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台湾之声
关键字  范围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来源:中評社 | 作者:載豐 | 2021/8/11 14:48:41 | 浏览:953 | 评论:0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莊仲希(左)、郭偉峰(中)、周建閩在中評社香港總部合影。(中評社記者 梁帆攝)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郭偉峰(左)與莊仲希(中)、周建閩共議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中評社記者 梁帆 攝)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中新社記者郭偉峰(右一)、周建閩(中)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於1993年8月12日抵達台北,應邀採訪中國國民黨十四全大會。這是兩岸分隔44年之後,大陸記者第一次採訪國民黨中央的重要活動。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資料圖片:1991年8月20日,曲折、莊仲希抵達台北,范麗青、郭偉峰到機場迎接。曲折(右一)、莊仲希(右二)、范麗青(左二)、郭偉峰(左一)在機場合影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1991年8月12日,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峰抵達台北桃園機場,中國時報總編輯黃肇松(右一)迎接。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大陸記者訪台團團長翟象乾(中)向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左)贈畫,該畫由大陸著名花鳥畫家、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肖朗專門為大陸記者訪台而創作。右一舉畫者為周建閩。(圖片來自中國時報)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資料照片:在台灣處理“閩獅漁事件”之時,莊仲希回答台灣記者提問。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踐行者籲珍惜
1992年9月5日,應台灣海基會邀請,由大陸17家新聞機構18位記者組成的首個大陸記者團赴台參訪,周建閩是成員之一。此為18位記者合影。(圖片由大陸記者團成員林雙川提供)

  

       2021年8月12日是兩岸實現雙向交流三十周年的紀念日子,在此時刻,當年多位踐行者在香港發出呼籲:兩岸之間的主流媒體及新聞人需要保持30年前的初心,以促交流促合作為己任,共同為遏制仇恨、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發揮積極的輿論力量。

  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嚴峻,兩岸交流合作嚴重受阻,兩岸官方來往基本斷絕,甚至港台的官方關係也基本中止,兩岸民意敵對性日益增強。對此,當年的踐行者、長期參與推動兩岸及港台交流的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常務副社長周建閩、法律總監莊仲希,日前就當前的兩岸關係發表了看法,發出兩岸交流合作需要倍加珍惜、不能中斷,仇恨不可製造的強烈呼籲。

  歷史記載:1991年7月21日,福建省石獅市“閩獅漁2294”號、“閩獅漁2295”號兩艘漁船在台灣海峽正常作業時,與台灣省高雄縣漁輪“三鑫財”號發生爭執。由於台漁輪報警“遭劫”,台軍方出動艦艇攔截,打傷漁民3人,並將“閩獅漁2294”號、“閩獅漁2295”號及船上18名漁民強行帶往台中港。台中地檢署旋即以所謂“海洋行劫罪”起訴其中7位大陸漁民。一樁本為漁民糾紛的小事,竟被台灣當局演化成突顯“法律主權”的大問題。1991年8月12日,新華社主任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港台海外部主任郭偉峰在兩岸公權力部門協商同意下,以專案方式就“閩獅漁事件”入台灣島採訪,一舉拉開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序幕。8月20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秘書長曲折、政策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莊仲希抵達台北探望被扣的福建漁民,他們是海峽兩岸隔絕42年後大陸首次正式派遣進入台灣島內的公務人員,進一步打開了兩岸雙向交流的大門。

  1992年9月3日,應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邀請,大陸記者赴台採訪團啟程,這是兩岸分隔43年後,大陸記者首次正式組團赴台採訪。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全國記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社、瞭望周刊、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半月談雜誌,海峽之聲廣播電台、現代中國雜誌、團結報、台聲雜誌、福建日報等17家新聞單位的18位記者組成。時任中國新聞社港台部台灣組組長的周建閩是其中的一名記者。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由此進入了規模化、持久化階段。兩岸媒體人開始為兩岸的大交流大合作時代發揮輿論推動的重大作用。

