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一些父母时常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根本不用大人操心,自己的事都是自己干。”当家长们以自己的童年经历和自己孩子作比较的时候,总是感觉站在自己面前,甚至比自己还高大的孩子,依然像个刚出生的小鸟离不开父母,更谈不上独立地在天空翱翔。人们不禁为这些“长不大的孩子”而担忧。
孩子“长不大”从根本上说就是缺少独立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独立性作为人格特征之一,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它是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和接受教育而获得的。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他们独立性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在长着一些小草的地面上,摆放着几个高台,高台与高台之间有架起的索道和摆放的梯子,看上去颇费了一番功夫。地面上,有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孩大步走来。画面上有这样一行文字令人深思:“很多父母都在忙于为自己的子女架桥铺路,却不知道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只要给他们一双腿就已经足够了。”
这幅画寓意非常深刻,以此来形容当今的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再形象不过了。至少有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地面上没有沟壑,不是沼泽,也没有荆棘丛生,人为地架起高台,摆放梯子,让孩子从上面通过实属多余,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就好象我们有的家长,让孩子参加好几个培训班;也有的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不惜重金花多少钱也要让孩子上重点校;有的家长为孩子增加家庭作业、请家庭教师,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这些为孩子做的事,就像平地架高台、搭梯子,未必对孩子有所帮助,甚至是在给孩子制造障碍;第二,对孩子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走过这片空地,而并不需要家长太多的帮助,正像漫画中所说的:“只要给他们一双腿就已经足够了。”可是我们一些家长人为地限制了孩子一双腿的生长,自己充当了孩子的轮椅和拐杖,把孩子禁锢在了自己给孩子划定的范围之内,其结果,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寸步难行,甚至不会走路。事实上,也正是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成为了孩子成长进步的障碍。
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向人们揭示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对成年人有着显著的依赖性,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但这种依赖性是暂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自主性将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作业、看书学习以及自主地与同龄伙伴交往的能力。但是孩子的这种独立性的发展,却常常受到阻碍,表现出一种不真实、不自然的情况,即对成年人依赖的成分依然很大。这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本质缺乏全面的了解,在处理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上,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而过多地相信自身在孩子发展中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是习惯于将成年人的活动特点强加于孩子,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设计孩子的活动,代替或者强制他们做事,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从而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在独生子女身上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处理问题等人格缺陷。
形成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因为人出生后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独立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因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独立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孩子有能力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生活的时候,无疑便会增长智慧,增长才干,由孱弱的小鸟长成展翅翱翔于广阔天空的雄鹰!
给家长几点建议:
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给孩子自主的勇气。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不是天生的,父母们不能奢望对孩子放开手之后,孩子就一切都能做得很好了。要给孩子探索和实验的机会,由简到繁、由小到大,不怕孩子独自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能力。
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和做出决定。在遇到与孩子相关的具体问题时,比如休息日是跟妈妈看电影还是和爸爸去钓鱼?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选择吧!”这类的事看似简单,一旦孩子做出决定,就必须使他意识到要对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不要再为去看了电影而失去了钓鱼的机会而埋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