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侨联的帮助下,古蔺县永乐镇西华村实现全村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道。
近日,古蔺县永乐镇西华村磨刀溪侨爱度假村项目正式落成,以体验农家生活为特色的民宿即将迎来客人。
古蔺县永乐镇西华村村民采摘羊肚菌。
省侨联帮助古蔺县永乐镇西华村发展冷水鱼养殖业,增强“造血”功能。
时序初夏,万物勃发,泸州市古蔺县永乐镇西华村也面貌一新。“恭喜开业!”近日,古蔺县永乐镇相关负责人从四川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以下简称“省侨联”)主要领导手中接过一把“金钥匙”,磨刀溪侨爱度假村项目正式落成。据了解,该项目于2018年启动筹建,是省侨联多方联系、牵线搭桥、汇聚侨力的成果之一。
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园区、培养致富带头人……2015年以来,省侨联结合西华村实际情况,凝聚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多管齐下破解脱贫难题,该村1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2018年全部脱贫,探索出一条汇聚侨力的脱贫攻坚之路。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强基础促民生改善
在西华村村民向永的眼中,生活的变化体现于一个小细节——穿上布鞋就能方便地出门。“以前出门只能踩着泥巴路,下雨之后很难走,但现在一切都变样了。”向永所说的改变,来自于该村建成的一条通组公路。
2019年,由侨界爱心人士资助修建的“欧华路”正式开通,这让原本只能徒步出行的村民们拥有了骑摩托车下山的选择,从村里到镇上的时间也从一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以内。除了“欧华路”,还有侨资企业益海嘉里集团为冷水鱼产业发展资助修建的“益海嘉里路”、省侨商联合会为支持铜鼓坪乡村旅游发展资助修建的“华商路”……在侨界的大力帮助下,短短几年时间内,西华村实现全村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道,道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改变不只发生在出行方面。据了解,自省侨联联系帮扶西华村以来,积极加强与发改、交通、农业、文旅等部门的对接,共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给西华村带来了新气象。
“你看,我们现在用的是自来水!”5月18日中午,忙完农活的西华村村民魏清吉回到家,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一股清澈透亮的自来水流出来,他接水洗了把脸,神清气爽。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截至目前,省侨联资助和协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5处,实现全村农户安全饮水全覆盖;全面完成新农网改造,投入347万元,改造高低压线路20公里、户表798户,实现全村贫困户家中通生活用电且能保障基本家用电器用电需求……
扶贫工作仍在路上。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接下来,省侨联将借助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两支医疗队,深入凉山州美姑县、泸州市古蔺县,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贫困群众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专家诊疗服务、义诊医疗活动等。
“在组建医疗队时,我们将特别注重选择具有归侨侨眷身份的医务工作者,切实把发挥侨力、凝聚侨心、涵养侨力结合起来,真正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营造全社会知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相关负责人说。
积极牵线搭桥 引侨资助力脱贫攻坚
两年多来,在侨界的无私帮扶下,西华村群众发扬红军长征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昔日基础薄弱的村庄变成了初有产业的小康村。
近日,金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侨联常委林定强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华村村民的感谢信和写有“善德无疆,大爱永存”的锦旗。原来,2018年初,林定强得知四川省侨联倾情对口帮扶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地——泸州市古蔺县永乐镇西华村脱贫的故事后,深受感动,于2018年6月向西华村定向捐赠200万元爱心资金,用于开发民宿旅游项目,帮助该村发展第三产业致富奔小康。
林定强只是省侨联积极牵线搭桥,为脱贫攻坚引侨资的一个缩影。
在西华村,有一条名为“欧华路”的通组公路,这条路由来自欧洲28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捐建而成;村里的渔场、牛场、水窖等,也有不少来自侨资企业的帮扶……
“房子变宽敞了,人的精气神也提起来了!”去年,已脱贫的西华村村民聂昌春维修了住房,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他的两个孙女住上了单独的房间。不仅如此,在省华侨公益基金会、省侨联青委会爱心助学计划资助下,聂昌春的两个孙女用上了新文具、购买了不少课外书籍,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扶贫先扶智。在省侨联的积极联系下,不少侨商通过捐资、捐物等多种方式,为西华村的孩子们送去学习上的便利和爱心:越南川渝商会连续三年资助西华村18名儿童,每人每年4000元,减轻了其家庭的教育负担;欧洲侨团向西华村不少学校提供了“跨洋而来”的爱心礼包……
创新方式方法 强产业促发展致富
“省侨联帮我们联系了销路,加上村里的冷水鱼品质好,常常供不应求。”5月19日上午,西华村村民魏波把渔网撒向池内,渔网迅速向四面八方张开,不一会儿就捞起10多条肥美的冷水鱼。“最近周末还有不少镇上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即钓即食,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魏波笑着说。
为助力增强“造血”功能,省侨联组织侨界农业专家赴西华村调研,帮助该村建立了四大基础产业,冷水鱼养殖产业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冷水鱼采取“支部+公司+产业大户+农户+贫困户”抱团取暖发展方式,省侨联投入1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作为村集体资金,购买鱼苗,21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分红,目前有中高端鱼苗10000余尾,已经进入销售阶段,预计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村民掌握种养技术,是产业扶贫的关键。省侨联采取“支部+技术部门+专合社+农户”发展方式,与古蔺粮油站、古蔺县永盛水稻种植专合社加强合作,在西华村打造千亩有机黄金水稻基地,做强生态有机品牌。水稻面积1500亩,亩产可达1000斤,受益农民1200人,人均增收500元。
“在省侨联联系的农业专家帮助下,我们第二批柠檬苗存活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黄金柠檬产业基地内,产业带头人刘代恩正蹲在田间地头细细查看新播种的柠檬苗。原来,因不熟知柠檬生长习性,刘代恩和村民种下的第一批柠檬苗存活率较低。“我现在加上了专家的微信,有技术问题及时请教,争取有好收成!”展望未来,刘代恩信心满满。
