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2021/7/14 12:41:36 | 浏览:2477 | 评论:0

基辛格、保尔森等老一辈美国外交家一直是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但随着现在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美国这些老一辈外交家还能否影响白宫的对华眼光?对比过往历届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所组建的外交团队阵容涵盖老中青三代,不仅有资深外交官,还有不少新一代政治精英,甚至有一些“80后”、“90后”政治精英开始走入大家视线,逐渐成为白宫外交智囊,精通中文、曾在华学习工作的他们,与老一辈政治精英有何不同?他们又将如何影响未来中美关系走向?

美年轻官员多主张对华强硬

“90后”格维茨:曾为《财经》杂志实习生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朱利安·格维茨,是一名“90后”,他的父亲葛维宝(Paul Gewirtz)是耶鲁法学院中国中心主任。受家庭熏陶,格维茨从小就学习中文,做过阿里巴巴(香港)和《财经》杂志的实习生,2013年从哈佛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来到牛津大学攻读中国现代史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完成博士学位后,格维茨成曾进入外交关系协会,任中国研究高级研究员。梳理格维茨的演讲、采访和文章不难发现他一直在探究思考当下的中国。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 格维茨

对中美经济交流非常感兴趣的格维茨,还曾短暂休学,进入奥巴马政府,担任能源部副部长的国际事务特别顾问。2017年,他出版了一本专门讲这方面问题的专著《不可能的伙伴》,系统性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层、经济学界与西方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产生的影响。他在书中将中国对外国,特别是西方经济政策的学习,比作一条河。今年他还将出版新书《重塑中国》,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变化。

格维茨崇尚多边主义,主张美国应与其在亚洲和欧洲的盟友配合实施战略,还建议美国利用包括“人口老龄化、生态危机、大量边界争端以及国际声望下降等”制造话题,公开指出中国的弱点,让外界认为中国战略道路是可以动摇的。

“80后”杜如松:曾到云南大学交换

而格维茨的上级,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杜如松,是一名印度裔“80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就攻读东亚研究。2012年,他获得美国政府资助的富布赖特项目奖学金前往中国交流。当时,他没有选择北京、上海等热门一线城市,而是在昆明的云南大学交换一年。在这期间,他游历了喜马拉雅山,研究中缅、中巴、中印边界问题。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杜如松

2018年,杜如松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哈佛期间,杜如松师从于江忆恩,他是美国学界最早开始研究中国外交战略的学者之一。江忆恩反对所谓美国对华“接触失败”的说法,认为中美和平共处更为重要。尽管杜如松延续了江忆恩的研究,继续研究中国的对外战略,但更为关注中国目前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的进展。在他个人网站首页上就赫然显示,他的研究聚焦在中国、大战略以及“印太”安全。

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的经历,给他的中国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精通中文,擅长搜集解读中国官方文件。据报道,杜如松今年即将出版的新书《长远的策略: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就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和出版物以及官员回忆录等资料。

杜如松虽不倾向于在对华政策上采取冒进的强硬手段,但注重中美竞争的长期性。2021年初,杜如松在与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人坎贝尔共同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美国在面对“中国的挑战”时,应该优先考虑代价低且具有不对称性的措施,也应灵活地根据不同议题组建盟友团体。

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以美国国防部新设置的“中国事务研究小组”为例,这个小组里面的三个研究人员都是“80后”,比方说韩美妮、那么她曾经在外交学院留过学,另外拉特纳曾经是在新美国安全中心专门研究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美国防部“中国战略工作小组”成员 韩美妮

在苏浩看来,新生代美国政治精英所展现出来的“鹰派”,实际上是由于中美两国实力差距不断缩小的结果。他认为,老一辈“中国通”学者或政治家,当年他们所了解的中国较为落后,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美国还曾帮助中国发展,中国也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因此老一辈“中国通”对中国普遍有一种情谊甚至“俯视”的视角。

