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博洋,1990年2月出生,本科、硕士先后毕业于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荣获剑桥大学克莱尔霍学院(Clare Hall)青年院士(Fellow),毕业后留校任助理研究员、博士后。从事电气工程与超导技术研究,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一部。2018年荣获全球超导领域学生(青年学者)最高奖,全球仅6人获得此项殊荣,沈博洋成为剑桥大学工程系历史上第一个获奖者。2020年,沈博洋荣获“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青年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中国人。
不列颠英国勋章得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皇家工程院奖项委员会主席Raffaella Ocone教授称,“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青年奖”授予在早期事业中取得卓越表现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以表彰他们在攻克世界上最大挑战时作出的突出贡献。英国皇家工程院每年新增院士约50人,但青年奖得主每年只有5人。
英国皇家工程院对沈博洋博士高度评价:在超导领域做出十分突出的研究成果,沈博洋关于高温超导电磁特性的研究、高温超导磁体与高精尖医学成像设备的设计,将对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早期检测诊断作出巨大贡献。
《英伦学人》杂志主编张珂通在沈博洋得奖后对他进行了专访,希望能把他成功的故事分享给更多还在默默耕耘的博士生和职业初期的科研工作者们。
张珂通:沈博士你好,首先恭喜你刚刚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青年奖”。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自己,你会选择哪些词?为什么选择这些词语?
沈博洋:英国有很多优秀的华人学者、教授,有的已成为英国学术界的中流砥柱,我会继续好好努力,向优秀的榜样学习。
我会选择“普通、简单、效率、务实”来概括自己,我是一个普通人,做人、做事都比较简单。相信大家可以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感受到。
张珂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你的父母都是医生,也都是博士,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有没有给你的成长带来什么压力?父母在你成长过程中,有哪件事使你印象深刻?
沈博洋:我来自普通家庭,我父母都是医生,不仅救死扶伤,同时也都是大学教授。记得我父母的年代没有像现在的医学专业8年制本硕博连读,母亲是在生了我之后再继续读的硕士和博士。所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见证着父母考硕考博,白天在医院出门诊、做手术,晚上回到家继续看书、写论文。记得2000年前后中国的国际文章发表量不算多,那时候我父亲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在浙江大学第一医院发表的SCI论文数量是数一数二的,并且门诊接诊量、手术量也名列前茅,从一名小医生到那个年代浙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父母事业起步于浙江大学,为了发展,全家迁至上海,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至今,确实为中国的医学事业作了点贡献。
说实话儿时父母没有给我压力,也没有要求我一定从医,一定要获得多高的学历。父亲曾经遇到情况十分严峻、复杂的手术,为了抢救病人,他与其他医务人员通宵手术至第二天上午8点,一分钟没有休息就直接去出门诊。母亲则会放弃周末宝贵的休息时间,远赴国家相对落后地区,为那里的老百姓义诊。父母因为工作繁忙,与我在一起的交流时间较少,他们只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踏实,并且要学会奉献。
张珂通:沈博士在学术上是非常专业和优秀的,所获的每一项荣誉、所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努力付出的见证。从你的剑桥大学主页上看到,现在已发表超过60篇SCI论文。特别是9月份刚刚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青年奖”,你是如何从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的?
沈博洋:谢谢你的鼓励。首先要肯定的是,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有非常多优秀的学者,他们的科研成果非常出色,我一直向他们学习。脱颖而出算不上,我是比较幸运的。我的科研成果达到了一定数量,研究方向比较新颖且有实用价值。我的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英国念的,又在英国留校工作,可能对于英国皇家工程院较熟悉。另外,也曾获得过全球级别的奖项,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张珂通:学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汗水浇灌的成果,沈博士非常地低调谦逊。那么你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学术小白”进阶成“学术大咖”的?其中有什么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
沈博洋:目前我绝对不是“学术大咖”,只能说可以作为从事几年学术研究的学长,给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学弟学妹一些个人建议。首先要有一个好基础,正如英国高校所贯彻的思想,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融会贯通;同时让自己对研究领域更感兴趣,并且喜欢上研究,对科研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喜欢的事情总能做得好。
另外一定要总结前人的成果,明白哪些成果是已经完成了,从已有的基础上去寻找创新。最后想说的估计大家都听了很多遍了,但也是最重要的,想取得好的科研成果,一定是用时间和汗水堆积起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张珂通:丰硕的学术成果不仅离不开自身的刻苦与努力,也与沈博士海外学习经历相关,一路走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沈博洋:首先,英国高校与国内高校相比,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不是一味地扩大知识的范围。对有限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更感兴趣,对科研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比方说牛顿的公式F=ma,中国老师可能会把公式不断地展开、变难,从而变成非常复杂的练习题;而英国侧重对基础的学习,让学生弄懂到底什么是F=ma。
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卡迪夫大学这三所英国高校是有所不同的。卡迪夫是威尔士首府,我在这个怡人的海滨城市度过了美好的本科时光。卡迪夫大学有很多强势专业在英国名列前茅,本科教育注重基础知识,且有较高的实用性。我在卡迪夫大学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之后的硕士、博士申请打下较好的基础。我一直特别感谢在卡迪夫大学曾经教导我的华人老师。
帝国理工学院则是以理工科闻名的世界一流高校,在帝国理工学院可以学习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并且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帝国理工学院位于世界第二大城市伦敦,紧邻海德公园和肯辛顿宫、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能提供较好的人文类活动,体验最具英国特色的文化。
剑桥大学是人类现代科学的发源地,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大部分知识均诞生于剑桥,所以基础学科是剑桥的最强项。目前已诞生12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众多改变世界的科学巨匠,吸收着全世界优秀的资源。
张珂通:世界级一流高校为沈博士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资源与氛围,激发了你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打开了超导技术学术研究的大门。在超导技术专业领域里,有哪些人或事情启发甚至影响了你?
