一包垃圾沒有拿走。
她的白人丈夫更不理解。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如果免費住在別人家裡,一般都會主動做點家務作為報酬。但是,這個中國留學生沒有這些概念,認為他們做這些都是應該的。「接受幫助就要感恩,這也是美國文化;留學生不懂,主要責任在父母」。
·自以為是 不懂尊重他人
虞中仁發現,現在的留學生不懂尊重他人,沒有學到美國的尊重文化。不久前,非裔佛洛伊德被警察打死,留學生家長群裡都很擔心,害怕孩子被非裔打;而學生群裡,有的孩子則呼籲要和非裔站在一邊。
他覺得,這些孩子根本不了解美國,於是講述自己被非裔打劫的故事。結果,有幾個孩子攻擊他種族歧視。「他們都沒有經歷過這些,就開始攻擊我」,說他講的是「狗屁」、代表「腐朽的文化」。他說,他提倡種族平等,涉案警察已經被起訴,用膝蓋壓頸不對,但打砸搶也不對。但是,孩子不講這些,不容討論,有的學生還稱他為「虞佬」,「這在我的家鄉是罵人話」。
他發現,好多學生很早就來到美國,先讀高中再讀大學,「這些學生早就厭煩父母的管教,認為現在終於自由了,不願聽我的說教」。他說,也有的孩子不同意,說道「虞叔是來幫助我們的,不要罵人」。他覺得,自己給孩子們幫助這麼多,但是孩子們還是攻擊他,讓他難過,「留學不光是功課,還要懂得做人」。
·父母有錢 孩子不知節約
虞中仁說,他組織的20多名志願者群,都是好朋友,經濟條件都不錯。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他們冒著風險,打開大門,歡迎這些留學生,一不為名,二不圖利。他說,孩子住在他那裡一個多月,他就給他們講了一個多月的道理。這些孩子只知道曼哈頓,並不知道美國的農村,「他們住在我那裡,才能了解到真正的美國」。
許多留學生租的房子都很貴,主要是中介收費太高。於是,他建議留學生要學會自己找房子,這樣可以節省費用。他說,他1980年代初來紐約留學,就是買份世界日報,通過這份報紙就找到了住房。有人找工作,也是買分中文報紙,在裡面找到工作,簡單方便。他在學生群裡分享自己的留學經驗,影響了一部分學生。有個在舊金山留學的中國學生,決定下個學年要搬到紐約來,就是想離他近一點,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學習做人的道理。
他說,留學生應該學習美國文化,適應美國社會。美國社會提倡白手起家,「我也是自己創業,有了現在一番成就」。
紐約律師陳梅說,許多留學生家庭為疫情花費不少。例如,暑期留下的孩子在校外租房子住,每個月2000多元,一住就是三個月。另外,留學生購買回國機票,花費更高。她聽說,家長們至少花費6萬元人民幣買機票,將近9000美元。「這個價格過去都沒有聽說過」。
·父母包辦 影響孩子成長
陳梅說,到了5月中旬,留學生就面臨身分問題。而且,家長和孩子之間經常意見不統一。孩子想留在美國,家長卻要他們回去。她說,如果不在美國讀夏季課程,到了秋季就不一定能夠回來,學生簽證不一定能延續。有的留學生正在實習期(OPT),面臨著找工作。有的持有工作簽證(H-1B),但已經失業,下一步怎麼辦?「我在講座裡講清楚,請學生自己決定」。
她說,有的孩子回去後,又開始想念在美讀書的日子。例如,紐約大學一個學生回國後,總是想到學校、曼哈頓和紐約市,「她對父母要求她回去很有意見,但是現在往返中美飛機很少, 她很難返美」。如果回不來,美國大學國際部將向移民局報告學生沒來上課,學校原來發的錄取通知書(I-20)可能就會作廢。
錢道清是一名中國留學生的家長。他說,許多留學生實際上不願意回國。他說,他兒子的那個專業有100名學生,其中中國留學生近40人,「我兒子是第四個回來的中國留學生,也是最後一個」,其他的留學生都堅守在學校。
他說,大部分中國留學生不回來,是希望在美國找到實習工作,將來可以留下來。但他強調安全第一,首先要活著,「孩子要回來,我們也要他回來」。
·以老帶新 留學生優良傳統
虞中仁發現,現在的留學生與過去的留學生不同,主要是「不懂感恩」。他說,在他家住過的留學生回國後也沒向他報平安。他在家長群裡問他們的父親,「孩子才回信說已經到家了,謝謝我」。他說,現在說謝謝已經晚了,「感恩不是要報答,而是希望新留學生把老留學生『以老帶新』的精神傳承下去」。
虞中仁說,早期留學生有個傳統,就是先來的留學生幫助後來的留學生。例如,紐瓦克附近有個大學,許多中國留學生在此學習,但住另外一個地方。學校門口有巴士車站,末班車是晚上11點半。如果教授拖堂,學生們就會趕不上末班車,夜裡回家很危險。他工作以後,和另外一個朋友一起,每天晚上開車到巴士站,接那些趕不上最後一班車的留學生,成為一個傳統,「其實我們也不認識那些學生」。
他說,他希望新留學生把這個幫助學弟學妹的傳統繼承下去,而不是用物質來報答他。例如,有的學生家長說,要他回中國去他家做客,他們要好酒好菜招待他。他說,他不可能為吃一頓飯,買張機票回,「我就希望,留學生把這個互助精神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