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工作者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冲上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这一职业人群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状况也应得到关注。国家卫计委、中宣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要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维护和促进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就更加重要。
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画像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分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2466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27.7%的医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在不同岗位上的医务工作者存在较高抑郁风险的比例为5.1%到12.8%不等。其中,医生是风险比例最高的群体,其次是护士群体,其抑郁高风险比例为9.0%。
【近三成医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抑郁倾向】
抑郁是个体情绪低沉、沮丧、悲伤等多种不愉快反应综合而成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多维障碍。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方式、正常的学业以及人际交往活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2.3%的医务工作者无抑郁倾向,有27.7%的医务工作者抑郁得分大于等于10分(有抑郁倾向),有8.3%的医务工作者得分大于等于17分(有抑郁高风险)。
【医生的抑郁得分最高】
根据岗位类别将医务工作者分为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四类,医生的抑郁得分最高;护士的抑郁得分位列第二。
【男性医务工作者更易抑郁】
根据报告显示,男性医生的抑郁得分为8.4分,女性医生的抑郁得分为6.9分; 男性护士的抑郁得分为7.5分,女性护士的抑郁得分为6.7分;男性医技人员的抑郁得分为 6.4分,女性医技人员的抑郁得分为5.8分, 男性管理人员的抑郁得分为6.1分,女性管理人员的抑郁得分为4.5分。其中,各个岗位的男性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都高于女性医务工作者。
【中年医务工作者抑郁得分较高】
根据数据显示,30-45岁的各类岗位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均高于同岗位其他年龄段的医务工作者。
【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抑郁得分更高】
在调查不同工作年限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可以发现,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最高,达到了7.68分。
【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状况】
工作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出现工作倦怠的个体通常会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这种状态不仅仅影响到工作,也会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活状态。
根据调查,医生的工作倦怠得分高于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医生、医技人员、管理人员三类岗位中,男性医务工作者的得分均高于女性; 在护士群体中,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
在工作年限方面, 不同工作年限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倦怠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工作不足 1 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为 10. 50 分, 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为 13. 66分, 工作5-10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为11.84分,工作 10年及以上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为12.12 分。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工作年限的医务工作者, 为所有工作年限的医务工作者中得分最高的。
白衣天使的心理健康谁来守护
【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技能状况】
不同性别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技能得分在不同技能上差异不大, 男女两性医务工作者在认知重评和转移注意上的得分相同,只有在人际支持上存在差异。在人际支持上,男性医务工作者的得分略低于女性医务工作者。
根据以上数据,报告提出医务工作者以抑郁、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比例不容忽视。特别是医生有超过1/10的存在较高的抑郁风险。全社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注:第一, 加强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第二, 注重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第三,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保护,减少职业伤害。职业伤害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情绪健康与工作状态,即使没有造成身体伤害,言语上的辱骂和恐吓也会对医护人员的情绪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第四,促进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家庭平衡。第五,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生涯支持, 特别是在职业发展初期阶段。本次调查发现, 工作年限在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各类心理问题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