  郭偉峰與周建閩於1997年底到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後創辦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網、出版社、中評智庫等,致力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莊仲希於1993年來香港出任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以香港為橋梁,努力推動兩岸的法律交流。1998年起莊仲希兼任《中國評論》月刊的法律總監,後又出任中評社法律總監、中評網董事。中國評論創辦至今已有24年,一直在努力發揮兩岸資訊與觀點的傳播及溝通作用,致力推動兩岸雙向交流與合作,並為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理論創新發揮獨特的智庫作用。 

  30年前的“閩獅漁事件”意外推動了兩岸雙向交流的歷史突破,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因此走在歷史前列,郭偉峰、周建閩和兩岸許許多多新聞人站在了以新聞力量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前列。1992年9月,應台灣海基會邀請,由大陸17家新聞機構18位記者組成的首個大陸記者赴台參訪團順利抵達台北,周建閩是其中的成員。1992年12月,由中新社副總編輯郭偉峰、福建分社社長周景洛、港台部台灣組組長陸珺珺組成的採訪組受邀請,開啟了歷史上第一次長達30多天的大陸記者全台灣的採訪活動。1993年8月12日,中新社記者郭偉峰、周建閩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應邀採訪中國國民黨十四全大會。這是兩岸分隔44年之後,大陸記者第一次採訪國民黨中央的重要活動。1995年,郭偉峰又推動了兩岸媒體歷史上首次在台北合作舉辦研討會,並任團長帶領首個大陸經濟代表團赴台北參加研討會。

  郭偉峰感嘆說,1991年到1995年,這是一個由兩岸新聞人唱主角的火紅時代,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實現與拓展不僅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緩和,還為兩岸官方與民間的雙向交流全面啟動打開了大門,兩岸關係交流合作新時代的大步伐隨之到來。此後,一次又一次的兩岸關係重大突破接踵而來,又將兩岸雙向交流推向了更深更廣的新層面,交流合作構成了兩岸關係30年的主旋律。兩岸新聞媒體成為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輿論平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輿論力量。期間,大陸亦發生了嚴重傷害台灣同胞感情的惡性社會事件,所幸兩岸新聞人相向而行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兩岸新聞媒體的溝通之下,兩岸同胞的感情終於跨越了這一大坎。

  郭偉峰說:1992年,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受權協商並達成著名的“九二共識”;1993年4月實現了兩岸政府授權的首次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汪辜會談;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提出了八項主張和看法;2005年4月連戰訪問大陸與胡錦濤會面,實現了60年來國共兩黨領導人的首次會談;2008年12月,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三通”。可見,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每個重要關頭,都少不了兩岸雙向交流合作帶來的人民力量為動力,進而開創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新時期。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進行“世紀之握”的動作,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可以說,此後30年,在大陸和平統一方針政策主導下,經過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乃至兩岸政黨、政府的努力,兩岸雙向交流與合作構成兩岸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兩岸帶來了30年的和平與發展,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岸同胞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和平紅利。現在,兩岸關係雖然空前嚴峻,但尚能鬥而不破,和平架構沒有崩塌,應該是得益於兩岸30年來交流合作所奠定的以和為主的深厚民意基礎。

  作為兩岸雙向交流的踐行者,郭偉峰對中評社記者表示:經過30年的實踐,自己深刻認識到,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最大的意義乃在消弭兩岸之間的仇恨,以利達至兩岸一家親的境界。兩岸關係中,積累仇恨很容易,化解仇恨很艱難。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的佛教論書《成唯識論》這樣解讀仇恨:“雲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兩岸進入和平發展8年時期後,通過大量的交流合作,兩岸之間的怨氣在消失,和氣在上升,這是兩岸關係的黃金時期。但是非常可惜,近數年來,因為台灣執政黨的更替,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九二共識”被擱置,並刺激了分離主義思潮的泛濫,加上美國利用台灣遏制中國大陸的力度驟然加大,世紀疫情也阻隔兩岸民眾的直接交流活動,種種不利因素的疊加,導致兩岸關係進入了冰封期。雖然兩岸交流並未有完全中斷,但是最令人擔憂的是兩岸民眾從焦灼苦惱中不斷積累新的仇恨。大陸民意對“台獨”的危害性非常憂慮,台灣民意對大陸“武統”的可能性充滿恐懼。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的極端輿論在兩岸的社交媒體中不斷膨脹,形成了難於緩解的結怨為性的輿論對抗,一些媒體置良心道德於不顧,火上澆油,危言聳聽,刻意刺激民粹,導致兩岸民眾的敵對情緒越來越大,民意的質變成為當前兩岸關係的最大憂患。

