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芬兰孩子童年的零压力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在没有竞争和考试的环境下,芬兰人民的幸福感植根在了它的教育里。
在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里
离你家最近的那所
补课压力,来自于择校的刚需,那如果上哪个学校都一样,不需要择校呢?
芬兰的学校没有公立私立之分,学校的教师都是同一配备,也没有职称,薪资是按照年限去增长的。在不同的区域师资力量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孩子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平等的。
特别的是在芬兰的小学,直到4年级都没有任何考试,没人能够用成绩排名,把孩子给分为三六九等,只是根据孩子们的合作或者独立完成的任务来进行一个评估。
在学生和老师、家长之间,大家都互称名字。
因此,芬兰的孩子之间几乎没有竞争关系,大家都是平等的。
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任何暴力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这里是个弹脑门也构成暴力需要被政府谈话的地方。
曾经有个北京男人和芬兰女人婚后生了3个孩子,有一次他只是生气时弹了一下孩子的脑门,他就被儿童保护部门请去谈话多达3次,直到他彻底反省认错。
芬兰的教育讲究最多的就是平等,“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在哪里?” 答案一定是“最近的。”
在芬兰人的观念中,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都是平起平坐的,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职业向往”,而不是“文化课读不好”。没有人是因为“分数不够,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被迫选择职业教育的。
无论学术还是技术,芬兰的教育都没有死胡同。
芬兰的教学内容
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芬兰的课程设计,也很有意思。
从2014年课改后,就开始推行基于生活、融合学科的现象教学,现象式教学就是让课堂所学回归生活。当然除了上这类课程的日子,孩子们还是需要学习教科书内容的。
在孩子的生命初期年龄段,是通过身体,去接触、体验一切TA感到好奇的事物来学习的,一般是在11岁之后才会建立起抽象思维。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孩子是很难通过背诵和阅读去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而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体系的建立,是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芬兰的课程就根据儿童发展这一特点来设计的。
比如有一部分课程是常识教育,一堂动手课的内容是为海上岛屿的幸存者设计建筑,最终为了完成这些设计,孩子们会懂得一些基本的建筑原理,也知道怎么去欣赏一个建筑。
这些实用性与创意性,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见。
还有一类是没有围墙的森林课,老师把孩子们带到了森林里:他们根据老师给的颜色卡片,去寻找对应的植物,并且去闻植物的气味,再给它命名。
即使一个周围没有森林环境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当地其他的环境去组织类似的跟大自然接触的活动。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去保护环境了。
问起老师孩子们真的需要记住并分辨这些植物吗?老师说不用,任何回答都可以。
没有标准答案的搜索,却实在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专注力和想象力。这样的方式完全符合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也是一个让他们可以喜欢上学习的过程。
“哪怕我们中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哪怕我们中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芬兰孩子的创新创造能力,就充分体现在这一堂堂的现象教育课里。
没有考试的芬兰
怎么定义教育的成功
对于没有考试,如何评估孩子,片中一位老师这样解释——他们能从现实生活中学到知识,在3年级没有任何考试,因为我们想要避免竞争,我们唯一可以评估的,不是他们在学科中学到了多少的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还有在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
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这是芬兰教育中的重点。对孩子的评估标准不是在某一学科中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们如何学习、思考、与他人相处。
如果一个孩子不擅长数学,老师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反思自己。
“我们会思考我们教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不会认为是那个孩子有问题,我们会尽可能多地检查我们的方法。如果他对玩小汽车有兴趣,我们会用小汽车来教学,或者我们会数乐高。我们会去杂货店,我们悄悄地把数学引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里,然后数学就会变成擅长之物。”
“我们会思考我们教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不会认为是那个孩子有问题,我们会尽可能多地检查我们的方法。如果他对玩小汽车有兴趣,我们会用小汽车来教学,或者我们会数乐高。我们会去杂货店,我们悄悄地把数学引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里,然后数学就会变成擅长之物。”
问一个小男孩成功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这里没有成功,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是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你就可以算成功了。
这个男孩的笑容深深打动了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孩子都会被发掘出自己的优点,处在被认可和鼓励中。
芬兰的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孩子的生活而去学习,旨在培养一个拥有批判性思维,有创造力,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一个独立的人。
从人口、福利、经济、政策等各方面来看,芬兰和我国确实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从《他乡的童年》中,可以看到很多芬兰教育的优秀之处,比如从生活中学习,最终再回归到生活;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孩子尊重和平等……
在没有补课、没有竞争、没有教育内卷的环境下,看看芬兰孩子走的道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芬兰的“药方”不一定能适用于我们的“病症”,但至少在“双减”时代下,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