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01
前几天,合肥发了份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文件。
相比那些雷声大雨点小的省市,合肥的底气是很足的:不光投出来一个市值一度超越宝马大众的蔚来,江淮、安凯、奇瑞等车企也形成了不小的产业集群,俨然有点中国底特律的架势了。
相比之下,前些年的机车工业大城市重庆就落寞了不少,作为曾经的三线建设制造基地,重庆不光有力帆、隆鑫、宗申这样的大牌,还有不少像渝安 、银翔、鑫源等规模稍小的民营摩托制造厂,靠着价格和成本优势,重庆的摩托也算是风靡全国。
后来这群赚了钱的草莽英雄又顺势进军整车业,巅峰时期年销汽车加起来超过100万辆,声势很足,重庆长安这种大厂领头,汽车工业成了重庆的大支柱。
不过,这都是过去时了。再过些日子,曾经重庆汽车产业的门面——力帆鸳鸯工厂就要被拆成平地了。
自被曝出债务危机之后,这个由尹明善一手打造的汽车帝国就在崩溃的边缘挣扎。先是因为欠债不还被告到了法院,几个月后又因为资不抵债申请了破产重组——这个口一开,可就再翻不了身了。
要是再算上从18年起就债务缠身的北汽银翔、如今苟延残喘的渝安和东方鑫源,大部分叫的上名的车企都过得不怎么样,这实在有点让工业底子深厚的重庆汗颜。
但一般人是不关心这些的,他们知道重庆,只因为它是一个充满8D魔幻色彩的网红城市,穿楼而过的李子坝轻轨、千与千寻式的洪崖洞、横跨天堑的长江索道……,再加上美食美女,反正这是一个能玩上瘾的城市。
千与千寻式的洪崖洞
像去年国庆,去重庆玩的人超过3800万,比北京上海加起来还要多,趁着抖音的爆火,山城开始尝试拥抱“网红”,热闹是一时的,可很多当地人并不买账,大家都心知肚明,光靠“网红”是喂不饱重庆三千多万张嘴的。
横跨天堑的长江索道
02
其实紧迫感从前两年就有了。
2017年重庆经济增速9.3%,结束了2002年以来长达15年的两位数增长,到了2018年则直接跌到了6%——要知道,那一年全国GDP增速是6.6%,一下子从全国的火车头掉到了队尾,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工业下滑的有点厉害。
这跟之前十几年的高歌猛进反差有点大,那些年的重庆在全国都是个“异类”,发展速度不低,而且还不依靠房地产,说起这一点,很多人就不可避免的想起黄奇帆。
黄奇帆第一次到重庆的时候,是2001年。
1997年重庆成了直辖市,尽管有深圳珠玉在前,但山城的问题也挺多,比如房地产——按照黄老爷子自己的说法:“我刚到重庆的时候,主城区90%的土地都是采取协议转让”。
要建厂、要修路还要盖房,怎么安排是个大问题。光靠协议转让肯定不行,这自然也背离了他的思路,没等多久就大刀阔斧得改了起来。
2002年,重庆市建立了土地整治储备中心——
通过将土地一级市场的经营权上收,重庆实现了对全市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在他的计划下,重庆一口气在主城区储备了40多万亩的土地,实在是不小的手笔。
光供地也不行,耕地红线得保证吧?这自然难不倒黄,2008年的时候,重庆又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地票交易制度——
啥意思呢?
