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細胞的轉移是導致癌症病人死亡的最常見的原因,但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華人科學家發明一種「納米柱晶片」(nanopillar chip),能夠有效地捕獲從腫瘤區塊轉移到血液裡的癌細胞,對於治療前列腺癌、胰臟癌等有較好的療效。
洛加大分子藥理學Crump研究所和加州納米系統研究所副教授曾憲榮(Hsian-Rong Tseng)介紹,離開腫瘤區塊的細胞進入血液後,就會在身體的其他部位繁殖成長。這些細胞通常稱為「轉移的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簡稱CTCs)。該小組發明的最新實驗裝置,可為癌細胞的轉移、檢查和診斷提供重要的資訊。他希望該項成果可以提供一種方便及低成本的治療方法,有效地捕捉到轉移的癌細胞。
當前檢查腫瘤病況的黃金標準,就是分析轉移的固體的活檢樣本。但是在癌細胞轉移的前期,通常很難確定活檢組織的位置。但是通過捕獲「轉移的腫瘤細胞」,醫生可以採用一項「液體」活組織檢查法,及早發現和診斷,改進治療和監控的效果。
截止目前,醫學界已經研究出幾種跟蹤癌細胞的方法,但洛加大團隊開發的創新的「飛紙」捕獲法,更快也更便宜,而且能夠捕獲到更多的「轉移的癌細胞」。
洛加大團隊開發出一種「納米柱晶片」,外表像似一塊粗毛地毯。為測試捕獲細胞的功能,研究人員在介質中培養乳癌細胞,並使用其他研究所發明的一種表面平滑的晶片,共同進行捕獲癌細胞的實驗。這兩種晶片都被塗上一種名為EpCAM的抗體蛋白,該蛋白質可以幫助識別並且捕獲腫瘤細胞。實驗結果證明,UCLA團隊研製的「納米柱晶片」,捕獲的癌細胞數量大幅上升,這種裝置可以捕獲介質中的癌細胞45至65%,而現有的平滑晶片捕獲的癌細胞數量僅有4到14%。
洛加大Crump分子圖像研究所和David Geffen醫學院加州納米系統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王樹濤(Shu-tao Wang)說,「納米柱晶片」捕獲的細胞數量,比當前使用的扁平的裝置多出十倍。因為獨特的納米柱晶片,其表面形狀可以與血液中的納米尺度的癌細胞相互作用,所以能夠提高捕獲效率。
該小組另一位博士後研究員王浩(Hao Wang)指出,當前美國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細胞檢測法,所需要的時間是3到4個小時,而洛加大發明的該項細胞捕獲法,使用納米晶片檢測,僅需要2小時即可。
曾憲榮來自台灣,王樹濤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浩來自天津南開大學,他們同洛加大其他科研人員合作開發成功的「納米柱晶片」,為癌症病人帶來了福音和希望。(丁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