沈博洋:发现超导现象的荷兰科学家昂纳斯,他是超导之父,也是低温科学之父。昂纳斯在1908年首先将氦气在温度4.13开尔文液化成液氦,从此为世界开启了低温科学的大门;在1911年他意外地发现了汞(Hg)在温度4.2开尔文下失去了所有的电阻,成为超导体。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基础、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有时候也要讲究机遇和缘分,正如我们的生活。
克服困难是常态
张珂通: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沈博士取得的这些成功都是许多个日日夜夜辛苦付出的结果。但是对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在读博士生而言,学业、科研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起来,在这里也想向沈博士请教,你在科研上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处理的?
沈博洋:谈到科研工作者的负面情绪,虽然是很沉重的问题,但我们应该勇敢去面对。我非常能理解有一些博士生会遇到多方面的压力,压力不仅来自学术本身,更有来自朋友和家人、来自整个社会。我只想说,科研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压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每个科研工作者都会遇到。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个人认为心态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关键。人的一生无论在哪个阶段,从事哪份工作,都会有很多的坎坷和挫折。当你认为在科研之路上遇到了困难,要想想其实很多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去克服困难才是所有人的常态。很多事情可能会在当时觉得焦虑,等过后再看,就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的,对未来一定会有帮助。
张珂通:我们都知道沈博士不仅学术出色,还担任剑桥学联副主席、全英学联副秘书长等职务。当很多博士生还在为压力导致的脱发困扰时,沈博士不仅有一头秀发,而且组建了家庭,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宝宝。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平衡科研、学生工作和家庭生活的?
沈博洋:先说个好玩的事情,常说英国的水喝多了会掉头发,我就是少数,来英国之前头发不算多,喝了英国的水后,头发又黑又密。学术是我的本职工作,我是肯定要去做的。同时我也很热爱学联工作,在学联可以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为今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培养统筹能力,学习为人处世。
我和妻子是在剑桥大学认识的,当时我们在一个楼里念博士,我们相处得不错,就在相对较早的年龄结婚了。博士毕业后,我们有了可爱的宝宝,真的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幸福和希望。我是一个简单、讲究效率的人,当了父亲后,人生有了新的角色,感觉责任更多、更重了。我建议年轻的各位要好好珍惜青春时光,可以自由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相信你们在未来还会怀念这段美好的青春。
张珂通:沈博士把自己在学联任职的经历专门列在学校主页的个人介绍里,我们想问问,在剑桥学联和全英学联任职期间,你有何收获和体会?
沈博洋:我非常热爱学联工作,学联工作确实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说收获,不亚于学习和科研工作。无论我们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要与人相处。学联正是这样一个好平台,帮助学生学者在学业之余,一起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培养交流能力和统筹能力,学习为人处事之道。更重要的是,在学联我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收获友谊,甚至有朋友在学联收获了爱情。
张珂通: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很多人生活、学习和科研的节奏。随着海外疫情的严重,全英学联在此期间也做了许多工作。请问疫情对你的生活和学业有影响吗?疫情期间,你又是如何合理地安排工作的?
沈博洋: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确实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轨迹,给全球的经济、贸易、产业和各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有较大的影响,大部分时间要适应离开实验室在家工作。因此,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计算和仿真上,在家里工作也能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
作为全英学联和剑桥学联的工作人员之一,在疫情期间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在剑桥地区,我是分发医用物资和“健康包”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从搬运原材料,包装“健康包”,再到发放给近1000名留学生,我全程工作在一线。在与留守同学的交流中得知,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疫情期间较好地在家中学习和生活。特别感谢祖国和驻英使馆对留学生的关心,万里之外为大家送来了大量防疫物资,为留学生的抗疫工作提供了保障,更送上了温暖和关怀。
张珂通:随着祖国的快速发展,国内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政策,请问沈博士有回国发展的计划吗?
沈博洋:确实中国正在飞速地发展,甚至在很多领域引领世界。我的计划是回国工作,首先会考虑家乡附近的工作机会。工作离不开生活,可以经常和家人在一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