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云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将阿里巴巴定位成国家企业,只要国家有需要,支付宝随时会上交国家。
当时,很多人都还在夸赞马云的格局,多么的豪气。
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马云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游离在了法律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要坐牢。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都到了这个份上了,还不如豪气的说:“只要国家有需要,我随时上交国家”留下一点体面。
可能你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何罪之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年,蚂蚁都干了哪些事。
蚂蚁的收入可以主要划分为两块:
收租:
即支付业务和商家服务,此版块营收占比36%。主要依托支付宝平台收取交易的手续费。支付宝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放贷:
这是蚂蚁金服的奶牛产品。收入贡献高达63%。这块业务比较杂,包括小微贷款、理财、保险等。其中小微贷款业务收入占比39%(总收入),是蚂蚁集团最赚钱的业务。
说白了,蚂蚁金服是披着科技伪装的的高利贷公司。
蚂蚁的商业模式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简单说就是:
依托阿里的庞大商业生态收取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一切过路费、服务费和流量费。
17年以来,蚂蚁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无所不包的流量入口,才助贷、联合贷款、相互宝手法等为金融机构输送客户,赚钱通道费用,吃息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用户就拥有了一切。用户在手,天下我有。蚂蚁无论涉足金融领域的哪个版块,一定会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传统金融机构打的毫无招架之力,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用户的大数据,能够抓住精准用户。
为什么你经常收到很多放款的短信?
为什么你的邮箱里收到很多垃圾邮件?
为什么打开支付宝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借贷、保险相关的推送?
为什么你只是搜索一下东西,淘宝就会主动给你推送相关的产品?
有了精准用户,再辅以轮番轰炸,传统的银行、保险线下兜售产品方式在无所不能的支付宝面前溃不成军也就理所当然。
蚂蚁金服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高素质的团队,也不是花里胡哨尚不成熟的区块链、云计算、金融智能等术的层面的所谓高精尖技术;而是多达10亿的用户基数和他们在阿里生态下全方位的一切网络活动大数据。这笔财产随便给哪家公司,随便开展什么业务,都是万亿的盘子。
有十亿可以进行用户画像的活跃用户,你就是在上面卖云避孕套,也能干翻杜蕾斯和冈本。
蚂蚁的原罪
蚂蚁诞生的时候,我国是没有法律约束数据挖掘和个人信息保护的。
正所谓法无禁止即可为,蚂蚁抓住这个空档期,大块干上,一举实现了自己的金融版图。
同样是2018年,马云说支付宝随时会上交国家的时候。对于蚂蚁来说,头上突然有了紧箍咒。
因为201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直到2020年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才如期公布。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作为首部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扮演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一般法的角色。
我为什么一开始说蚂蚁的原罪呢?因为当时是无法可依,为了商业利益,不顾个人隐私,蚂蚁直接拿着个人数据在用,反正没有人知道,时不时给你推送这个那个。现在呢?有法可依了,根据这部法律,这种行为完全就可以治罪。
为什么拥有十亿级庞大用户的Google、拥有32亿的月活用户的Facebook,都不敢大张旗鼓的轻易涉足互金业务?
是他们不知道、不想吃这块肥肉吗?
不是的。
是他们不能、不敢。
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法规法条最多的国家,美国法律对于弱势一方的消费者的保护近乎变态的程度。美国有一堆金融法规、消费者保护法,特别是反垄断法等无数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在头顶高悬。
他们胆敢这么玩,等待他们的将是天量级的罚款或者直接分拆肢解。
蚂蚁必须收归国有
时至今日,蚂蚁集团已经是成长为巨兽,几乎掌握了十四亿中国人的网络公共数据。说实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一旦公共数据为某些个人利用,这将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
中国最高规格金融会议也曾经就提到过,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对于任何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的金融企业、有关金融市场、企业以及个人资产,必要时必须要清除,以确保整个金融市场风险能够大幅降低!
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10亿,机构用户超8000万家,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上市市值可能创历史记录,一旦出现风险暴露,将引发严重的风险传染。并且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网络覆盖面宽,经营模式、算法趋同,金融风险传染将更为快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所以,如果蚂蚁想要长命百岁的话,必须要坚持国有控股,确保国家公共数据和国家金融安全。
否则的话,下场就会跟海航系,安邦系,明天系一样。
蚂蚁之后27家巨头被约谈!国家正式讨伐资本
史上最惨双十一!
谁也没想到,原计划狂欢到底的互联网盛宴,竟然会变成群体“黑天鹅”:
阿里巴巴暴跌14%,市值蒸发7300多亿;
腾讯重挫11%,市值蒸发6800多亿;
美团狂泻19%,市值削掉3700多亿;
京东跟跌17%,1500多亿说没就没了;
……
仅是ATMJ四巨头,就有两万亿市值灰飞烟灭,打折变成了打脸。
为什么今年的狂欢盛宴会变成一场血光之灾?
资本的恐慌,源于国家强有力的震慑。
圈外的朋友可能不知道,11月10日那天,国家突然放了一个大招: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反垄断指南》,它带来的影响绝对不亚于一个核弹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平台型企业?