但新生代所看到的中国,却是正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他们更多看到中国比较先进、繁荣的一面,他们对中国本身不具备老一代类似的“情怀”,缺乏深层的感情积淀,更多的是从现实层面,感觉到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强有力的国家,从而来考虑自身利益。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而在美接近40年的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克贝尔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指出了更深层原因。他认为,美国对华“鹰派”越来越多实为美国因实力衰退产生的焦虑感。因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开始阶段是基于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即“美国能够改变中国”。但历史进程最终告诉美国,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中国并没有按照美国的愿望进行改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对于它的接触政策进行反思,反思结果就认为,接触政策失败了,而且对美国的利益产生了“威胁和挑战”。

赵穗生还称,他在美国这么久,从来没有感觉到美国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制度没有信心,美国像今天一样对它自己的经济能力、科技能力失去了信心,美国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它美国社会分裂产生了这么多的恐惧。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们要维护他们这样一些问题,就把中国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给它扩大化了。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术业有专攻 美新一代“知华”派为何主打“科技牌”?

另一方面,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这些新生代政治精英可谓“术业有专攻”,倾向于“从微观问题来解剖中国行为”,例如他们主张打“争端领土牌”、“人权牌”和“科技牌”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就认为,美国目前领先于中国的三个巨大领域正在一一都被追赶,甚至有被超过的可能性。

第一,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由于这些年来,特朗普以及美国国内的诸多问题导致美国国内的影响力、民主自由的吸引力变成了百年来最衰落的时候,与此同时,中国的模式、中国社会的吸引力、中国的软实力越来越被全世界所接受,让美国感到恐惧。第二,包括货币美元在内的美国经济实力,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被中国逐渐地追赶,但是这两项的追赶某种程度上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防范中国的这种崛起的优势。但是科技实力的追赶恰恰是在眼前的,这就是为什么新一代的“中国通”更加强调科技实力的防范。而拜登上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面,不停地推出一些像“无尽前沿法案”这些具体的措施来防范中国再从美国身上学习或者获得一些美国的科技红利的这样的可能性。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年轻“知华派”对华更“刚” 对拜登政策有何影响?

在美国丹佛大学担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赵穗生表示,他有不少学生都在美国政府里面担任职务,甚至当过助理国防部长。在他的接触中,这些学生都很勤奋、专业、敬业,但是目前以他们的年龄和层次,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中美两国关系的竞合关系是因为“中国崛起+美国衰落”、“中美冲突+合作”的结构性问题所致,所以包括对华问题专家在内的专业人士只能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决策者依然是在白宫高层。

 

相关讯息1:白宫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新书 显示美国更强硬对华战略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及其新书《长期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的大战略》

拜登总统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7月8日出版新书《长期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的大战略》(The Long Game: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

在书中以大量中共领导人讲话和文件为依据,揭示了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领导人从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到习近平的“百年未见之大变局”,30多年来实行一项削弱美国实力、自主发展、逐渐取代美国在亚洲和全球领导地位的“大战略”。

《长期博弈》基于对中国取代美国的战略评估提出了美国的应对战略,从中也许可以一窥目前拜登政府实行的对华政策。

今年3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其主要对华外交政策演讲中说,华盛顿将与中国“在应该的时候竞争,在可以的时候合作,在必要时对抗”。

杜如松认为,美中竞争的实质主要是关于谁将领导亚洲和全球秩序,以及它们可能从这种领导地位中创造什么样秩序的竞争。“在许多地方,但不是全部,这是一个零和游戏,”他写道。

他基本上排除了单边妥协、讨价还价容纳或安抚中国的战略,以及通过和平演变或政权更替改变中国的战略。在对这两种战略进行评估后,杜如松发现,它们都面临巨大障碍,难以成功。于是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剩余选项就是竞争战略。”

美国应实行削弱中国实力的不对称战略

杜如松指出,美国竞争战略的重点是削弱中国的实力和中国秩序,建立美国实力和秩序的基础。“这种战略意在不对称,它部分取自中国1990至2000年代自己的大战略。”

