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選舉候選人登記完畢,十一月廿七日投票。接著,明年選立委,後年就是總統大選。觀察現今選情變化,許多人猜測,二○○八年的「骨牌效應」會不會歷史重演?
時間拉回二○○五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重挫,接下來又在二○○七年立委選舉大敗,再在二○○八年總統大選慘敗;現在,會不會大勢逆轉,民進黨在二○○九年縣市長選舉氣勢上揚,幾次立委補選又屢傳捷報,如今五都選舉亦聲勢看好,這股氣勢會不會衝過明年立委選舉,一直到二○一二年爆出「第三次政黨輪替」的高潮?這正是許多人想像中的「歷史重演」景象。
許多人都有這種想像,卻好像沒有人能對此種情勢給予合理的解釋。仍以我們曾用的「批發戰/零售戰」架構來分析選情。馬政府的「不統/不獨/不武」,不但化解了十餘年來的兩岸僵局,也建構了六十餘年來最正面的兩岸關係,而成為台灣政經運作的穩健基礎。這樣的「批發戰」,不能說不算戰功彪炳。再論「零售戰」,也就是「治理能力」的問題。民進黨的地方治理表現不錯,但如蘇貞昌則曾是民調極低的閣揆(滿意度十八%,不滿意度五十二%)。
疑惑正在這裡:台灣經過近二十年撕裂震盪,還能將政治人物的「治理能力」,切分成「地方治理」與「國家治理」來看待嗎?這次選舉,民進黨大力強調「地方治理」,其實是在用力抹去國人對其「國家治理」的記憶,亦即轉移國人對馬政府以調整兩岸政策為主軸的「國家治理」的評價;但民進黨所強調的五都「地方選舉」,其實任人皆知正是二○一二「國家政權」的前哨戰。問題正在這裡:民進黨迄未對國家憲政、兩岸政策等「國家治理」提出明確方案(連「十年政綱」都猶抱琵琶),欲試圖僅以標榜「地方治理」,而即重新奪回「國家治理」的政權?
有人說,候選人本身的形象也是競爭因素。但是,國人皆知陳水扁當年「三級貧戶」、「永遠的第一名」、「人權律師」的形象,對於有些選民來說,其清新悅目,豈非超越現在任何一名民進黨五都候選人?但是,後來呢?再者,如今民進黨候選人已少見阿扁時代那種「憤怒政客」的形象,而標榜理性平和;然國人皆不會忘記當年宣示走「中間路線」的陳水扁,而也要問:後來呢?最後陳水扁把中華民國撕扯得四分五裂,也使得台獨的道德性與可行性兩相敗毀。因而,五都選舉現在所形成的這種只談「地方治理」而抹去「國家治理」的政治氛圍是十分怪異的,亦是十分凶險的。
因為,倘若此次選舉照現在這種邏輯推移下去,歷史也許真的會重演!下一幕,就是台北市與新北市與中央政府操持在朝野不同黨派手中,正如當年陳水扁主中央,馬英九主台北市。再下一幕,民進黨挾五都大勝的威勢,贏得二○一二總統大選;迫於情勢,新的民進黨籍總統必定會重複陳水扁的台詞,說出比「新中間路線」、「四不一沒有」更平和的宣示,然後北京則會拿出比「聽其言/觀其行」更軟硬兼施的手段,這時考驗的將是新總統「國家治理」的能力,包括國家認同、兩岸政策等。
北京、華府從未關切台灣「地方治理」的問題,而必會緊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國家治理」表現。屆時,陳水扁八年來在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歷史」,由示好、到自己把自己逼到牆角,到走投無路,會不會由民進黨籍的新總統像錄影倒帶一樣原原本本重演一次?
蘇貞昌說,ECFA屬中央政府的治理範圍,與地方政府無關;他儘可以在五都選舉如此說,但到了二○一二年,他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將是:要不要公投廢ECFA?其實,台灣走到今日地步,將「地方治理」與「國家治理」切割對待是說不通的,正如將五都選舉與總統大選切割看待是不合理的,豈不知台北市長候選人蘇貞昌與二○一二總統候選人蘇貞昌其實是同一人?當然,主張民主政治,就理當支持政黨輪替;但政黨輪替應是新希望的出口,而不該是歷史悲劇的複印機。
這次五都選舉與總統大選是一體兩面,將同一政黨同一政治人物的「國家治理」與「地方治理」切成兩段看待,其實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