  郭偉峰指出,任由兩岸民意惡化下去,必然會釀造出兩岸最大的人間悲劇。在此關鍵時刻,作為親歷者、見證者,必須站出來呼籲:鑄造同胞親情、遏制仇恨滋生的兩岸雙向交流合作不僅不可以中斷,還需要想方設法予以加強,重中之重的是要把仇恨輿論壓制下去,負責任的新聞人千萬不要成為危害兩岸關係的歷史罪人。兩岸交流合作如果進入完全中斷之時,就是彼此仇恨爆發之日,巨大的戰爭風險不可遏制。30年的歷史證明,消弭仇恨的法寶就是深入持續的交流與合作,兩岸同胞需要通過交流合作和緩政局並減低風險,通過交流合作維繫情感與增進共識,通過交流合作雙向而行及融合發展,通過交流合作創造民族的自覺與願景。兩岸之間的主流媒體及新聞人需要保持30年前的初心,認清時代大勢,以促交流促合作為己任,共同為遏制仇恨、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發揮積極的輿論力量。

  周建閩對中評社記者說,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和良性互動為後來兩岸兩會“九二共識”的達成,以及“汪辜會談”和其後兩會一系列會談協商共達成的28項協議,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兩岸新聞雙向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30年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始終走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前面,實現了兩岸記者的相互駐點採訪;兩岸新聞人之間的往來也非常密切。兩岸在恢復接觸交流後的短短十來年,就已經形成非常緊密的經貿關係,僅2020年兩岸貿易額就達到2600多億美元;而台商赴大陸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大陸成為台灣最大的市場和貿易出超地。所有這些,有力地推動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

  周建閩指出,近幾年來兩岸關係全面大幅倒退,至今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嚴峻的時刻。由於疫情的原因,兩岸新聞機構的駐點採訪也大幅壓縮,幾近停頓。這些都是由於在受到內外種種複雜矛盾因素制約下,兩岸關係呈現出的長期性、複雜性、嚴重性的內在特徵。在這種歷史特性與外部因素強力干涉的綜合集成作用下,兩岸關係呈現慾進還退,盤旋起伏,令人眼花繚亂的特點。一些悲觀的人以為兩岸關係可能會就此停頓,兩岸的未來濃雲密佈,難以看見和平的陽光穿雲而出了。其實這一切都是歷史的一種假象。兩岸關係越是在跨越重重艱難險阻、兩岸和平統一越是進入到重要突破口的關頭,就越會面對來自島內分裂勢力和外部勢力的最後掙扎與反抗,拼命製造仇恨,製造對立,大肆養網軍,散佈製造假消息,帶風向誘導輿論,在後真相時代拼命把水攪渾,企圖靠傳播政治病毒來毒化民眾的心靈,醜化、惡化和敵視兩岸關係。

  周建閩表示:30年過去了,老一代新聞人大多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而歸去。當年積極促進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前輩們如台灣新聞學會的楚崧秋會長,中國時報發行人余紀忠、聯合報發行人王惕吾;以及我們十八位大陸記者參訪團長翟象乾、副團長柏亢賓及團員楊遠虎等也已仙逝。白駒過隙,時不我待。作為一名兩岸新聞媒體的老兵,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三十年的踐行者和見證人,我要在此呼籲兩岸的新聞機構和媒體人,越是在兩岸關係困難和嚴峻的時刻,越要秉持我們的新聞專業操守,如星雲大師所言: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絕不做損害兩岸民眾友情親情的事,絕不說破壞兩岸民眾感情的話。