杜如松认为,美国不能跟中国进行“美元对美元、船舰对船舰,或是贷款对贷款”的对称竞争,“原因是中国纯粹的相对规模”。因此,“美国的努力往往应该是不对称的,并试图以低于中国推动其秩序建立的成本去削弱中国秩序的建立。”

美国国家利益中心研究员保罗·海尔(Paul Heer)说:“如果这本书中所反映的战略和背后的心态是拜登政府所遵循的,那么暗示了一种几乎是敌对的、一种几乎完全竞争的战略。”

在军事方面,杜如松写道,海湾战争以后,中国寻求以发展不对称武器挑战美国昂贵的武器项目,美国已经越来越多地借鉴中国的做法,寻求同样的不对称努力,从而使中国的行动自由变得复杂化。

“美国具备发展这些能力的技术熟练程度,而且已经就这种方法的粗略轮廓达成共识:远程精确打击、无人驾驶航母攻击机、无人水下航行器、具有大型导弹有效载荷的潜艇、高速打击武器和地雷等将是关键优先事项。”

“这些能力不会受到中国自身反介入/区域拒止的影响,而且会使中国在台湾海峡或东中国海、南中国海的两栖作战复杂化,其成本会低于中国赖以装备的这些昂贵资产。”

在经济上,杜如松写道,以呼吁对一带一路多边化和制度化的方式来对付中国,“多边化和制度化可以限制北京以低于竞争性的贷款换贷款的成本向其他国家支配条件的能力。”

杜如松认为,在政治上,“加入中国主导的多边组织,塑造、有时阻碍其发展”,“中国曾以单一席位在谈判桌上挑战美国以昂贵代价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订立规则的努力,华盛顿应该加入其中,改善,或以比中国建立它们更低的成本拖延它们。”在亚洲,这些努力应集中于中国利用来设立经济和安全准则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杜如松写道。

中国取代美国的大战略自邓以降一以贯之

杜如松在阐述中国30多年、历时邓、江、胡、习四届领导人、一直实行的削弱美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时说,根据中国不同时期对自己实力的权衡,这个大战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1989年到2008年,“它始于天安门事件(1989)、海湾战争(1990-1991)和苏联崩溃(1991),这三大导致北京加剧对美国威胁认知的事件之后。”杜如松写道。

在那之前美中曾是对抗苏联的准盟友。但三大事件发生后,“这一切突然发生了变化,”杜如松写道。

“天安门广场发生的抗议活动提醒北京注意美国的意识形态威胁,海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醒北京美国的军事威胁,失去苏联这个共同对手提醒北京美国的地缘政治威胁。很短时期,美国很快替代苏联成为中国首要安全问题,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大战略,一场长达30年代取代美国实力的斗争诞生了。”杜如松指出。

“韬光养晦”——收敛锋芒、等待时机,是邓小平随后为中国降低美国遏制风险、削弱美国对中国影响力、为中国的自主发展提供条件的“战略方针”。

书中讲了1989年7月1日,时任老布什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斯考克罗夫特,在六四镇压后不到一个月秘密访华的故事。在全世界谴责声中,斯考克罗夫特代表布什总统安抚北京,指制裁行动实为舆论所迫,希望维护美中关系。但其努力遭邓小平“严厉批评”,指美国介入 “反革命暴乱”太深。之后,邓小平公开指美国和西方国家“真的希望中国动乱”,“企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在之后的近20年里,时任中国领导人的江泽民和胡锦涛,都一直明确将美国定义为中国的主要威胁,把美国当作中国大战略的重点对象。

杜如松论述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认为这并不是一项永久性战略。他说,韬光养晦其实是邓小平“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绝不当头、有所作为” 24字战略方针的浓缩。在邓、江、胡的许多内部讲话中都明确地将此与中国当时实力相对于美国较弱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是一个争取时间、自主发展的“工具性和有时间限制的战略”。