农民自愿把闲置宅基地复垦成耕地,经验收后形成指标、再以票据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农民多了收入、城市建设多了指标、耕地总量又有保障,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供地的问题解决了,再压住房价就不难了,办法也很简单:
● 一是严格设置了土地价格的硬性指标,不能超过重庆房价的30%;
● 二是合理的规划房地产投资,每年房地产的总投资不要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
这个比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用黄奇帆自己的话说,超过25%一定供过于求,低于25%又供应不足,不适应城市化。如果一个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中,房地产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长远看没后劲。
而且重庆从2002年起就一直以套内建筑面积作为商品房销售的计价标准、堪称是“包子里皮薄馅大”的表率,一番操作下来,连地产分析师都觉得重庆的房价短期内不可能暴涨——地皮便宜、供应量大,地产商和炒房团们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在15年的时间里,重庆暴打了一波又一波想赚一笔快钱的炒房团,作为一个直辖市,房屋均价一直就是三四线城市的水平,外地人一直觉得重庆人懂享受会生活,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03
一边按住了房价,另一边就势搞起了几大产业。
1、汽车。
靠着汽车普及和新能源大补贴,有几年重庆汽车业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2、电子信息。
之后政府引进了不少电子企业,比如惠普、康宁、富士康、京东方、OPPO等等,仅在2017年,重庆就生产了6095万台笔记本,约3亿部手机,9128万片液晶面板,全世界每三台笔记本就有一台是重庆制造的,这个成绩让他们很是傲娇。
靠着这些时髦产品,出口额飙升,2009年,重庆全市出口总额仅77亿,五年之后就飙升至954亿美元,最牛的时候直逼外贸方面的老玩家广州。
3、金融。
蚂蚁的事搞得沸沸扬扬,背后的两家公司都在重庆。
因为网贷的收益超高,动不动就百分之几十,最有底线的也基本都超过15%,互联网公司都瞄准了这个挣钱的业务,但很多地方都搞不了,后来大家发现,重庆是个洼地,为啥呢?
这一切都离不开杠杆,重庆是最助力小贷公司杠杆的城市。
比如注册在重庆的小贷公司,融资杠杆可达2.3倍,像上海只有0.5倍。啥意思呢?
注册资本10亿的小贷公司,因为杠杆不一样,在重庆能有33亿的放贷规模,在上海只能有15亿,差距太大了。
再比如重庆有西部开发的政策优势,因为税收优惠,能比外省少交10%的税。
最厉害的是,这里的小贷公司可以透过互联网全国放贷,突破了区域限制,再加上ABS和联合放贷,让小贷公司的杠杆近乎无限放大。
所以,重庆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网贷之都”。
BATJ到各自领域的独角兽都来这里设立小贷公司,虽然口碑越来越差,但钱越赚越多。
到今年9月底,全国有7227家小贷公司、贷款余额9020亿元。重庆虽然只有259家小贷,但贷款余额却有1754亿,占全部余额的近20%,是排在老二的江苏的两倍多。
当然,靠这些也还是撑不起重庆那么快的增速,大头还是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这算是老市长的传统强项了。
几板斧下来,重庆就整的有声有色了。
04
那几年老百姓啥感受呢?
虽然总量、增速都很可观,但很多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并没有快速增加,只不过因为房价没有起飞,所以还是该吃吃、该喝喝,日子过得相当安逸。
等到2016年黄奇帆离任,炒房客们就纷纷盯上了这里,他们的逻辑也挺简单,既然其他省市都把房地产做为支柱产业,重庆迟早也会走上这条路,于是那两年,他们都在忽悠大家去重庆买房。
据说就在黄离任当天,重庆市房地产商会起草的一份“文件”就开始流传:
其中最醒目的一条,就是建议修改2002年重庆商品房销售以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地方政策,改为以建筑面积计价、并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昭然若揭,不过是给即将上涨的房价争取空间。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断递减的土地供应量,要在两年内让土地供应规模逐年减少10%——计划供地本就不多、实际供地又连年减少,房企再搞几次争抢,涨价空间这不就大了么?
事实证明他们所料不差,2017年,重庆主城区均价从7600元跳涨到过万了,热点地区的一些楼盘直逼三万大关。盘桓至今,重庆的房屋均价一万二,跟其他热点城市比真不算高,但重庆太大,这个均价也就看看吧,好地段的房产价格早就起飞了,相比起当地的收入,压力已经上升了很多。
从前的几个主要产业,也都各有各的难处。
汽车就不说了,在新能源布局上缺少亮点。
电子信息产业压力也很大,很多厂子都是东部产业转移过来的,红利耗尽,副作用还不少。
一年就多出上千亿体量的小贷也要熄火了。
在监管紧急推出《网贷新规》之后,跨省经营受限、注册地受限、限转让、限空置、限牌照数量,恐怕未来的结局跟当年影视公司扎堆的霍尔果斯差不多。
据说在当时网上流传的“感言”中,刚刚卸任的老爷子情绪难掩激动:“中央公园旁边的房子的价格是一万多,三年后必须涨到两万多,肯定的”。
如今再看,他的判断一点没错,以前特立独行的重庆越来越泯然众人样了,未来真的指望房地产吗?好像也不容易。
这个中国最火的网红城市,得重新考虑下未来的“人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