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美國學者學生更了解中國30年來的巨大變化,並在相關學術領域進行交流,新州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日前邀請中國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的張德華、葛守昆、施學光、張衛、姜建五人,在該校舉辦以「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新發展經驗」為主題的研討會。 活動由西東大學亞洲學系主任梁伯華主持,西東大學教授陳東東、何憶南、鄭惠平、吳繼青、威廉派特森大學教授江嵐、訪問學者王輝、陳濤,及西東大學100多名學生到會聆聽。
五位主講人分別從各角度對中國的學術機構、學術研究、社會經濟學、社會政策和文學文化等的研究進行演說和交流。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德華首先介紹中國的「學術機構管理與學術研究」,他說,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原來是前蘇聯的模式,主要是政府辦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社會科學開始透過多途徑研究,包括政府、大學、黨校、政府機關部門研究室、部隊系統和民營機構等。由於中國的發展迅速,許多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需要由社會科學這一國家智囊部門去研究和解決,以協助政府的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研究成果常常成為國家的政策。
該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葛守昆則指出,現在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兩條主線是,如何促進中國的經濟增長,並解決增長中出現的問題;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而該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施學光從「中國在世界經濟新架構中的位置」角度,介紹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的明智措施和快速復甦,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影響,但沒有改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美國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比歐洲的社會資本主義更具活力,美國依然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主要研究中國文學文化新動向的該院文學院研究所所長姜建,介紹了中國近年來文學發展和前衛作家作品創作的情況。他特別提到今年放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的畢飛宇及其新文集「這一半」。 他並分析了中國歷史先秦、六朝、五四運動等產生文學大師的原因,而當代之所以缺乏大師,是作家國學根底太薄,西學也沒學好。該代表團最年輕的博士、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張衛以「新形勢下中國社會政策研究的發展」為題的演說中指出,中國的社會政策發展有三階段,包括改革開發初期的應對政策期,二是制度轉型期,再則是現在的新發展期。當前要解決的包括就業、公共醫療、住房保障、教育,社會服務、減少貧困等許多問題,其社會建設的主題是「營造和諧社會」。
幾位專家還與西東大學的教授、學生就一些中國社會經濟熱點問題進行交流。 梁伯華表示,邀請中國專家教授來該校演講,是希望該校師生能較全面地了解中國的現狀,並透過對話討論,促進學術交流。(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