北京视全球金融危机为转守为攻的机遇

杜如松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启动了直到2016年结束的第二次取代美国战略,“其目的是在寻求在亚洲建立中国区域霸权的基础。那场危机让北京视美国势力在减弱,使中国更大胆推行更有信心的政策。”

杜如松在书中写道,对邓小平“有所作为”做出修改的第一人是胡锦涛。在2009年,在一次对外交人员的讲话中,胡锦涛在邓小平的“有所作为”前加了“积极”两个字——“积极有所作为”。“中国不再只对削弱美国实力感兴趣”,而是“显示了要在亚洲建立地区秩序的转变,” 杜如松写道。

书中有一段有趣的描述:时任中国外长的杨洁篪在2010年东盟地区论坛上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其他是小国,这是事实,”这句话震惊了该地区许多国家。在此之前,希拉里国务卿在论坛上批评中国的南中国海主张,杨一改平时和蔼迷人的态度,气冲冲地离场一小时。

在那一阶段,中国在军事上,“从仅关注通过海上拒入,强调地雷、导弹和潜艇来削弱美国力量,转变到通过海上控制和两栖能力建立地区秩序,强调航空母舰、能力更强的水面舰艇、两栖部队、海外设施,以及它曾经忽视的各种能力。”杜如松说。

在政治上,北京率先推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并将此前默默无闻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提升到安全领域的制度化程度,“希望这两者都有助于按照自己的喜好建立区域秩序。”杜如松写道。

在经济上,全球金融危机帮助北京摆脱防御性经济状态,转而推进能使中国建立自己的胁迫性、自愿性经济能力的经济国策。“这一努力的核心是‘一带一路’计划,其对邻国强力使用经济国策,试图获得更大财政影响力。”杜如松写道。

2016年,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之后,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口号下,中国启动了第三次取代战略,这次是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其削弱美国和建设自身的力度,以取代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地位。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两起事件令人震惊,” 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正在退出他们帮助建立的国际秩序,创造了中国领导人和外交政策精英们所称的‘历史机遇期’,以将国家的战略重点从亚洲扩大到更广泛的全球及其治理体系。”杜如松写道。

在这种背景下,加上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习近平进行了战略调整,将在争夺全球领导地位的竞争中赶超美国作为其最终目标,

在政治上,“北京将在全球治理和国际机构中发挥领导作用,分裂美国在亚洲和欧洲的联盟。”

在经济上,“削弱支持美国霸权的金融优势,在美国去工业化的同时,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制高点。”

在军事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成为一支在世界各地设有军事基地、能够在多数地区甚至新领域捍卫中国利益的世界级军队。”杜如松写道。

美国亚洲协会主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在对该书的评语中写道:“《长期博弈》呈现了美中关系辩论中很大程度上长期忽视的东西:从历史的角度洞察中国列宁主义体制和战略的本质。”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1世纪中国中心主席谢淑丽(Susan Shirk)写道:“‘中国想要什么?’杜如松根据丰富的中国文件和行为证据提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即中国的一贯战略一直是取代美国。他说服了我重新审视我对中国的目标是开放和可塑的观点。他引人入胜的著作应该成为研究中国领域的经典之作,成为每个试图了解美国对华最佳战略人士的必读之物。”

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写道:“一本与中国挑战搏斗的必读之作。杜如松对中国的中文文件的仔细分析有力证明了中国正在推行颠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大战略。”

美国前国家安全副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写道:“运用原始资料和清晰分析,杜如松揭秘了过去30年北京的大战略。一厢情愿的思想家将无法对这本出色著作的核心发现提出任何可信的反驳。”

批基辛格看衰美国的悲观主义

在《长期博弈》结论部分,杜如松指出,目前美国正处于其近代历史上第五次衰退主义(Declinism)浪潮中。在杜如松看来,对美国抱悲观主义态度的人有着看衰美国和看强对手的一体两面特征。

