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根据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和国际上对中国的控制,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在当时的条件下,此构想无疑是正确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给中国的和平崛起赢得了宝贵时间。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也给中国的外交需要带来诸多不便。
“韬光养晦”是指在客观条件不利时,怀才不露,私底下继续进德修业,发展自己的事业,其目的是避祸、避仇、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其做法是行事低调、不争、示弱。历史上不乏通过“韬光养晦”而获得成功的先例。如《三国演义》中,刘皇叔玄德为防止曹操的谋害,自甘去后园种菜,以此将自己的雄心掩饰。近代,蔡锷以沉溺于同风尘女子的交往为掩饰,麻痹袁世凯的眼线,成功回滇,举起了倒袁护国的义旗。
国际上人尽皆知,“韬光养晦”是中国的外交对策,有人吃准了中国不会偏离此政策,因此便产生非分之想,明目张胆地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挑拨中国同邻国的关系,打造对中国的包围圈。有的甚至趁火打劫,伺机侵占中国的领土领海。中国若要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他们便说:中国忘了韬光养晦的战略,过早从树丛中走了出来。本是自保和发展的策略,却成了套在孙行者头上的紧箍咒,让对手随时念来念去。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决定了中国人有自己的思想模式,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这种价值光耀中华大地数千年,在当今风云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也定能开物成务,嘉惠四方。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而龙的善变,则是该隐则隐,该现则现。君子“时乘六龙以御天,或跃于渊,或现于田”。如果自己画地为牢,把行为模式化、定格化,把自己永远当成“遁世无闷”的潜龙,并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中国的发展道路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和生命力。经过3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种改变同时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挑战和责任。中国也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也应将自己的观点和核心利益如实昭示世界,防微杜渐,以灭外人邪念于未萌,避免他人误解误判。
目前,某些亚洲国家同中国的争议,大多是领土问题。领土问题没有让步的余地。美国想要在21世纪继续领导世界,中国也许不会反对,因为中国本来就不想出头。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告诫,不敢为天下先。《易经·乾卦·用九》提示:群龙无首,吉。
大家都知道争端、战争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可有些国家就敢铤而走险,把中国当软柿子捏。如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撞中国渔船,抓中国渔民,挑起争端。此争端是躲不过去的,中方让一步,日方就再进一步,退到哪里是个头?一味忍让,反倒失去民意。因此,中国只能针锋相对,“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两岸同心,其力断金,13亿中国人的共同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希冀在永久的和平环境中崛起是一厢情愿,也不现实。中国发展的道路不会笔直,而是会充满曲折和艰难险阻。但只要中国对内继续以民为本,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在国际上坚守价值标准,推行睦邻和富邻的友好政策,不论什么人横生枝节,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