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陈洪捷:大陆的学术研讨会为何会沦为“表演”
2021/5/29 12:56:06 | 浏览:998 | 评论:0

在当前的人文社科学界,学术研讨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学者们好像不是在出席学术会议,就是在去学术会议的路上。学术会议数量之多令人应接不暇。特别是到了“会议季”,常常是会连会、会叠会,甚至会中套会,学者们常常苦于分身乏术,疲于奔会。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术研讨会?谁这么喜欢举办学术会议?谁这么喜欢参加学术会议?以下根据个人的有限观察,略作讨论。

究其本意,学术研讨会无非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讨的活动,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学术交流形式。但曾几何时,学术研讨会开始肩负越来越多的功能,远不限于学术研讨的范围。其原因何在?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学术研讨会各参与方的动机。

我们先来追究一下主办者的办会动机。

首先,对于一个学院或大学来说,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就意味着一个政绩点。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是否举办过学术会议、举办过多少次都将被换算成单位的“工分”。因此,举办学术会议就成为了学科建设或科研业绩计算的“内需”。而且,学术会议还要具体细分为国际性会议或全国性会议,会议的层次越高,其“积分”就越多。

其次,有的会议举办者是出于学术的动机举办学术会议,比如想通过一次会议推出某个研究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或是试图在某领域中打造举办者的“霸主”地位,引领研究的趋势,或是想“秀肌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会议推而广之,昭告天下。

第三,不少研讨会基本上是一种花钱的手段。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种种规定,不少到账经费难以支出,而到了年底,剩余经费又必须上缴,所以必须突击开会,以便把账上的钱花光。反正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就算没有什么收获,也没有什么坏处,至少也算得上一份业绩。基于以上几种动机,各单位或早或迟都会成为办会的积极分子。

有人愿意办会,当然也有人愿意参会,参加者的动机也值得深究。

不少学者参加会议当然是为了发表其新的学术成果和观点,这属于学术的表达需求。但有的学者即便没有新的观点和成果,也愿意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觉得自己必须到场,这是一种“刷存在感”的需求。还有的学者则是出于“义务感”或“责任感”而参会。这些学者通常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或在本专业学会中担任职位,或看在邀请方中朋友或师兄、师弟的“面子”上,为“从命”而参会。还有不少学者乐于参会,是因为开会可以与朋友们见面叙旧,或许还能顺便光顾一下当地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这四种参会者中,只有第一种学者完全是为了学术而参会。

对于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来讲,参加学术研讨会则另有一种含义。不少青年学者往往是带着“开眼界”或“朝圣”的心态参会的,想在会上一睹著名学者的风采,听听他们的高见;也有一些青年学者则是抱着“混个脸熟”的心态而来,他们愿意在会议上发言,以便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借此机会在圈内建立一些人脉关系;还有不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主要是想来感受一下会议所在城市和大学的风貌,对会议的内容本身并不上心,其中不少人仅仅是随导师一起来听会的,其实更像参加了一次师门集体活动。

以上的观察如果基本靠谱,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目前学术研讨会已经承载了很多其他功能,学术研讨已不再是学术研讨会的核心事项——从举办者的动机来看,学术研讨只是三种动机之一。从参会的学者来看,在四种参会者中,只有第一种主要为了学术交流而来。从参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来看,也只有一部分是为了学术交流而来。

无论是从学术会议的举办者,还是参会者来看,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功能都似乎仅占三分之一。学术研讨会以学术研讨为名,却“偷梁换柱”,做了许多学术研讨之外的事情。在目前的学术研讨会中,发言日程通常都排得满满的,报告一个接一个,报告之后一般都没有留出讨论和对话的时间。所以研讨会干脆变成了宣读、展示、表演、听讲、围观会。不少学者特别是重量级的学者往往都是卡着时间点到达会场,匆匆发言20分钟,然后就离会,既不听他人的报告,也不回答别人的问题。这些现象也清楚地表明,学术研讨会不是用来研讨的,而是用来宣读、展示和表演的。

所谓“表演”(performance),意味着绩效、活动和演示。随着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功能的减退,学术研讨会的“表演”功能在不断增强。所以衡量一次学术会议的标准也渐渐采用了衡量一场表演的标准。

学术研讨会之后,很少有人关心学术研讨的具体情况,比如取得了哪些共识、厘清了多少问题、有哪些争而未决的问题,而是更关心一些可以显示出来的效果,要看有哪些重量级的人物出席了会议,甚至还要看有什么级别的领导在会上致辞、会议场地是否够档次、台上显示屏是否够大、有多少家媒体的记者到了会场、会议的“收视率”如何、会议报道在微信圈里转发的数量……总之,学术研讨会与学术研讨渐行渐远,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学术演出活动。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88]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84]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24]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52]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55]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509]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507]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506]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69]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5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为了在外太空住,人们都设计过怎样的房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