具讽刺意义的是,杜如松在批评看衰美国的悲观主义时,用来作为靶标的却是半个世纪前为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亨利·基辛格博士(Henry Kissinger)。

他讲了一个故事:1970年11月时任美国海军上将的埃尔默·祖姆瓦尔特(Elmo Zumwalt)和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坐火车前往观看一场足球比赛。他们在车厢里的交谈中为苏联在军事平衡中的优势而感到烦恼。

祖姆瓦尔特回忆说,基辛格认为,“美国像许多早期文明一样,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历史高点,” “美国缺乏耐力去对抗俄罗斯人,” 鉴于这种趋势,基辛格说:他的工作就是“说服俄罗斯人给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好交易,(因为)认识到历史的力量有利于他们。”

基辛格后来否认他这么说过,但是杜如松指出,“事实上,上世纪60年代基辛格公开写过美国衰退的文章,并在上世纪整个70年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谈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他对美国的地位相对于苏联的悲观态度是众所周知的。”

杜如松认为,50年前的悲观情绪在美国重新出现了。“美国正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而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出现在地平线上”,“今天基辛格论点的翻版可能认为,中国主导全球制造业,高科技领域日益与美国相媲美,从购买力看拥有比美国更大的经济,有一支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并比多数国家更好地处理了百年仅见的大流行,成为2020年唯一避免衰退的大国。相比之下,在北京、甚至在华盛顿的许多人认为,美国陷于毫无希望的分裂和僵局,治理体制不断恶化。”

杜如松问道:“面临历时数年的大流行、工业侵蚀、债务膨胀,民主受损以及全球声誉下降等问题。基辛格的悲观情绪可能是必然的吗?”

“陷入宿命论也许为时过早,”杜如松继续写道。他说,“上世纪美国发生过4次衰退主义浪潮,第一次是1930年代的大萧条。但经过罗斯福总统的新政计划重塑了美国。到战后美国又回到了最佳状态。”

第二次出现在1957年,当时苏联发射了第一课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Suptnik)”。但之后美国建立了联邦支持的科研和教育机构,使美国在后来数十年里成为太空科技领导者。

而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第三次衰退主义浪潮最为漫长,美国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政治暗杀: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和停止性通胀的到来;尼克松总统被弹劾和西贡政权倒台。但是最终这些事件带来了调整和更新。社会动荡推动了民权改革,弹劾行动重申了法治,布雷顿森林的崩溃带来了美元的统治地位,越南的失败结束了征兵,苏联入侵阿富汗加速了其崩溃。

第四次衰退主义浪潮发生在1980到1990年代,以工业侵蚀、贸易逆差和日益严重的不平等为特征,促使麻州参议员宗加斯(Tsongas)在竞选总统时提出冷战结束,日本赢了的口号。但美国还是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宗加斯发表上述言论后十年,美国被誉为无与伦比的超级大国。

现在,当美国处于第五次衰退主义浪潮中时,杜如松说,悲观主义者往往忽视了美国对中国的优势,“人口年轻、财政优势、资源丰富、边界和平、联盟牢固、经济创新。此外,在中国崛起的40年里,美国一直占据着世界GDP的四分之一,这不是偶然的。”他写道。

杜如松说,悲观主义者也忽视了美国的吸引力。“美国的软实力来自其开放的社会和公民的信仰。乔治·弗洛伊德遇害事件发生后的抗议活动,被错误地视为美国衰落的标志,但却是反映了公众为实现美国创始价值观而进行的斗争,这种价值观吸引了全球观众。”

杜如松写道,对美国来说,衰退与其说是一种条件不如说是一种选择。“下行的道路贯穿于美国两极分化的政治制度中,与此同时,远离衰退的道路可能进入一个罕见的具有两党共识的领域:美国需要迎接中国的挑战。”

他引述政治学家亨廷顿的话说,每一次美国的衰退这个国家都展示了“一个不寻常的自我纠正能力”,而唱衰美国的人每次都扮演了“防止他们预见情况发生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方冰)