据了解,在省侨联的牵线搭桥下,黄金柠檬产业基地引进贵州省习水县旺伯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苗木并负责包销,该产业种植面积50亩,盛产期预计亩产量可达5000斤。受益农民将达140人,其中贫困户41户、贫困人口96人。
新的致富路正在缓缓铺开。在西华村九组磨刀溪口处,3幢具有田园特色的民宿内,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了房间,村民们正在接受民宿管理方面的相关培训。
“正式开业后,我们计划将这里打造为可享受天然氧吧、购买绿色农产品、体验农家生活的民宿。”西华村村主任余兴明透露,该民宿建成后不仅可吸纳一大批村民就业,还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四川大力推进科技扶贫 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翅膀”
在占地60亩的灵芝种植区,大朵大朵新鲜的灵芝簇拥在一起,喷射的孢子粉弥漫了整个大棚……8月下旬,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食用菌示范园的灵芝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看着这一丰收的景象,白朝乡“致富带头人”王钦不由得感慨:“以前村里的土专家只会种秋菇、冬菇,在中科院成都分院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种售价更高的夏蘑,还栽培出了灵芝。靠着这个园区,如今村里已经实现了人均年收入过万元(人民币,下同)。”
白朝乡辖区面积近150平方公里,全乡仅6000多人,但贫困发生率曾高达26.9%。5年前,中科院成都分院整合全院资源,对利州区域和9个贫困村整体打包捆绑集成帮扶,白朝乡就是帮扶点位之一。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着力补齐精准扶贫科技链的对口帮扶下,今年5月,白朝乡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成为广元市内唯一上榜的乡镇。
(徐家村村民在中科院成都分院专家帮助下栽培灵芝。)
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科技扶贫是四川重要的扶贫专项之一。2016年以来,四川科技扶贫共投入财政资金5.97亿元,组织实施省级科技扶贫项目1295项。在产业推动方面,直接带动4.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24万贫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造血式”扶贫加速推进,为四川脱贫攻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在平均海拔3000余米的凉山州喜德县两河口镇瓦尔西总村,由通威集团投建、占地1300亩的通威四川喜德县农光牧光一体光伏扶贫电站,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光伏板下方还有羊群在悠闲地吃草。据该电站站长魏启刚介绍,电站于2018年12月投入使用,年发电量可达4200万度。为实现“一地多收”,电站还与瓦尔西总村村委会、喜德县农旅投公司共同成立了合作社,开展种养殖业。目前已经开始养殖山羊,下一步还计划利用光伏组件投下的阴影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实打实的收益。
(喜德县农光牧光一体光伏扶贫电站位于凉山州喜德县两河口镇瓦尔西总村,平均海拔高度3000余米,占地面积1300亩。该电站一边利用光伏发电,一边利用山坡发展养羊业等。图为喜德县农光牧光一体光伏扶贫电站内工作人员检查太阳能面板。)
“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较多,他们无力耕种大面积的土地,我去读书的时候,村里很多土地都空置着,成了荒地。”大学毕业后,瓦尔西总村村民吉克阿呷回到家乡成为电站的一名技术人员,他坦言村庄的变化令人惊喜。“电站的修建让土地有了新用处,村民们除了收土地流转的租金,还能通过合作社获得分红,我也在‘家门口’成功就业。”
喜德县农光牧光一体光伏扶贫电站只是四川省推进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航拍通威四川喜德县农光牧光一体光伏扶贫电站。)
近年来,四川组织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铁骑力士集团等200余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参与科技扶贫,到贫困地区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带农户,建设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171个。建立完善“企业+科技+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着力发挥了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在院(校)地联动方面,四川还推动了四川大学、西南民大、川农大、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等100余家科研机构与贫困县建立院(校)地合作关系,在该省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61个,选派科技特派员3016人、“三区”科技人员2250人次,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服务与创业县域全覆盖、贫困村全覆盖。
2018年3月,四川启动了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通过专家的力量,为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撑。
在凉山州雷波县,“水中人参”莼菜曾是当地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2015年,雷波莼菜种植面积从2013年1200余亩锐减至100余亩,面临绝产。作为雷波县的对口帮扶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分批次组织专家深入雷波,经反复调研和试验,最终找到了莼菜减产的“病因”,并开出了配方施肥实验、异地换种等“科技药方”,水田里重又逐渐长满了莼菜。截至2019年底,雷波莼菜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20余户贫困户因此实现脱贫。
(在四川农业大学的对口帮扶下,雷波莼菜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20余户贫困户因此实现脱贫。)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推进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和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探索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让更多“科技之花”盛开在高山峡谷间。
据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立专家队伍1.9万人、信息员队伍5.7万人,建成省市县三级运管中心104个,实现88个重点贫困县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在线平台不受专业和行政区划限制,真正做到了服务无盲区,农户通过手机APP图文式在线提问,农业技术专家在线解答指导,实现了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
未来,四川将继续优化“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完善12个市(州)、88个重点贫困县运管中心建设,优化提升“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四大服务功能,争取全年完成在线技术咨询服务1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