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999年,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他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2004年,他创办并担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他的名字叫杨福家,是著名核物理学家。
9月26日,杨福家与母校复旦大学的教授张力奋对谈时,提出了四个观点,其中的第四个,是他眼中好大学的标准。
观点一:认清自己特点,发挥自己优点并且坚持,就不会被轻易击败
这个观点来自杨福家去丹麦留学之前,曾经与其他留学生一起集中在北京培训。他的英语口语不好,所以跟好友约定只说英文,不说汉语。很快就通过了口语考核。
看看我们身边的教育吧。很多老师和家长,最关注的并不是孩子身上的优点,而是孩子身上的缺点。我们忙于把身上的缺点改正,却往往忽略了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
有人特别强调天赋,认为人一生的成就最终取决于天赋高低;有人特别强调选择,认为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但我想,无论是天赋还是选择,都离不开“努力”这个底色。
失去了努力的天赋,会让人感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失去了努力的选择,原本明智也会沦为平庸。
观点二:师生探讨问题时完全平等
这个观点源自于杨福家在丹麦留学时的经历。那时他发现周围有很多师生在用完全平等的态度探讨问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细心留意过,在我们的周围,越是成就卓著、声明赫赫的教育者,他们越是行事低调、平易近人;越是欺世盗名、狐假虎威的,反而事事高调、飞扬跋扈。
为师者愿意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能激发出学生的表达欲望,更能从学生的反馈当中得知自己教学的效果。如果一味以自己的地位去压服学生,或者只灌输不交流,那教育的效果多半是要打折扣的。
观点三: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杨福家说,在丹麦,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越多,越会被认为表现良好。
反观我们的课堂,在学龄前阶段。孩子们还会围坐在桌子旁边热烈的讨论问题。到了小学阶段,课堂基本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们正襟危坐。课堂上我们特别强调规矩二字,我们不太容许学生质疑老师,更不允许学生随意的打断老师。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真等到上了大学,教授们在讲台上试图启发学生提问,让孩子们针对自己讲过的内容,或者是发散出其他新的想法来互相交流的时候,却很容易发现学生们似乎已经失去了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