 

相关讯息2:美国新生代反华鹰派:主动向特朗普靠拢,常以零和思维看待中美关系
 
由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美国人民正遭遇一场空前的公共卫生、经济和社会危机。但有一群美国青壮派政客,不把精力放在帮助政府应对疫情、恢复经济上,而是挖空心思,变换角度“甩锅”甚至追责中国。翻开马可·卢比奥、约什·霍利、汤姆·科顿等政客的履历,有的是美国“最年轻”或“最危险”的参议员,有的是特朗普总统的“铁杆盟友”或“白宫红人”。这些新生代保守派频频借疫情发表出格言论,递交不负责任的议案,借机挑动美国民粹情绪,谋求个人政治利益。他们被美国舆论视为对华鹰派,或插手香港事务,或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这批相互勾结、连出损招的美国青壮派反华急先锋,应引起中方的足够警惕。
 
约什·霍利: 叫嚣让美国离开世贸组织
“美国对华鹰派波廷杰或将出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美国《华尔街日报》去年9月曾这样刊文说。这位“70后”美国官员近日因用中文发表演讲妄谈“五四精神”而遭到中方的驳斥。美国年轻对华鹰派中,有的早为中国读者熟悉,有的还相对陌生。熟悉的如1971年出生的卢比奥,是“逢中必反”的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还有 “70后”共和党参议员克鲁兹,他近日表示,将提议案阻止美国国防部与任何“配合中国审查的”好莱坞制片商进行合作或提供帮助。长期对华持敌视态度的克鲁兹还要求“制裁隐瞒疫情、打压公众的中国官员”。
 
很多人对2016年美国大选中,布什家族成员杰布·布什遭到党内新生代卢比奥、克鲁兹围攻而黯然退选的一幕还记忆犹新。仅过了4年,共和党内又出现不少鹰派新面孔。5月5日,共和党参议员约什·霍利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声称“现在是美国离开世贸组织的时候了”。霍利声称,美国制造业岗位不断外流,产业链遭到威胁,而中国则变得越来越强大。霍利将此归咎于世贸规则允许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保留部分贸易壁垒但不允许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这么做。这篇文章不仅引发美国战略界和商界批评,也让共和党这个上百年来支持工商界的老牌政党感到尴尬。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约什霍利
 
这不是霍利第一次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今年4月初,霍利向国会递交议案,要求禁止联邦雇员在政府设备上使用国际版抖音(Tiktok),理由是后者与中国政府分享数据。几乎与此同时,霍利推出议案,要求特朗普政府对“扭曲新冠疫情信息的外国官员”实施制裁。他近日还在推特上指责CNN“竟然将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作为新闻发布”。去年,霍利还专门跑到香港,与“乱港分子”见面,“明火执仗地干预香港事务”。
 
1979年12月出生的霍利是美国参议院最年轻的议员,也是特朗普总统的“铁杆盟友”之一。美国专门研究国会事务的“538网”监测数据显示,霍利2019年1月进入参议院以来,在所有立法投票中的立场与白宫的一致率达到83.8%,与特朗普的主张高度吻合。在美国“政治”网站近日列举的可能参选2024年大选的名单中就有霍利和汤姆·科顿、卢比奥等新生代保守派。
 
霍利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毕业后先后担任联邦法官助理和律师,并于2016年赢得密苏里州总检察长选举。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21日,霍利的后任、密苏里州总检察长施密特向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中国疫情响应使该州蒙受经济损失”为名,要求现金赔偿,成为美国第一个以疫情为由起诉中国的州。美媒认为,霍利正是施密特此举的支持者。密苏里州媒体报道称,该州审计显示,霍利在担任州检察长时存在多宗涉嫌违规事件,包括雇佣外州选举顾问公司运行检察长办公室,以及通过私人电子邮件处理公务等。
 
