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个人当中,无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必定有3个人互相认识,或者3个人互不相识。
如果用图论的方法来思考,可以这么证明:
假设两个人之间如果互相认识,就用蓝色线连起来,如果彼此不认识,就用红色线连起来,那么无论怎么连线,必然能在6个点中连出三边同色的三角形。
假设两个人之间如果互相认识,就用蓝色线连起来,如果彼此不认识,就用红色线连起来,那么无论怎么连线,必然能在6个点中连出三边同色的三角形。
但如果只有5个人的话,很快就能找到一种连不出同色三角形的方法。
小于5的数,也能被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不符合这一结论。
现在,就可以引出拉姆齐数的定义了:
找一个最小的自然数R(k,l)=n ,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互相认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
找一个最小的自然数R(k,l)=n ,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互相认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
其中,n就是拉姆齐数。
也就是说,R(3,3)=6,这里的6就是拉姆齐数。
看起来拉姆齐数似乎并不难找,但当顶点数稍微增加一点时,求解拉姆齐数的难度却会大大增加。
1930年,拉姆齐本人求出R(3,3)=6,1995年,数学家把求解推进到R(4,5)=25,至于R(5,5)是多少,数学家到现在也不知道,只知道它介于43到48之间。
这是为什么呢?
想象一下,要连线的顶点数从6个变成了40个,哪怕只用2种颜色随机在两点间连线,也有2 780 种方法。
△28个顶点,连一次线就已经达到这种密度
换算下来,就是要进行 6.35×10 234 次连线判断,对比宇宙中所有的粒子总数,也不过3.28×10 80 个。
这还只是2种颜色的情况,至于3种颜色、4种颜色……
要在这么多种连线的组合里,找到5个点两两相连是否必然存在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虽然无法求出拉姆齐数的准确值,但是数学家们一直在想办法限制其范围。
对于R(5,5)来说,其上限和下限分别就是48和43。
从1930年起,就有科学家开始研究拉姆齐数的上下限的公式,来缩小拉姆齐数的范围。
著名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研究了几十年,得到了一个著名的上下限公式:
然而这个范围还是不够小。
Ashwin Sah在今年5月提出的证明方法,基于2009年Conlon的论文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两种颜色的拉姆齐数的新上限。
论文给出的推论,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使用现有研究线索可以获得的 最佳结果。
他给出的上限计算公式,对于R(4,4)以上的拉姆齐数都有效。
目前这一论文所采用的方法,已经被少数数学家进行了优化。
对此,David Conlon教授表示:
他将这种方法推理到了极限。
他将这种方法推理到了极限。
能被开创这种方法的作者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也说明了Sah所完成工作的难度和前沿性。
10月29日,专门针对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大学生 在数学领域表现优异的摩根奖,授予了Sah和另外一名学生Mehtaab Sawhney,以表彰他们本科时期在离散数学、概率等领域作出的贡献。
相较于同龄人,在本科阶段就能达到这样的数学水平,也与Sah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从小展露数学光芒
除了自身的天赋外,Sah一直保持着对数学的钻研精神。
外媒Quantamagazine给予他这样的评价:
A Life of Math.
A Life of Math.
这不仅仅是基于他在近期取得的成就,而是从小就与数学结下了的不解之缘。
Ashwin Sah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他在回忆儿时情节时表示:
我现在比较印象深刻的儿时记忆,是妈妈在教我一些基本的算术。
我现在比较印象深刻的儿时记忆,是妈妈在教我一些基本的算术。
△11岁的Ashwin Sah在做数学题
2016年夏天,年仅16岁的他,便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IMO)中,斩获金牌。
可以说,Ashwin Sah在一次次的竞赛中,「品尝」到了高等数学的魅力。
紧接着第二年,也就是在17岁的年纪,他便顺利进入MIT。
两年半MIT毕业,师从华裔教授赵宇飞
事实上,从2017年进入MIT学习,到2020年本科毕业、读上研一,Ashwin Sah也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自2018年1月以来,到今年11月,算上预印本,Ashwin Sah一共发表了 27篇论文。
他的本科论文已经有引用量,最高的一篇有8人引用,这篇是关于不规则图中独立集的数目的。
其他两篇引用较高的文章,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也都是一作。
即使部分还是预印本,但本科期间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研究成果,的确不得不令人赞叹。
除了自身的天赋与努力外,还有2位 「伯乐」般的人物,对他的数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他的导师,MIT华裔知名数学教授 赵宇飞。
在MIT的第一年,Ashwin Sah修了一门课程,是与组合数学相关的研讨会。
但要知道,这门课程难度是研究生水平,而且汇集了全世界顶尖数学人才。
但即便如此,Ashwin Sah也在此脱颖而出。
作为这门课程的老师,赵宇飞这样评价道:
尽管他只是大一的学生,但很显然,他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程。
尽管他只是大一的学生,但很显然,他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程。
第二位重要人物,是比Ashwin Sah高一年级的学长, Mehtaab Sawhney。
Mehtaab Sawhney是在课堂上与Ashwin Sah相识,很快便成为了朋友。
这期间,他们共同进行了许多研究,主要与离散数学相关,包括其中的图论、概率和随机矩阵等。
但当时他们的所学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解决的问题普遍都比较简单,是不需要多年经验积累的那种。
正如Mehtaab Sawhney所说:
我喜欢解决的问题,是那种可以从基本原理开始思考,而不是那些需要翻阅大量的文献,或者拥有大量理论基础才能思考的问题。
我喜欢解决的问题,是那种可以从基本原理开始思考,而不是那些需要翻阅大量的文献,或者拥有大量理论基础才能思考的问题。
赵宇飞教授也会对他们进行指导,例如教他们如何写正式的论文。
他还会「派」给他们一些特定的问题,让他们去做研究,本以为会让他俩忙活一段时间。
但令赵宇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往往第二天,他们就把答案给交上来了。
就是如此的动力和效率,让他们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能够完成几十篇论文。
赵宇飞对他们的评价非常之高,认为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是 史无前例:
(MIT)的本科生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达不到Ashwin Sah和Mehtaab Sawhney的水平。
(MIT)的本科生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达不到Ashwin Sah和Mehtaab Sawhney的水平。
目前,这两位小伙伴已经步入研究生生涯,他们还是保持着高频率的「会面」,用Sawhney的话就是:
我们每天见面一两次,每次五六个小时。
我们每天见面一两次,每次五六个小时。
即便存在疫情等客观原因,他们还是会保持非常高频率的信息互动。
「羡慕有研究方向高度重合的伙伴」
对于学生的报道,MIT助理教授赵宇飞第一时间进行了转发,表示祝贺。
网友们也第一时间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并表示这样的故事非常激励自己,“就像一盆冷水泼到我的脸上,提醒我继续不断努力。”
也有人单纯对这份研究进展感到惊喜,并引用了Paul Erdos有关拉姆齐数的表述:
如果外星人要入侵地球,除非我们能给出R(5,5)的答案,那我们就算是有最聪明的人和计算机,也得用一年时间;要是外星人要R(6,6)的答案的话,那别想了,我们主动进攻吧。
如果外星人要入侵地球,除非我们能给出R(5,5)的答案,那我们就算是有最聪明的人和计算机,也得用一年时间;要是外星人要R(6,6)的答案的话,那别想了,我们主动进攻吧。
当然,对于他的研究经历,更多的是表示羡慕的网友:找一个研究方向高度重合的伙伴,共同提升效率,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对于Ashwin Sah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想?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005.0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