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认为,中国大学的结构与美国大学的结构存在相当大差距,如果不改,中国很难产生诺贝尔奖得主。
丘成桐上周六应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之邀,在华府希望中文学校洛城校区面向200多名侨学界人士做了“数学与中国文学之比较”的专题讲座。
讲座后在接受访问,谈起中国学术土壤为何难以产生诺贝尔奖得主时,丘成桐直言不讳:很多中国的学者理想不够,不够纯洁。他反问:“你以为想拿诺贝尔奖,就能拿得到么?”
他表示,要想得奖,最基本的还是要从做学问、有志向着手。他认为,中国人在自己本土得诺贝尔奖可能性还是有的,关键是时间的问题。问估计需要多少年?他说:“我不做这样的估计。”
身为美中两国科学院院士的丘成桐指出,中国大学的结构与美国大学的结构正好相反。美国大学注重年轻人的一路发展,而中国大学则是注重怎么把院士留下来。两种不同的方向,不可能一下子改过来,要扭转有很长的距离要走。他说:“不改过来,中国人拿诺贝尔奖很难。”
问及中国大学如何成为真正的大学?丘成桐说:“这要看中国的大学领导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想不想真正做学问。现在我觉得没有。”至于社会大环境如此,大学怎么改?他说:“美国华尔街成天想赚钱,它附近的哥伦比亚大学并没有那样呀。”
谈起中国学术界不断爆出的造假抄袭丑闻,丘成桐说:“假如领导认为理想是最重要的,就会动真格,不允许抄袭,问题是现在没有真的去做。”他认为,学术评审的标准应是其工作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而不应以发表文章篇数和引用数量来界定。
在讲座中,丘成桐引用许多中国古诗词,说明数学并不枯燥,它反映的是大自然的真与美,有简约的文采。与文学家一样,好的数学家也要善于发现大自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