汤姆·科顿:“美国最危险的参议员”
共和党鹰派联邦参议员汤姆·科顿虽然仅比霍利大两岁,但已是国会山的“老人”。2013年,年仅35岁的科顿成为联邦众议员,2015年1月更晋身参议院,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参议员。科顿成为共和党人的新生代,与其特殊的履历有关。2002年,科顿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雄心勃勃的科顿没有做能拿高薪的律师,而是选择2005年从军。此后,科顿作为美军101空降师的排长,被先后派往伊拉克和阿富汗参战,获得铜星勋章和伊拉克参战奖章。2006年6月,尚在军中的科顿致信《纽约时报》,批评后者发表的揭露美国政府监控恐怖分子金融秘密计划的文章违反“情报法律”,并主张应把这篇报道的作者投入监狱。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参议员汤姆科顿
 
2017年1月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科顿的政治立场更为保守,他在国会所有法案投票中与特朗普的契合率高达87.6%,几乎是“国会版的特朗普”,同时也是共和党内极右翼“茶党”的红人。与资历较浅的霍利相比,科顿更是“全盘反华”。科顿是2019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提案人,还参与提案《2019年西藏政策与支持法案》。科顿在反华问题上不仅立场强硬,而且观点耸人听闻,甚至发展到制造和传播阴谋论。今年2月16日,科顿声称新冠病毒可能来自中国武汉病毒实验室,“因为实验室离武汉海鲜市场仅几公里”。在遭到舆论强烈质疑之后,科顿还继续狡辩。4月下旬,科顿接受福克斯记者采访时称,美国应限制中国留学生来美学习高科技和技术专业,“我们可以让他们来美国学习莎士比亚和《联邦党人文集》,而不需要在美国学习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华盛顿观察家报》称,自疫情暴发以来,其民粹主义立场“甚至压倒了总统特朗普”。
除反华外,科顿还是美国最好战的议员之一。在委内瑞拉、伊朗等问题上,科顿都明确支持全面封锁甚至发动战争。《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多次发表评论,称科顿为“美国最危险的参议员”。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汤姆·尼科尔斯表示,科顿的言论“像极了冷战时期的说法”。很多美国网民还在《国会山》新闻网站留言,不相信科顿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联邦议员会经常发表“愚蠢言论”。虽然不断引发争议,但科顿现在仍是“白宫红人”。据美国媒体报道,科顿过去两年来多次被特朗普考虑出任中情局局长、国防部长等关键职务。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
如果说这些美国年轻议员为夺人眼球,进而实现政治野心而渲染“中国威胁论”的话,那么去年9月刚就职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近几个月来对华态度的剧变则让人大跌眼镜。去年11月,律师出身的奥布莱恩还像个政治家,发表过“美中关系对两国及世界而言都是一组十分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虽存在分歧,但双方应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处理”的言论。但从今年3月开始,奥布莱恩的言行就越来越荒腔走板,无端攻击中国“隐瞒疫情”。 5月12日,奥布莱恩称,在过去20年里,中国对外传播了5次瘟疫,包括非典、禽流感、猪流感和新冠肺炎,“我们不能再允许中国散播病毒和瘟疫”。这样的言论随即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批为胡言乱语,提醒他忘了“2009年猪流感公认始于美国,艾滋病也最先在美国暴发”。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
 
奥布莱恩还出了很多围堵中国的损招。在去年11月东盟峰会期间,美日澳三国共同宣布“蓝点网络”,声称要建立“全球基础设施发展高品质、值得依赖的标准”,暗中将目标指向中国的“一带一路”。奥布莱恩将“蓝点网络”计划称为“米其林指南”。去年12月,奥布莱恩亲自出面,游说英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勿邀请华为公司参加5G网络建设。
 