说具体一点,平台企业就是电商平台、社交平台、金融平台、娱乐平台等等平台的统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互联网巨头。
说得更直白一点,这就是一份反阿里、腾讯、美团、京东等巨头垄断的普法书。
从1994年中国接入第一条64K网络专线开始,中国互联网已经狂奔了26年。
国家反垄断的铁拳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打下来?
因为巨头们所作所为已经无法无天了!
第一,残酷的平台二选一
一个商家去了淘宝开店,就不能去京东和拼多多;
一个商家去了美团开店,就不能去饿了么;
一个平台用了支付宝,就不能支持微信支付;
……
2019年,卖微波炉的格兰仕和拼多多眉来眼去,某宝一怒之下掐断了格兰仕的店铺流量,直接导致后者20万台存货积压在仓库里,白白损失1亿多元。
现金流被断的格兰仕,现在都没缓过气来。
这就是巨头霸道的价值观,它垄断流量优势,掌握了对入驻企业的极大话语权,乃至是生杀大权。
毫无疑问,这种互联网巨头高高在上。
实体企业是死是活?有没有现金撑下去?
对不起,平台利益至上,必须杀鸡儆猴!
第二,臭名昭著的大数据杀熟
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就是同一件商品,平台根据顾客的画像和大数据,计算出哪部分顾客付款爽快、对价格不敏感,那么这部分顾客的价格就更高。
随便举个例子:
天猫有个88VIP会员服务,每年交88元,买东西就有折扣。
那么交了会费,就更便宜吗?
一箱豆奶,普通用户62元,到了会员价就成了73块。
差别待遇,专杀熟客,这就是巨头本色——淘宝、美团、携程……一个都逃不掉。
第三,没有底线的超前点播
你永远不知道巨头的底线在哪里。
前段时间,某视频网站修改点播规则,要求付费用户再充一次会员,才能提前看大结局。
按理说,这种吃相只会让用户反胃,而对它的竞争对手来说,可以趁机拉拢用户。
但是在双巨头的天下,另一家视频网站竟然同样要求会员再充一次费。
这就是恐怖的垄断效应,平台没有替代者,随便怎么割韭菜,市场地位都稳如泰山。
到头来,消费者花了更多的钱,得到的却是不断缩水的服务。
在不够健全的市场规则下,巨头们有恃无恐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低于成本销售打垮竞争者、搭售不合理交易条件……中国互联网被搅得乌烟瘴气。
除了这些用户体验,还有更可怕的!
我们应该都隐约感受到了,互联网赢者通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原本我们以为新技术造就了新商业,规模效应会带来效率的提升,可事实却跑偏了。
当这些巨头形成了规模、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商业逻辑后,他们就通过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
后果已经非常严重了。
首先,摧残商业体系
巨头是怎么产生的?
他们先通过补贴把渠道占领,形成垄断优势后,就向上、中、下三游露出獠牙:
对上游供应商:延长账期、增加扣点、增加隐性成本、流量费用越来越贵;
对中游员工:层层算计的人工智能,越来越高的KPI,将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困在系统里;
对下游用户:大数据杀熟,各种套路,各种霸王条款曾不出穷。
人们惊奇地发现,最后都是在给平台打工。
而此时传统渠道已经不复存在,想回也回不去了。
其次,扼杀创新
大树底下不长草。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近年来,中国几乎没有再诞生创新型的企业。
每当有一波新的创业机会出现时,垄断巨头都会要求站队,要么用资本打压新企业,要么彻底收购这些创业公司,最后玩死。
看看那些年的共享单车和无人超市。
360创始人周鸿祎是这么评价巨头的:
大企业玩惯了这一套吸星大法,他们对付创业公司都叫卡位,趁你很小的时候做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东西,然后通过自己更强有力的资源,更多的用户,通过交叉补贴,可以迅速把小公司摁死。
投资人的钱打了水漂,就不会再投资创业公司,创业公司资金不够,就永远站不起来。
毫无疑问,在巨头形成垄断后,中小企业创新空间被死死压制,很难有出头之日。
而几千万中小企业,恰好就是稳定就业、创造社会财富的最大基地。
这些年,互联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中国富豪榜里,科技新贵们早已将制造、地产等富豪甩在身后。
然而,滚滚的财富背后却隐藏着寡头垄断、财富分化、996等等太多讳莫如深的话题。
在国家《反垄断指南》的约谈中,我们看到了27家巨头的名字:
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58同城、百度、奇虎360、搜狗、字节跳动、快手、滴滴、微店、新浪微博、多点、贝壳找房、拼多多、国美在线、饿了么、小红书、携程、苏宁、同程、贝贝网、云集网、蘑菇街、兴盛优选、唯品会。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更多的创新,更多元化的互联网格局,已经曙光初现。
我们不要忘了,1998年美国反垄断制裁微软,因为微软一家独大,其它公司无从发展。
此后,谷歌、Facebook等一大批巨头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