  周建閩強調:兩岸主流媒體應大力提倡三要三不要原則:要維護中華團結,不要鼓吹分裂;要宣揚和平發展,不要倡導零和互鬥;要抵禦和消除意識形態的政治病毒,不要散布仇恨,互相傷害。能做到這幾點,就能在兩岸形成一個和平、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兩岸關係就能衝破迷霧,走向共議統一、共同復興的光明未來。

  莊仲希對中評社記者說:自1991年我們入島後,兩岸許多具體事務的談判和交流就開始了。1993年兩岸兩會簽署《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定》,對兩岸法律交往起到實質性作用。兩岸關於民事方面的事務,只要經過台灣海基會認證,大陸各省的公證人協會接收後就可以直接使用。我之前在香港的工作,就涉及到很多台灣同胞要在香港投資或有台灣財產,需要台灣作出相關證明後送往大陸的案例,就是通過該協議進行。這項協定不僅可以處理兩岸事務,在香港的台胞同樣可以使用這個管道。2009年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其中包括兩岸民事審判的執行、取證,仲裁的執行,刑事罪犯的遣送等。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佈相關規定,表示認可台灣地區法院的民事判決,進一步落實2009年的協議,確保兩岸民眾的權益。另外,福建省“海峽法學論壇”已成功舉辦十九屆,兩岸的檢察官、法律相關人士都在此論壇上進行業務交流和討論。可以看到,從法律從業者到最高人民法院,都在非常用心的在實務方面組織、推動法律界交流。

  莊仲希表示,交流才能促進理解,理解才能促使社會的進步。未來法律界的交流離不開兩岸關係的大形勢,作為法律人士,我們應該做好自己的事,健全自身的法治、立法、執法,將涉台的法律事務扎扎實實做好,對於願意到大陸交往的台灣法律界專業人士,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大陸法治的發展,一定要讓他們看到大陸在法制現代化道路上邁出的巨大步伐。此外要辦實事,通過各個管道、各種方式把大陸的善意具體呈現在每一個活動和案件的審理中,要讓台灣的法律專業人士和民眾都能感受到大陸的真情,才能獲得台灣同胞的理解和信任,才能對兩岸關係大局帶來切實的好處。

  莊仲希說,香港在兩岸法律交流當中其實有著獨特的作用。一方面,在港台商有很多組織協會,他們可以在很多法律事務當中體會到“一國兩制”的作用。目前,中央用法治的手段使香港社會走向平穩,可以讓台灣同胞感受到中央對“一國兩制”的堅持。另一方面,港企和台企之間有很多交往,如果能夠給在港台商企業多做工作,讓他們瞭解到大陸的進步和“一國兩制”的作用,這將對台灣形成很好的示範。兩岸進行交往的基礎就是要堅持“九二共識”,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之上,很多事情就可以溝通,而不用處處提防圈套和陷阱。兩岸民眾同屬於一個民族,大家都要為未來著想,共同將中國建設好。

相关栏目:『台湾之声
细数台湾的七大社会福利,我们能否同向对比 2024-11-12 [181]
张学良晚年回忆说: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但是结果太邪门了 2024-05-16 [813]
败军之将们的台湾岁月 2024-05-17 [412]
杨奎松:我在台北查档案(有点离奇,但事实如此) 2024-05-10 [418]
梁庚尧: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2024-01-20 [1325]
台湾2024大选候选人副手辩论会:赵少康、萧美琴、吴欣盈各抒己见 2024-01-01 [1495]
蔡英文发表任内最后一次元旦谈话:台湾不再被遗忘 2024-01-01 [1432]
《蒋经国日记(1970-1979)》在台北出版 2023-12-30 [1442]
台湾劳动力缺口大 官方欲引进印度移工 2023-11-26 [930]
“赖萧配”20日合体登台亮相 2023-11-15 [90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