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中国科研人员成功绘制1:10万全南极洲土地覆盖图,这是世界首张南极土地覆盖图,也是中国自主掌握的首批关于南极洲的重要科学数据。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教授在2010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介绍说,相关课题组通过收集1999—2003年期间全南极洲1100张多通道的卫星影像,进行DN值饱和溢出调整、辐射校正、表观反射率转化等关键技术应用,将大量的卫星影像数据还原成地表的真实状态,得到了6个波段的全南极洲15米分辨率的“ETM+镶嵌图”。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建立了南极洲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将南极洲土地覆盖分为蓝冰、裂隙、裸岩、水体、冰碛、粒雪等六种类型,利用全南极洲15米分辨率的“ETM+镶嵌图”对土地覆盖进行解译,并于中国第25、26次南极考察期间派遣队员到南极进行实测,对南极地区ETM+的反射率图像进行现场验证。
数据结果显示:南极海岸线长度为3.9266万公里,海岸线所包围面积为1362.2915万平方公里,大于1.5万平方米的岛屿为1169个。粒雪是南极洲最主要的覆盖类型,裂隙和蓝冰主要是沿海岸线和裸岩分布(南极半岛除外)。冰碛分布在裸岩周围。水体主要包括冰面湖和河流,冰面湖主要分布在南极半岛、罗斯冰架和麦克罗伯逊地的周边。南极横断山脉、埃尔斯沃思山脉、格罗夫山、查尔斯王子山和南极半岛是裸岩分布的最主要区域。
中国将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根据《中国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我国将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应用,提升极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2015~2025年,我国将在南极选择科学研究的关键区域建设一个新的考察站。
目前,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均已初具规模,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配备了各种仪器设备。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0名、度夏考察人员80名;中山站每年可接纳越冬人员25名、度夏人员60名。2009年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的昆仑站,目前还是一个度夏站,今后也将计划发展成为越冬站。
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强极地现场科学考察平台的建设,扩展以站基为中心的考察范围,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支撑系统、应急管理体系、通讯网络和信息共享系统,保障极地高效、安全地运行。
中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一支现代化极地科考船队
从2010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了解到,除“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之外,我国正在积极筹建一艘新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根据计划,新破冰船2011年开始建造,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这艘新建的破冰船与“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一起,可联合国内其他的海洋考察、大洋调查船只,根据不同计划进行编组,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极地科考船队。
新破冰船以“联合设计、国内建造”方式建造,设计破冰能力1.5米,吨位为8000吨级,续航力为18000海里,载员为90人,自持力为60天,经济航速为12节,最大航速16节,最大抗风能力为52米/秒,防冻设计为-35℃的环境温度,此外船上还将设计2架小型机组的支撑系统,搭载1架小型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