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科研教师曾经都有一个伟大的学术梦!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三个层次吧:
学术层次就像上面的图片,面对现在的学术环境,硕士学历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的科研需求。面对这个学术金字塔,很多的高校老师们能职称评上副教授、教授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大部分老师们就停留在讲师、副教授。
图片上的学术中层、学术上层并不是仅靠努力出成果就行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帽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失之交臂了。
比如参加下面的这些帽子,就有年龄要求:博新计划需要31周岁以下;上海超级博后36周岁以下;一般高校招聘要求35周岁以下;青年科学基金要求申请人35周岁(女性40岁)以下;青年人才项目含金量最高的“四青”(青年拔尖、优青、青年长江、青年千人)中的两个——优青、青年长江,年龄限制是38岁;四青之一的青年千人,限制年龄是40岁;杰青45周岁以下。
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旦年龄超过就直接失去了申请项目的资格,不仅仅是国家级人才项目,省部级人才计划也同样如此。因此,如果博士毕业后不能快速到教授、研究员,像后面的青年长江、青千、杰青、万人、院士、诺奖得主,几乎就无缘了。那么老师们的今后科研目标,就只有分出部分精力多做横向了。
当然,并非所有基金申请都将科研人员的年龄限制在了学术生涯的早期,即使年龄到了五六十岁,科研人员仍然有很多项目可以申请。但是,科研人才的压力早就提前了。例如在35岁之前,如果没有申请到青年基金或其他支持项目,既会造成自己的科研缺乏资金支持,也在后面的项目、计划申请中陷入劣势。
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竞争之下,似乎一环紧扣着一环,一步慢步步慢的现象。
年龄的焦虑,可以说伴随着各级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所有科研人员。如果上面没有什么感触,那么再来看看高校教师招聘要求:这份《深圳大学2021年引进教师岗位计划表》,长聘制教师年薪38~70万元/年,也是一如既往将引进教师的年龄限制在了35岁以下:
深圳大学岗位计划表那么,大多数人读到博士毕业,需要多少年呢?
在国内的正常情况是:6-7岁入学+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2-3年硕士+3-5年博士=27-31岁博士毕业。在这期间有些特殊情况会缩短求学时间。如跳级、早入学、有些省份是8年义务教育、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等;也有些情况会延长求学时间,如复读、留级、医科等、导师比较认可你的科研能力等!
因此在国内,何老师认为30岁之前能取得博士学位,都属于比较顺利的,如果再延毕几年,可能意味着开局想投身于高校的博士们,将会被年龄所拖累而卡在理想门外,导致一步慢就会步步慢......
自从高校觉得“一评不在定终身”制度比较好使后,“非升即走”的这类对赌形式就成为了常态,也就是招聘简章中的“准聘长聘”制度。高校一般会重点评估老师们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只要达到明确的晋升标准就基本可以实现晋升。
只是现在的高校各项趋于完善,每年晋升的名额有限,就致使了够资格参评与能评得上是两回事,这可能也是更多老师选择躺平的原因吧!老师们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竞争之下,似乎一环紧扣着一环,一步慢就会步步慢!