出生于1966年的奥布莱恩也是华盛顿的青壮派。2011年,奥布莱恩被任命为时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顾问团队的国际组织工作组联席主席,而罗姆尼跟特朗普近年来一直是死对头。特朗普上台后,奥布莱恩立即向白宫示好,说过“与总统一起工作是一种荣幸”“在特朗普领导下,我们的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功”等溜须拍马的话。他一度被传将被任命为海军部长,2018年还担任过人质事务总统特使。奥布莱恩是特朗普任内的第四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美国媒体认为,与“前辈”相比,奥布莱恩无论是政坛资历还是对国际关系事务的了解都显得更弱。但在其前任、鹰派人物博尔顿下台后,特朗普希望找一位资历浅、肯听话的人,替他执行而非制定国家安全政策,而奥布莱恩正好符合要求。
 
得克萨斯州联邦众议员克伦肖:
今年36岁的丹尼尔·克伦肖是得克萨斯州联邦众议员。今年4月,克伦肖和鹰派参议员汤姆·科顿同时推出法案,声称中国应为美国疫情负责,允许美国人向美国联邦法院起诉中国政府,向中国索赔。克伦肖的提案要求在美国《外国主权豁免法》中新增新冠疫情的例外条款。克伦肖还把美国疾控中心迟迟未能推出合格新冠试剂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没有提供病毒样本,以及奥巴马政府的不合理政策。翻阅克伦肖的履历可以看到,这位“80后”美国政客没有任何与中国相关的经历。作为海军海豹突击队队员,他接受过5次海外任务。2012年,克伦肖的小组在阿富汗战场上遭遇土制地雷,导致他失去右眼。受伤之后,他继续前往巴林和韩国,获得两枚勋章,并于2016年退役。此后,克伦肖还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2018年,凭“战斗英雄”的光环和边境及移民问题的保守主张,克伦肖在得克萨斯州国会选举中击败民主党对手,当选联邦众议员。克伦肖以其民粹立场和犀利的辩论能力在美国政坛迅速走红,与民主党新一代众议员科尔特斯一起被称为国会山“双子星”。美国媒体不断有人称其为“2024年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还有人设想克伦肖和科尔特斯将会出现在2028年总统选举的对决中。
 
丁蓁蓁:从小就学中文的美国政坛“90后” 为何普遍对华“鹰派”?
美国媒体猜测共和党众议员克伦肖有意参选2024年总统大选的网络截图。
 
克伦肖早年曾被竞争对手贴上过“反特朗普人士”的标签,如批评过特朗普反穆斯林的论调。但克伦肖2019年1月进入国会山后,在政治上迅速向特朗普靠拢,屡屡表示支持其政策。今年初,美国在伊拉克暗杀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引发美国舆论和民主党人的强烈批评,但克伦肖立即发推支持美方的行动。因为帮助自己怼民主党人,特朗普经常转发克伦肖发的推文或录制的短视频,并评论称:“精彩,必看!”
 
翻开美国国会的提案记录,不难发现,上述政客与同为共和党鹰派的青壮年政客卢比奥、克鲁兹等在中国问题上沆瀣一气,相互配合。比如科顿与克伦肖今年4月在国会参、众两院同时发起允许美国公民就新冠疫情起诉中国政府的法案。为阻挠英国允许华为参与5G建设,卢比奥、克鲁兹和霍利今年3月共同提案,要求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英国在美投资“白名单”的资格。在打击国际版抖音问题上,科顿早在去年10月就要求美国情报部门调查后者是否构成“国家安全风险”。
 
分析这些在疫情期间大出风头的美国青壮年政客,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一是几乎没有处理对外关系尤其是对华关系的经验,政策主张完全从选举利益出发,迎合美国国内的民粹情绪;二是大多有从军经历,常以零和思维看待中美关系,鹰派色彩十足;三是在美国政治光谱中属极右翼,政策主张非常保守,即便在共和党内也属于少数派;四是主动向特朗普靠拢,为获得白宫青睐而投其所好。对中方来说,势必要做好与这些鹰派长期打交道的准备。(肖岩)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87]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79]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19]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47]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50]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504]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502]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50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64]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5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