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楼市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普罗大众的“住”需求。建立多元化租售机制、降低民众的买房需求才能使楼市泡沫“不攻自破”。
面对八九月份又呈现“回暖”迹象的楼市,北京当局赶在10月1日前出台了更加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取消此前所有的信贷优惠政策、对各地房价管控实施官员问责制等,导致这个“十一”黄金周则成了楼市“史上最冷的黄金周”。
长假期间,北京成交量不足百套,被称为上海楼市“晴雨表”的“假日楼市秋季房展”叫好不叫座、杭州楼市成交量迅速下滑九成多……这似乎让人看到了房价下降的希望。有人预估:大陆房价将在“年底前下跌20%到30%”。
不过,楼市的现实可能没有外界预期的那样乐观。笔者以为,大陆楼价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徘徊于“高位”。因为从中国金融房地产业的稳定层面上,楼市下跌可能会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而在民心向背上,房价再涨,百姓决不答应,当局如若不抑制价格和打击投机,危及的可能是整个社会的稳定。
过去几年里,大陆楼市是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开放商、投机商、甚至国际炒家等多方的合力,以及借助金融危机等国际经济大势而推高的,如今已是“骑虎难下、进退两难”。最佳解决办法就是“维持现状”,不至于让其破局。这也是官方一直强调的楼市需要“稳定、理性”的深层原因。
敏锐的观察家们其实已经注意到,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并不是高房价,而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政府需要用足够的“时间”来换取经济和社会转圜的“空间”。可以肯定,未来三五年内,中国房价涨不到哪里去,也跌不到哪里去,楼市可能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态势中。
而在这短短的三五年内,中国政府一方面必须拿出主要精力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税制改革,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并全面建立公租房机制,使房地产市场形成“售卖、公租、私租、廉租”的多元化格局。
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最终目标是要保证普罗大众有房住、能安居,因而,建立多元化租售机制,给百姓更多的选择,降低买房需求等这才是政策的着力点。一旦百姓的“住”需求满足了,高房价还会可怕吗?恐怕到了那时“楼市泡沫”早就不攻自破。而这样的结果也最受外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