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饶毅: 为解决学术不端,首都医科大学推出临床教授体系,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
2021/3/3 6:51:38 | 浏览:1226 | 评论:0

昨天,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个人公众号发文表示,首都医科大学已经在去年率先建立「临床教授体系」。

该系列人员不需要发论文,「只要是好的医生、加上为大学做教学工作,就可以符合基本资格。」

饶毅: 为解决学术不端,首都医科大学推出临床教授体系,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

图源:饶毅个人公众号截图

消息一出,马上引起医生群体的热烈讨论。

是,这个新体系似乎太「新」了,首都医科大学的招生办和宣传科目前都无法给到详细解答。首医附院的医生对丁香园表示:「医院没太宣传,其实我们也不太了解细节。

不发论文就能当教授,这究竟是个什么体系?

其实,「临床教授体系」这个概念,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出。

去年 12 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召开首批临床医学教职任职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教职人员分系列管理、分类评价聘任的制度,同时宣布招聘 33 名来自一线的知名临床专家,成为国内首批临床医学教授。

尽管我们并没有从协和的医学院网站上看到相关聘任细则,但从官方提供的信息来看,这个新的聘任体系目的是「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配合医学教育临、教结合的特殊性。

饶毅: 为解决学术不端,首都医科大学推出临床教授体系,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

图源:协和医学院官网

不难看出,这和饶毅提出的「临床教授体系」并不是一回事儿。

如果我们仔细看饶毅的文章,首医建立该体系,是为了纠正医生晋升的「体制机制问题」

这个亟待纠正「这一体制机制」是什么?总结一下就是,医生想当教授,教授要求科研,所以科研圈一片混乱

在现有的医生职称晋升通道里,各地区、医院要求大同小异。其中,每次晋升要求里,绕不开的几个点就是考试、论文、课题。一个优秀的高年资医生,基本都需要工作、科研、课题三条腿走路

饶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评价体系中,这样与科研高度相关的晋升链条,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学术造假等科研乱象。

所以,现在提出的「临床教授体系」,更像是为首医系统的医生开通了一个新的晋升副本,即「医生+医学授课/临床教学→教授」的新模式在这个副本里,科研的占比重将会下降,而临床工作的优劣也将有新的评判标准。

医教晋升的新通道,真的靠谱吗?

昨天,新概念提出后,网络上叫好一片。有人高呼「科研至上的风气早就该改改了,还表示「大家都愿意去这样的医院」。

但改革往往伴随着阵痛。这次,真的可以像大家期待的那样「科研归科研、临床归临床」吗?

一位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博士研究生告诉丁香园,尽管这个新的晋升体系已经不止一次被提出,但在实际评审中,它尚且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今年的教授/博导申评时,虽说的确主任医师工作几年之后可以评教授/博导,但在研国家级基金和代表作依旧有很大的顺位优先性,几个候选人基本也都是专业顶刊互搏。」

而这种情况,在副教授/硕导的评级上就更为复杂,对于想晋升的医生来说,「即使已经评上副主任医师,也需要国家级基金才能申副教授/硕导,但因为不是硕导就招不到学生,进而难以申到国家级课题,于是容易陷入尴尬的死循环。」

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现在看来,这阵改革的风还没有吹到晋升一线

饶毅: 为解决学术不端,首都医科大学推出临床教授体系,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

图源:丁香园微博评论区截图

另一个问题是,当改革的风真的吹进一线,我们可以用什么标准去评判一个医生是不是真的「好」。

在以往的评价体系里,不管是职称考试,还是核心期刊论文、科研课题级别、专著等,其实都是十分量化、客观的细节指标。

但是在「临床教授体系」的晋升通道里,似乎还只是「纸上谈兵」。

毕竟如果以教学年限、带教工作量来看,很难量化到细节,对专业的区分度也会比较低;而如果以同行评议、患者评价或者学生满意度来看,则容易产生偏倚,对公平公正的把握会更加困难。

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怎么看优劣?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

这时候,我们可以来看看早就实行临床教授(Clinical professor)制度的美国。

在美国,临床教授,是一种针对专业成员学术任命,从事对学生(例如医学生)的实践(临床)指导,与饶毅提到的「临床教授」大致是一个意思。

饶毅: 为解决学术不端,首都医科大学推出临床教授体系,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

美国对于「实践/临床教授」的定义(图源:Wikipedia)

在医学领域,针对这个通道的晋升同样没有标准化的划分,会根据学术机构的不同,给全日制从事教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分配教学等级。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教学等级却并不等同于医生职称

这与美国的医生就业现状有关。一名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医生苏言浩告诉丁香园,「在美国,科研和临床不是两条腿走路,这压根就是两条路进入临床以后,只有教学医院才有科研相关的硬指标,有所谓职称和晋升,一般医院压根不管医生的科研。科研更多是感兴趣就做,不感兴趣就不做。

说通俗点,不管晋升和什么挂钩,都只是其次,因为「看病」才是更赚钱的事情。除非有教学热情或追求成就感, 对大部分美国医生来说,教学和科研更像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到这里,尽管两个「临床教授」的概念类似,但设立初衷不同,显然也没了借鉴意义。毕竟以中国的情况来看,医生收入和职称挂钩的现状并不会在朝夕内改变。

但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提出新的制度,来为医生提供选择的后备

改革之路漫漫,但有变化总是好的

回到讨论的开始,饶毅提出的医、教晋升体系,更像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新产品:没有参照、没有对标,甚至没有针对自身的检验标准

但即便是这样,改革之所以为改革,并不总依托于已有经验,而更多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用摸索的心态去针对性解决。

毕竟,这次改革不是在盲目否定科研本身,也不是支持取消科研评价,而只是在反思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能的新思路。

就像昨天,在一片叫好和质疑声中,有读者在丁香园的微博评论: 职称应该跟研究生一样,分专业型和学术型的,可以自己选择,评价标准不同,就好了嘛。」

临床和科研真的会分开吗?分开就真的会好吗?都未可知。但在这件事上,只要改革初衷与出发点是利于未来发展的,途中遇到的困难和质疑,最后都会成为推动改革的方向标和加速的助燃剂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21]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31]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23]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52]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19]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07]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13]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06]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48]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4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